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事务全国峰会,终于定档。
这场由教育部、民政部与青年发展联合组织联合主办的年度盛会,一向被誉为“青年政策风向标”。
名单公布那天,宗家控制的三大媒体平台在第一时间抢发通稿:
【沈逸辰未入主表,联盟核心改为轮值结构】
【青创联盟“去中心化”改革初显成效,沈逸辰影响力或将被结构性稀释】
字里行间,尽是“沈逸辰失势”的暗示。
但他们不知道——名单公布的十分钟后,另一份文件正以更快速度出现在全国二十多所顶级高校的行政办公系统内:
青创联盟20校联合公函
建议设立“青年议题顾问席”,推荐人选:沈逸辰。
理由:联盟实际影响力无法被现有评估体系衡量,需开设“非职务观察性顾问”一职,以维持青年政策逻辑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签字高校包括:
北岳大学
东南理工
江南财经
西域交大
京城传媒
石城高校集群全体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发推荐”。
而这份联署公函,通过联盟技术团队的“实时议程预推通道”,于当晚成功提交至主办方数据库。
而就在教育部尚未作出回应时,舆论已先一步爆燃。
#我支持沈逸辰出席青年峰会
#没有沈逸辰的峰会是不完整的
#谁怕他上桌?你猜?
三个话题登上热搜,24小时内浏览量破亿!
一位来自东南理工的学生代表在知乎撰写长文:
“沈逸辰的价值,不是某一项政策成果,也不是某一张行政职位。”
“而是——他作为青年代言人的存在方式本身。”
“我们要的是他坐在那里,让那些人知道:他们不能随便写我们的人生。”
宗家高层本以为联署只是个“小场子造反”,直到京圈四所“传统附属高校”中两所也签下姓名——
他们,慌了。
宗家私下施压主办方,要求“维持主议席制度平衡”,但遭教育部督察组一句驳回:
“你们怕的是破坏平衡,我们怕的是——无视真实。”
……
沈逸辰本人却一直沉默。
峰会将近,他没有发言,没有表态,连社交平台都一度停更,仿佛一夜之间淡出了公众视野。
直到某记者在石城偶遇他,并将其采访视频上传网络。
镜头中,沈逸辰身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t恤,正站在高校自习楼外小广场边喝咖啡。
“您会出席峰会吗?”
他望了望天,风吹乱了头发。
他只说了一句:
“我不是非去不可。”
“只是不想你们以为,我是靠脸才坐得上桌。”
这段话一出,全网爆炸!
【太狂了!但有底气】
【这就是真领袖,说话不带求人的味】
【一个人,扛起一个系统的尊严】
甚至就连过去曾对沈逸辰有质疑的“京知青年会”官号,也转发视频,并附文:
“风格即立场。我们或许不认同你所有做法,但你,值得拥有一个席位。”
……
峰会前夜,主办方最终发布补充公告:
“新增青年议题顾问席,授予沈逸辰。席位编号A-00,非评选设定,由20校联合提议认定。”
这一条简短通告,被网友称为:
“被人民硬推上去的非系统成员。”
宗家会议室内,赵如嵩面色铁青:“我们封他,他就换门进。”
“我们拿走他的牌子,他就自带门票。”
而顾子诚已经陷入崩溃边缘,喃喃道:“他……他不是人,他是势。”
……
石城青创联盟总部,夜灯未熄。
林紫然拿着新鲜发布的官方资料,一脸复杂看着沈逸辰:
“你明天……真要去吗?”
“还是说——你又准备搞事?”
