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青年人样子最多二十五,再等五年侄女花期就过了。
那不行,贵婶立马打消想法,心里还是觉得惋惜。
休息得差不多,程大壮和程老头起身,打算把贵叔二人换下来,离开前范木匠道:“你们先去,我胳膊酸得很,得再休息一盏茶功夫。”
他心里记挂着借粮的事,想现在说出来,又怕程家人在抹不开面。
等人走了,范木匠终于开了口:“嫂子,劳烦您借我点粮,不敢奢求米面,红薯玉米这些扛饿的就成,今年秋收我多还您三成。”
三成不算多,是平日里大伙儿借粮的规矩。
可现在是灾荒年,地里庄稼全冻死了,别说今年,就是明年也未必能还上。
不知道雪要下到什么时候,贵婶心里没底,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叹息道:“当初大伙儿一起买粮,你家非不听,让你们把地里的冬小麦收了,你们也不听,现在好了一家人饿肚子,你是个男人无所谓,你爹娘年纪大了,能熬得过去吗?”
范木匠被骂得跟孙子一样,不敢回半句嘴。
“最多借你五斤红薯,但你明年得还我五成利。”贵婶平日里嘴毒,心却是软的。
她是从全家人牙齿缝里省出来的,灾年一口粮就能救一个人的命,谁知道送出去的五斤红薯,会不会成为压垮全家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就是要双倍利也不多。
范木匠咬咬牙,千恩万谢抱着红薯回了家。
范家的粮食告罄了,范父范母死鱼般躺在床上,嘴里喊着:“饿啊,儿,我饿……”
张氏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除了找出一堆铜板,连个老鼠都没瞧见。
这时候,钱留在手上有什么用,她后悔啊,后悔没听程家人的话。
哪怕把地里的小麦收上来,此刻煮了喝了,也比饿肚子强。
范木匠推门进屋,将红薯放在桌上,张氏看到吃的,眼冒金星:“哪儿来的?”
“贵婶借的,明年多还五成。”
“五成?她怎么不去抢?”张氏边抱红薯去厨房,边抱怨,“黑心肝的,趁火打劫,邻里邻居帮忙还要收利息,穷疯了吧。”
饿得半靠在破被褥上的程母,撑起胳膊,跟着骂:“呸,越有钱,越抠门儿,千万别落我手上,我一粒米都不会借给她家!”
程父饿得双眼冒金星,吩咐儿媳妇:“快,快去给我弄吃的。”
红薯在锅里煮到半软,张氏迫不及待捞出来,顾不上烫,先大快朵颐起来,最近家里仅剩的粮都得先紧着干体力活的丈夫,她饿得前胸贴后背,再不吃东西,怕是挨不过几天。
程父程母吃了个半饱,不敢再吃,五斤红薯与他家挨不过多久。
程母殷切地望着儿子:“外头的雪化了吗?”
让她失望了,范木匠摇摇头:“没有。”
“造孽哦,家里的粮和柴火哪里够,儿啊,再去问村里人借点,”程母一脸理所当然,“你如今在帮村里挖雪道,没有你,村里谁出得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每家每户应该主动给你些谢礼。”
范木匠不想承认他在程家人面前,体力相去甚远:“我会再去借粮和木柴的,放心吧,娘。”
另一边,队伍里多加了两个壮劳力,前进速度变得快速起来,没半个时辰,贵叔邻居家门口到了。
跟先前一样,大伙儿在门前喊,屋内人看到他们一脸震惊,然后欢欣鼓舞将自家大门和雪道挖通。
现成的就是好用。
程家人从家门前挖到这儿,用了两天半,他家半个时辰不到挖通了。
“大哥,一家子还好吧?”贵叔问,“我进屋看看娘。”
这户人家跟贵叔是弟兄,后来分了家,老娘在两个兄弟家来回养老,今年刚好轮到大哥一家。
名叫大福的男人,见到弟弟万分激动,第一句话就是:“贵啊,大哥跟你商量个事,娘今年还在你家住成不成?”
跟在后头的贵婶先不乐意:“为啥,说好一家一年,娘去年在我家待了一年了。”
大福瞥了贵婶一眼,继续跟弟弟说话:“我家粮食不够,柴火也不够,娘跟着我忍饥挨饿,为人子女实在不忍心。”
话说得好听,还不是想把粮食省下来给自家媳妇孩子吃,把老太太当包袱甩给他们家。
贵婶冷哼一声:“行啊,只要娘同意,我没问题。”
此时天色逐渐黯淡下来,程老头喊家人回去做饭休息,别人家务事,他们不好掺和。
约定好明早一起往村尾继续挖雪道,便回了家。
顺着雪道往回走,一百多米的距离,走起来用不了几分钟,挖通却废了大伙儿好大功夫,回到家时,突然发现范木匠家前原本没疏通的雪墙,竟然通了。
程大壮惊喜道:“走,去瞧瞧是谁家挖的道儿。”
几人顺着雪道继续前行,大概百八十米的地方,出现雪墙,旁边就是村长一家。
程老头欢欢喜喜进了院:“叔、婶。”
平安正在给村长胳膊上抹油,疏通经脉,年纪大了,用点力身体吃不消。
听到喊叫声,村长便知道是谁来了,立马穿好衣服,出去迎接:“大山,就知道你们肯定要来,快进屋,外头冷。”
见到身后跟着的一家子,明明才半月未见,却好似过去一个春秋:“大壮、四娘也来啦,还有这个帅小伙,你叫……叫十七是不是?”
十七笑着点点头。
“坐坐坐,都坐,大伙儿说说话。”
村长婶端来热水,热情招呼大家:“你们叔公一早交代我,说你们今天肯定要上门,让我准备好姜茶招待。”
程父推辞:“姜多贵,咱们是亲戚,不整这些虚的,大雪天有碗热茶,已经是叔婶疼我们这些小辈了。”
村长婶本还有些心疼囤积的姜,一听这话,那点不满烟消云散,嗔道:“就是一家人才我才拿出来的,换成村里其他人,我可舍不得。”
姜多金贵,既能祛风寒止咳化痰,又能做菜,市场上的价格比大米还贵上五倍,他家也只囤了半斤,以备不时之需。
程大壮抱着姜茶碗取暖,闻言笑道:“谢谢村长叔母,那我们不客气了。”
一碗姜茶下肚,果真比先前在贵叔家喝的热白开还驱寒。
“咱们两家想一块儿去了,挖雪道走动起来方便,再下大雪也不怕失联。”程父。
村长摆摆手:“我们可没你家聪明,照猫画虎罢了,是平安打扫屋顶积雪时,看到你家方向挖了条道出来,我猜想肯定是你们弄出来的,这才跟着学起来了。”
不仅是他家,只要爬上屋顶,便能将村里景象尽收眼底,说不定好几家都行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