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 第99章 朝堂论政破旧阻,雄英布局谋新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9章 朝堂论政破旧阻,雄英布局谋新篇

朝堂之上,气氛肃穆。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殿内寂静无声,只有殿外檐下滴水的声音清晰可闻。

礼部尚书黄子澄正慷慨陈词,声音铿锵有力:\"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废,先帝定下农本商末之策,乃治国安邦之根本。然近来各地推行商贸改革,重商轻农,有悖祖制。若任其发展,恐动摇国本啊!\"

他身后站着一众守旧派大臣,个个面带忧色,不时点头附和。这已是近月来第三次就此事上奏,显然是有备而来,意在全面否定朱雄英主导的商贸改革。

朱元璋端坐龙椅之上,面色沉静,似乎正在思考。朱雄英立于太子身侧,神情自若,眼中闪着睿智的光芒。

黄子澄见皇帝未表态,继续进言:\"此商贸改革,虽名为活络商业,实则扰乱市场,致使农民弃农从商,百业混乱。更有甚者,改革地区物价上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啊!\"

话音刚落,兵部侍郎范骥立即出列附和:\"臣附议。边关将士书信中亦有反映,军中粮草价格上涨,负担加重。此非长久之计!\"

朱允炆站在文臣一侧,虽未发言,但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得意的光芒。朱雄英知道,表兄必是暗中联络了这些大臣,意欲借此打击自己的威望。

正当殿内气氛紧张之际,朱元璋开口了:\"太孙,你主导此改革,当有话说吧?\"

朱雄英神态从容,上前一步,拱手施礼:\"启禀祖父,商贸改革已行半载有余,成效如何,自当以事实说话。\"

他转身对殿外侍立的随从挥了挥手,随即有人抬入数个大木箱,箱中装满了文书卷宗。

\"孙儿早料到会有此议,故已命人收集了各改革地区的详实数据。\"朱雄英声音平静而有力,\"请诸位大人过目。\"

侍从们迅速将文书分发给在场大臣。文书中详细记录了各地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商品流通速度、税收变化等数据,清晰明了,令人信服。

朱雄英不待众人细看,已开始娓娓道来:\"金陵周边十县,自商贸改革以来,粮食总产量不降反增,增幅达一成五;农民收入普遍提高二至三成;税收增加近两成。这岂是'重商轻农'所致?\"

他目光如炬,环视群臣:\"事实上,正是因为商路畅通,农产品得以远销,农民们种粮积极性大增。加之粮价合理上涨,农民得以丰收丰产丰收益,何来'弃农从商'之说?\"

\"至于物价上涨一说,更是断章取义。\"朱雄英从箱中取出一份详细的物价清单,\"改革初期,因商品流通加速,确有短暂价格波动。但三个月后,物价已趋稳定,且因运输成本降低,部分日用品价格反而下降。\"

黄子澄面色难看,仍不死心:\"然商贸无度扩张,必致奢靡之风盛行,有悖朴素风尚!\"

朱雄英不急不缓地反问:\"黄尚书所言'奢靡之风',指的是哪些具体现象?可有实证?\"

黄子澄语塞,支吾半晌说不出具体例子。

朱雄英趁势进攻:\"孙儿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反对改革最激烈者,往往是那些在旧制度下垄断行业、中饱私囊之人。比如——\"

说到这里,他看向反对派中的几位大臣,目光如炬:\"比如杭州布行的垄断,比如苏州丝绸的暗中操控,比如北方盐路的把持。诸位不妨自问,反对改革,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一己私利?\"

此言一出,被点名的几位大臣顿时面如土色,额头冒汗。

朱雄英并未就此罢休,他向祖父请示:\"祖父,孙儿请几位见证人入殿,以证改革成效。\"

朱元璋微微点头,朱雄英立即命人引入早已等候在外的几位商人和农民代表。

一位身着朴素的老农上前叩拜,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老汉柳德兴,金陵城外石桥村人。过去种的粮食只能卖给收粮商,价钱全由他们说了算。如今商道畅通,我们可直接运往各地出售,价格高了不少。去年老汉还添置了新农具,扩种了五亩地呢!\"

接着,一位商人代表也上前作证:\"小民严正大,做布匹生意。过去行业被几家大商把持,小商贩难以立足。如今货通八方,我等小商也有了活路。去年净赚百两,比往年足足多了四成!\"

这些朴实的话语,胜过千百句慷慨陈词。殿内文武百官听得真切,不少人脸上露出思索之色。

朱元璋听完这些实例证词,龙颜大悦:\"兴,国之大事,不在于守成,而在于变革。雄英此举,正是顺应时势,利国利民。\"

他目光如电,扫视群臣:\"朕决定,扩大商贸改革范围,推广至全国更多地区。黄子澄固执己见,罔顾事实,降一级留任。即日起,由太孙全权主持此项改革。\"

朱允炆闻言,面色剧变,眼中怒火几欲喷薄而出,却又不得不强压怒气,露出勉强的笑容。

朝议结束,朱雄英率先向皇祖父行礼告退,随后随父亲朱标回东宫。一路上,父子二人默契地保持沉默,直到回到东宫内室,朱标才开口。

\"雄英,今日一战,你胜得漂亮。\"朱标神情严肃,\"然胜利之时,更当谨慎。守旧派势力根深蒂固,一朝失势,必不甘心。你须防备他们的暗中反扑。\"

朱雄英恭敬地回答:\"父亲教诲,儿谨记在心。儿也明白改革不可操之过急,必当循序渐进,防止引起剧烈震荡。\"

朱标微微点头,继而问道:\"我听闻你已在筹划科举改革?\"

朱雄英目光坚定:\"正是。目前科举取士,过于注重八股文章,轻实际才能,导致朝中多是书呆子,少有真才实学之人。儿欲参考唐代科举,增设策论、武举等科目,打破士大夫阶层对政治的垄断,为大明注入新鲜血液。\"

\"此事关乎根本,阻力必然更大。\"朱标神色凝重,\"文人士大夫自古为官,视为天经地义。你若动摇此根基,必遭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