沈逸辰收起手中数据板,嘴角一勾:
“我不搞事。”
“我——只是来收割。”
他轻轻抬头,目光如刀锋穿破夜色:
“他们搭的台子,我来主导剧情。”青年事务全国峰会,正式拉开帷幕。
主办地设在京郊清水岭国家青年活动中心,这里本是各界青年交流的平台,如今却化为一场关于主导权与未来叙事的隐秘博弈。
开幕第一天,宗家如约而至。
——三名“话术型代表”接连登台。
他们一个来自宗家旗下智库,一个是财阀出资设立的“青年公共研究所”成员,另一个甚至是宗家亲自资助培养的“青年精英奖学金”得主。
发言节奏整齐划一,话术油腻却严丝合缝:
“青年事务应更加秩序化、标准化、数据流程化管理……”
“我们不能陷入情绪动员,而应回归系统治理……”
“青创联盟过度强调个人色彩,应引入集体管理逻辑……”
言语间,对沈逸辰的联盟模式暗讽不断,却句句避实就虚、滴水不漏。
坐在后排观众席的沈逸辰,神情始终平静,仿佛压根没把那几位代表的话听进耳里。
他坐得靠边,席位编号A-00,孤零零地摆在一块“非表决席”的长桌旁。
宗家的人在心里冷笑。
“他就是个背景板。”
“有名字而已,没人让他说话。”
然而,场面很快被打破。
第三场议题即将开始,主持人刚准备宣布下一个发言人名,却忽然收到耳麦中一条紧急通知。
来自主办方教育部代表席,陶景铎亲自下达:
“让沈逸辰上去。”
主持人微愣,但不敢违抗。
随即语气一转:
“应主办方建议,我们临时调整议程——下一位发言人,青创联盟代表:沈逸辰。”
台下一片哗然。
宗家代表眉头齐皱,有人当场打电话,有人脸色铁青。
而在台下观众席中,弹幕直播瞬间飙升:
【来了来了!!沈逸辰终于上台了!】
【我等这句话等了三天了!】
【直接破局吧哥!干爆他们那套话术模板!】
沈逸辰缓步登台,神色自若。
他没有寒暄,也没有套话,开口就是一句:
“刚才三位前辈代表,提到了‘治理秩序’‘数据规范’‘标准框架’,很严谨,很高级。”
“但我想问一句——这些年,你们的框架下,青年真正参与决策了吗?”
会场顿时安静,甚至能听到代表席某人猛地吸气的声音。
“有人说我们青创联盟没有数据标准。”
沈逸辰从怀中取出一个U盘,交给主持人,抬手指向投影屏幕:
“请播放一份数据模型模拟图:全国高校青年投票意愿响应曲线。”
大屏瞬间亮起——
画面是由青创内部与天机阁联调的“青年参与式自治行为模拟图”,其中以高校为单位,动态展现每一项议题在各类青少年群体中的“实时反应率”。
所有议题下方还有一排“点赞\/反对”按钮的互动条。
更令人震惊的是,沈逸辰直接开启了“现场投票引导程序”。
“我想在这里做一次小测试。”
“我们现在开一个议题:‘青年公共预算是否应接受学生代表联合审议’。”
“现场嘉宾和直播观众可实时扫码反馈,系统将在三十秒内呈现反馈模型。”
全场屏息。
三十秒后,数据显示:
支持:87%
反对:9%
中立:4%
而与此同时,弹幕疯狂刷屏: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我可以决定点什么】
【太强了!他把发言变成全民共创】
【他不是演讲者,他是系统架构者!】
主持人哑口无言,宗家代表如坐针毡。
而沈逸辰缓缓转身,目光扫过会场每一个席位:
“这就是青创三年磨出来的结构——不是我说了算,而是你们说了才算。”
“你们想让我消失,想把我归零。”
“但真正该被淘汰的,是你们这套闭门造车的思维系统。”
全场爆发雷鸣般掌声!
而主办方也当场决定:将“青年议题顾问席”升级为主议席位,赋予全议题发言权和影响力建议权。
宗家代表一时面面相觑,连话术型代表都低头沉默,场面彻底失控。
台上,沈逸辰接过新席位代表卡,微微一笑:
“我不抢风头。”
“我只是——把失去的,还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