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咱们现在开支这么大,这都还是省着吃用的情况下了,不先想准备一下进城进项来源,到时候就得喝西北风。”

姜鑫笑了笑,耐心解释道。

“那这是...”

郑氏还是有些不解。

“做成衣。”

“咱们有这么多人,趁着在路上还没有其他事,有空闲就先做出来,等到城里了就能早点开张。”

余颖也跟着补充解释道。

“我们要开店做生意了吗?”

不止是郑氏,姜家其他人也纷纷开口道。

“目前我们能谋生的就这个手段了。”

等到了江南,那边官府暂时还不知道会不会给安排吃住的地方。

按照历史上官府的操作,一般是会给流民分一些荒地,让他们自己去开荒。

先安定下来,安抚好这些流民,熬个两三年,土地养肥了,流民们就安稳下来了。

但是他们家的情况跟寻常流民的情况可不太一样。

看他们这大包小包的,还有这上百人的数量,官府可不一定会给安顿呢。

他们自己得早点做好打算。

姜鑫和余颖这番解释下来,大家就明白了,开始行动了起来。

“是这个道理。”

所有人都不再有异议了。

郑氏和余颖带着丫鬟们忙活起来。

周嬷嬷牵着孩子,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忙活。

就看到姜家人干活动作流利,很快就将布匹铺开来,准备开始动手了。

只见他们将布铺开又折叠好之后,拿出了一张张折叠好的纸,打开放在了叠好的布上面,随即开始沿着这纸张的线条将布剪裁下来。

这还是周嬷嬷第一次看到这种做法,没想到还能这样子偷懒法。

周嬷嬷算是打开眼界了。

郑氏妯娌几人带着二十个丫鬟就忙活开了。

很快就裁剪好一堆的布片。

周嬷嬷就看到有些丫鬟开始拿出针线,将这些布片缝到一起。

这缝补的活计不难,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周嬷嬷只是抱着有些困意的小少爷到马车上去哄睡,再出来的时候,已经有人将衣服缝得差不多了。

周嬷嬷心里很是震惊这效率,这速度,面上没怎么流露出来。

周嬷嬷只是看,纵然心里有千个疑问,也没有问出来,显然这是一种新颖的做法,是人家赚钱的本事。

姜家是自己小少爷还有自己的救命恩人,在姜家见到的东西,不合适的绝不能从她这里传出去,不然怎么对得起姜家的恩德。

“这针脚还可以再细密一些。”

周嬷嬷站在一旁观看,指点道。

这里这些人会针线活的人不多,做得好的人就更少了。

周嬷嬷作为深门大户出来的,忍不住指点了起来。

何况她都听姜鑫说了,他们要拿着这些衣服去卖的,自然要做得比给自己的穿的更好。

“还有,我看你们这衣服应该是做里衣穿的,这衣服直接接触人的皮肤,缝制的时候布料边边可以往里折一下,这样子会圆润一些。”

寻常人家并不会用这种方法,并非是想不到,而是布料稀罕,比较紧缺,大家舍不得这样子做,但周嬷嬷出身大户人家,跟丫鬟所考虑的就不同了,更多考虑穿的人的感受。

余颖在一旁听着,就提高声音道:“按照周嬷嬷说的做。”

转头朝着周嬷嬷带笑致谢道:“多谢嬷嬷指点。”

余颖经过周嬷嬷的提醒,想起来现代其实有平缝和包缝两种缝制手法,平缝一般用于下摆,袖口,包缝是用于贴着腰线两侧的。

又省布料,又能让穿的人舒服。

周嬷嬷不止指点这一遍,接下来,周嬷嬷只要有空便跟着立秋和星儿他们待在一起,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指点。

甚至在做饭方面,周嬷嬷也会找到护卫那里,教护卫还有做饭的妇人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吃。

有时候一点小技巧,本来味道难吃的东西,被周嬷嬷一指点,都能好吃许多。

更别说现在有这么多米面和肉菜。

周嬷嬷并没有特地去找姜鑫邀功,但是姜鑫都看在眼里。

余颖负责监督管理着丫鬟粗妇制衣,做饭,母女俩闲谈的时候,余颖也会把这事告诉姜鑫。

让姜鑫心里也有点数。

“这白面包子可真好吃啊!”

一群人围着烧起来的火堆,一个人一个拳头大的包子,一个白面馒头,然后配上一碗野菜蛋花汤,烤着火,火堆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吃着早饭,所有人发出了舒服的感叹。

周嬷嬷笑了笑,道:“这是我的一个小秘方,我们家老夫人原本是北方人,只是举家迁到了江南苏城,骨子里还是喜欢吃面食的,所以府里上下也跟着吃面食馒头包子的多。”

“这不,跟着灶房的大厨学了一点。”

周嬷嬷指点做出来的这包子,口感松软,肉馅也鲜香,咬一口就带着肉汁出来了,太好吃了。

这冬天大早晨,天气寒冷,一起床是沁凉沁凉的,吃着包子就着一口热乎的野菜汤,吃到肚子里浑身都舒服了。

一大群人吃饱之后,便开始收拾东西出发了。

人多,马车走得就不快了,摇摇晃晃地出发。

相比姜家的悠闲舒适,官道两边停留着不少流民,有聚集在一起的,也有独身一人的,互相抱在一起取暖的,或者蜷缩在地上的,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走了一段路之后,天色才渐渐亮了起来。

太阳一出来,总算驱赶走了一些寒意。

“现在吃的是有了,但是这些天,我们的水都吃得差不多了,得重新找水源打水了。”

姜虎每隔一段时间会检查一些粮食,水,还有行驶用的这些马车等,昨天便发现了这个问题。

姜鑫闻言,拿出了地图来。

不成想,一旁的李天禄这个时候开口了。

“咱们现在已经给是差不多到阳州了,阳州有一湖一河一江很是出名,水源应该是不用愁了。”

姜鑫打开地图,按照李天禄说的,找到了阳州这个地方,果真上面画有相对应的湖河江的位置。

周嬷嬷这个也开口了,“我们当时便是在阳州边界遭到的追杀。”

听着两人提供的信息,姜鑫大概知道他们现在在哪个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