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到十二月中旬,天气渐渐平稳下来,大雪融化,官道已可以行车,全国各地举子纷纷入京,备考弘治十二年的大比。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兵部再次撸下了三名郎中和一名主事,重新对前贺兰山一战定军功,牺牲七百余名将士悉数获得赏赐,活下来的三百多名将士按军功升迁。

日子又恢复到了平常,朱厚炜如往日一样在春和宫早起,秀宜伺候他穿好衣衫后送到坤宁宫,和张皇后一同吃了早膳,老娘又给自己缝了书包。

“我的亲儿子,娘求你了,今天把书包背回来好吗?”

朱厚炜斜挎着小布包,在秀宜的拉着下一摇一晃的朝东宫走去,还不忘回头对张皇后道:“知道了娘。”

老师程敏政还不知道朱厚炜在宫外的经历,只是这么长时间弘治皇帝没让朱厚炜前来上课,多少能猜出点端倪,不过程敏政对此保持缄默,并未多嘴询问。

“殿下在外学到了什么。”大清早,读完了论语后,程敏政端着茶盏,随意和朱厚炜聊着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与行符、华与实称,一直是程敏政做学问的主张,这次出宫总该有点收获才是。

朱厚炜噢了一声,对程敏政道:“老师,我知道了外面的物价。”

“河工一天要扛两千斤货物呢,才只能获得二十个钱,就这样还有好多人都找不到活干呢。”

“还有早餐,我和大哥吃了很多,才付了十个钱……”

这和动辄治国平天下,放眼全国两京十三省的高谈阔论形成鲜明对比,但程敏政却显得很是高兴,不断的点头道:“知微见着,以小见大,食货志最能体现小民的生活状况,治国本质在治民,只有了解小民,懂得小民……咳咳。”

程敏政戛然而止,忽然发现自己延伸的学问有些多了,不宜对朱厚炜说这些。

朱厚炜又问程敏政道:“老师知道中城兵马司指挥使石洵吗?”

程敏政点点头:“知道的,故逆臣石亨之孙,怎么了?”

朱厚炜问道:“阿耶说石亨在太爷爷一朝造反了诶,为什么他的孙子还能为官?”

程敏政微笑道:“这就是英宗皇帝的高明之处,此贼专权擅势,结党营私,居功至傲,是时朝野皆为其党,虽其被抓,但依附于其的势力盘根错节,朝廷想要彻底铲除非此獠招供而不得除。”

“君主治国,任何时候都力求稳,稳定朝野稳定百官稳定兆民,乃使国不乱而贼除,此乃圣明之道。”

“诚如圣明天子皇上。”程敏政拱了拱手,“在登基御极之后,亦用怀恩感化之策,罢黜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按他们作奸犯科之重罪,即便诛族都不为过,可圣明天子知晓大明要稳,于是重重拿起轻轻放下,乃使朝野权力平稳过渡。”

“权力握在手中,杀人是最容易的事,可杀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你想过吗?”

朱厚炜挠挠头:“不知道诶。”

程敏政捋着胡须道:“蔚王殿下你要记得,杀人的目的不是因为泄愤,而是为了震慑。为了避免后人有人效仿。”

“但杀人的同时也需达到自己的目的,好勇斗狠者喜杀戮,逞一时之快,解一时之气,此为莽夫也。”

“善谋者杀人,无关快意恩仇,皆为权衡。”

“石亨可杀,但杀他不是目的,英宗深谋远虑,目的为了肃清朝野,铲除石党,必要的妥协无可厚非,妥协以换得朝野平衡,贼党全诛,那就有妥协的必要,故此英宗给石亨留后。”

不愧是自己的老师,一番解释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让朱厚炜顷刻间便明白权力的大棒究竟该怎么用,必要的妥协和日后的报复,不逞一时之勇,不贪一时之快,这些上位者的学问老师竟也理解的如此通透!

弘治皇帝能专门挑选程敏政来做自己的老师,恐怕是下了一番深功夫的。

“老师知道王越吗?”

程敏政端着茶呷了一口,呵呵道:“看来殿下这次在外真看了不少事呀!”

“知道的,王越是一名干将能臣。”

程敏政对王越的评价也很高,“计武烈,不减汉朝之卫霍;论文事,无惭宋室之范韩!”

朱厚炜挠挠头,一脸天真的问道:“啥意思?”

程敏政道:“论武功忠烈,和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可以相提并论。论文治国,丝毫不输宋朝的范仲淹和韩琦。”

“这不是微臣评价的,是先皇对王越的评价。”

“别人都是这么想的吗?”朱厚炜又问。

程敏政摇头道:“有些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王世昌并非好人,偷奸耍滑阿俯近臣,有不轨之心。”

“那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呀?”

程敏政笑了笑,对朱厚炜道:“殿下长大了,不能以好人坏人评断,殿下天潢贵胄,好人也好,坏人也罢,在殿下眼中都是殿下的臣僚呀,只要能用,那又分什么好人坏人呢?”

额。

怎么感觉这话题越说越偏,程敏政觉得不能再回答这个小家伙的问题了。

这才长了一岁,怎么问的问题越来越刁钻了,于是程敏政转移话题,问道:“殿下,你的画学的怎么样了呀?”

朱厚炜赶忙拿着笔墨纸砚,然后开始认真的端坐在椅子上绘画。

紫禁城的楼阁殿宇画的惟妙惟肖,立体画画的有模有样,程敏政不断捋须含笑:“不错,已有登堂入室之画功啦!”

这倒不是程敏政吹嘘,自朱厚炜学画以来已有三月,三个月登堂入室,实乃天赋异禀也!

朱厚炜要学的还有很多,但总要一步步慢慢走慢慢来,毕竟他能拥有这么好的教育资源,不能白白浪费了。

另一边,杨廷和将整理好的食货志和民间基础物价全部编纂成书。

这些都是他带着朱厚炜和朱厚照在外的见闻记录,此时将编纂好的书籍交给皇太子朱厚照。

朱厚照有些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对杨廷和道:“老师,对不起。”

杨廷和:“嗯?太子殿下何故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