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弘治家的二皇子 > 第71章 借一步说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日上三竿,今天直隶天空艳阳高照,尽管还是朔九隆冬天寒地冻,但出了太阳总会使人心理上感觉暖和。

到巳时一刻时分,也是整个北京城正阳大街最为热闹的光景,街道上人群摩肩接踵,牛马骡驴随处可见,各色人群穿梭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更添几分生机勃勃。

鳞次栉比的房屋铺子前,随处可见贩卖的店家以及讨价还价的客人,朱厚炜和朱厚照乖乖跟在杨廷和身后,脸上洋溢着笑容,感受着活灵活现的明朝北京早市画卷。

文房四宝随处可见,铺子内卖的稍贵,摊边就稍微便宜点,不过也便宜不到哪儿去,明朝培养一名读书人不容易,最起码对穷苦人家来说,单单学习的笔墨纸砚就够穷苦人家费心费力。

好在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出现,让书籍不再成为家传罕见之物,知识的壁垒不会再被权贵们私有,普通人也有机会鱼跃龙门。

无数头戴平定四方巾的读书人摇头晃脑的在文房四宝铺子前购置物品,空气中都多了几分之乎者也的酸气。

朱厚炜来到一处小摊前,购买了最为普通的砚台,售价二钱银,接近三百文左右。这个价格还算合理,但不得不说读书人的耗费是真的多。

朱厚炜又去询问旁边的纸张,这些纸张都是花红毛边纸,宫内经常看到,但当他听到价格那一刻,差点没惊叫出来。

每刀六两银!!!

一刀大概就是一百张,这种纸居然需要六两银子,价值堪比天价!

宫内用的纸张,在民间都够温饱家庭半年收入了,这太离谱了!

在宫内朱厚炜还不知道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这次出宫当真大开眼界。

就连一向大咧咧的大哥朱厚照,在了解物价后听到这花红毛边纸都忍不住倒吸凉气。

竹纸要便宜点,每刀也就需要五钱银子,七百多文,但一张一百多文的纸张还是忍不住让朱厚炜心有余悸。

难怪明朝每个家庭,供一名读书人科考会那么困难,现在朱厚炜切身感受到了。

笔墨纸砚买好后,杨廷和不由好奇的问朱厚炜道:“蔚……二公子,您买这些做什么?”

朱厚炜对杨廷和道:“杨学士,咱们今天吃饭买衣的物价你都记下来。”

杨廷和愈加奇怪,不解的看着朱厚炜。

朱厚炜只是道:“等回宫后,我和大哥就知道民间的价格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次出宫大费周章,下次想要出来恐怕就不容易了,时间长了总会忘记,这些基础物价朱厚炜都要了解,也需要让大哥朱厚照有个参考。

杨廷和深深看了一眼朱厚炜,只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如果这些话是太子殿下提出来的该多好呀!

“好!”杨廷和将笔墨纸砚拿在手中,此时充当朱厚炜和朱厚照的书记官,专门给他们记录物价。

米价无疑是衡量物价的重中之重,朱厚炜笑着对朱厚照道:“大哥,咱们去问问米咋卖的。”

“好呀!”朱厚照拉着朱厚炜,一高一矮两兄弟迎着阳光朝一间米铺子走了进去。

店家是个和蔼精明的中年人,虽然眼前两个小家伙年纪不大,但店家态度却十分恭敬,朱厚照问什么他都知无不答答无不尽。

能在正阳大街坐拥这么大店铺,这名中年商人的情商是不低的。

到弘治朝,米价起伏都不算大,平均在每石半两银左右。折算按照一石一百斤来换算,大概一斤米五文钱左右。

这场大雪灾并没有扰乱市场秩序,米价依旧稳固,可见朝廷那些相公阁老们还是有调控市场维持平稳的能力。

很多事都要知微见着高屋建瓴,历朝历代能在大灾面前维持物价平稳都是一件十分了不得的事。

当然,这只是针对京师,地方上或许就是另外一副场景了。

“杨学士,前朝的米价都是多少呀?”离开米铺后,朱厚炜问杨廷和。

杨廷和微笑着回答,道:“洪武时期大概四钱,永乐三钱,成化四钱五左右。”

杨廷和不愧是五岁神童,十二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的妖孽,在应试教育,在万人过独木桥的科举制度下,能十九岁高中进士,这种成就实在太牛了!

而他确实配得上这份荣誉,对前朝的物价脱口就能出,就可知道他平时对历史的积累多么深厚,这种基本功绝对是每日每夜都在研究的结果,而他涉猎研究的却不仅仅是儒家文化,上到治国经邦下到小民物价居然都能如此熟悉。

永乐是名副其实的盛世,从米价就能看得出来,弘治虽说在中兴,但物价攀升却是实打实的,不过相较于崇祯高涨到一两银一石的米价来说已经算很好了,实际从弘治开始,后代每一代的米价都在攀升,也能看出王朝走下坡路的端倪。

“二公子为何问这些?”

朱厚炜道:“老师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想和前代都比一比。”

一番话回答的让杨廷和都有些措手不及,不免感慨以前对蔚王殿下朱厚炜存在很大的偏见,一个四岁的稚童能想这么多,能类比历史,这绝对让杨廷和有些佩服不已!

朱厚照冲杨廷和挑眉,意思是怎么样杨先生?我这个弟弟还可以吧?

杨廷和一脸无语,心道太子殿下啊,您难道不更应该去了解这些比较这些的吗?怎么微臣还感觉你挺骄傲的啊?

“这位公子,这位公子,借一步说话。”

一名尖嘴猴腮的男子悄悄来到朱厚照身旁,这让杨廷和十分警惕,周围几名锦衣卫暗桩也悄悄的围了上来。

那名男子还不知情况,低声对朱厚照道:“公子要明年县试试题吗?大兴、通州乃至直隶河北各县的试题都能卖,保管公子考中县试。”

朱厚照:“……”

朱厚炜:“……”

朱厚照挑了挑眉,来了兴趣,问这名男子道:“这不是舞弊吗?科举都能舞弊的吗?”

那男子吹嘘道:“实不相瞒,我的舅舅在县衙里面做厨子,这些东西都能搞来。”

“你舅舅叫什么?”朱厚照笑着问道。

“呵呵,这位公子说话多少有些冒昧了,这是能说的吗?你觉得我会傻到说这些事?”

朱厚照:“不说也没关系,抓到你就行了。”

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