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现在寅时刚过,离辰时还有两个时辰,趁着这个时间,他打算再补一觉,天亮也好有精神做题。

考场内安静得只能听到考生们的呼吸声和偶尔传来的考生进场的走动脚步声。

贡院还是他五年前参加府试的那个,但座位号已经变了,好在还是很干净。

简单擦拭两下,宋应知便快速躺下闭眼休息。

辰时一到,考试时间开始。

随着钟声敲响,陆续有士兵开始进场分发试卷稿纸。

宋应知立即起身,将桌板装好,坐着等待士兵过来,接过试卷后,他目光迅速扫过题目。

此次院试的题目涵盖四书、经史、策论、诗赋以及算学等多个方面。

题目类型与府试并无多大区别,但难度与府试有天壤之别。

让宋应知十分惊喜的是,他这些年日益坚持写的诗集真的有效!

这次院试的诗赋题为:飞霜早淅沥,南国凄凉气已消。请以其描写的花物赋诗一首。

这两句诗上下韵脚就不对,一眼就知道这是出自两首不同的诗。

这五年来对诗词的日积月累,宋应知早已读过这两首诗,它们分别出自李白的《古风·孤兰生幽园》和倪瓒的《题郑所南兰》。

两首诗皆是写兰,前者借兰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赏识和重用,后者则是借兰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悲痛。

关于兰花的诗,宋应知作了不下十首,其中恰好有一首为感怀唐朝亡国所作,拿来做这道题正是再合适不过!

于是乎,在写好籍贯、座位号以及祖孙三代人名后,宋应知马不停蹄的就先把诗赋题做了。

已经有过一次经验,宋应知知道越早把题做完越好。

到了后面,贡院内臭气冲天,整个脑袋昏昏沉沉的,根本没法思考。

一做完诗赋题,宋应知顺着就把两道算学题做了。

接下来就是试论、判、诏、诰、表以及帖经等题目。

一上午,他就把这些简单的题全做完,剩下的就只剩三道八股文,一道策论。

八股文有两道为四书题,一道经义题。

光是题目,就让宋应知皱起眉头。

只见四书题第一道题目为:王 王曰 大夫曰。

除此之外,再无任何补充内容,四书四本共计五万字左右,其写有王、王曰、大夫曰的内容数不胜数。

仅凭着几个字,他根本无从得知这一道题想要表达的内容。

再看第二道四书题的题目:五十,则何如?

这并不是常规的四书题啊!此次考官直接断句截取几个字作为题目。

若审题不对,那整篇文章就是写得再好,也是偏题。

要不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呢?

好在经义题没那么难,宋应知决定先把经义题与策论题写了,把两道四书题放到最后。

此次科举的经义题虽也抽象,但梁举人上课时有出过类似的题目。

一个半时辰的时间,宋应知就把一篇经义八股文写好,因为没睡午觉的原因,这会他的精神已经达到紧绷状态。

宋应知放下笔,收起稿纸与试卷,打算趴着眯一会儿再起来修改文章。

然而闭上眼后,却是怎么也睡不着,四周都是毛笔书写的声音,还有若隐若现的屎尿味,再加上心里一直惦记着两道四书题。

宋应知彻底没了睡意,他心里十分清楚,若不好好休息,后面只会越来越糟糕!

他强迫自己静下心来,缓缓调整呼吸,努力屏蔽周围的干扰。

过了好一会儿,宋应知的心情渐渐平复,精神也稍微放松了些,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又过了半个时辰,宋应知突然被隔壁的屁声轰醒,紧随而来的是一股难以言喻的臭味!

原来是隔壁的考生没憋住,直接在恭桶里解决了大号!

宋应知赶紧捂住口鼻,拼命朝着另一个方向呼吸,还不停的用衣袖扇走气味。

按着现在的味道,还有刚才隔壁的音色表演,今晚的晚饭他估计是不想吃了。

一直到臭味淡了些,他才放下衣袖,皱着眉头重新拿起笔,审视起自己刚刚完成的经义八股文。

宋应知逐字逐句地斟酌,对一些表述很平淡的地方进行润色,让文章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精美绝伦。

文章满意后,他并没有急着将其誊抄到答卷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策论。

策论题目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鹤州地靠西南,多山少水,因此水田灌溉成了最大的问题。

此次策论题目便是让考生们提出解决鹤州山地水田灌溉问题的可行之策。

这类问题梁举人在课上常常问起,关于这类策论题的答案他早已牢记于心。

这一刻,宋应知才真正佩服梁举人的教学方式,通过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打破传统的死读四书五经方式。

让他和师兄仿佛每日都在做科举考试题,日积月累的练习,梁举人对他们的要求几乎就是做到答案张口就来。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五年时间,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模拟,就只为了今日。

看着大同小异的题目,宋应知恍然,难怪秦泺师兄能一举夺得榜首。

这道策论题,宋应知虽没回答过一模一样的题,但水利问题大同小异。

这道水利问题从水田灌溉的角度出发,考验考生对地方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静下心来,脑海中迅速梳理着自己所了解的鹤州地理、气候、人文等方面的信息。

鹤州多山,且环境多为后世所说的“客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底下岩石深厚,打井十分困难!

水源分布不均,要解决水田灌溉问题,绝非易事。

好在宋应知平日里就对这类民生问题颇为关注,再加上梁举人时常教导举例,秦泺师兄也常提出自己的观点。

此时他心中已有了一些思路。

但天色已晚,再动笔已不合适,宋应知当机立断把考卷收起来。

简单喝了一点水,就将桌板拿下来与长凳拼在一起,合起外衣睡下。

鹤州的二月依旧寒冷,尽管自己穿得很厚,半夜宋应知还是被冻醒。

看着贡院内仍旧亮着几盏灯,宋应知心里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