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大雨!
此时的天气早已经转凉,加上连天的大雨,应天城中的气温骤降。奉天殿中的文武大臣也都披上了大衣,以抵御骤然而来的寒冷!
朱元璋身着单衣,浑然不觉,其右手边有一盆通红的火炉,正放在太子朱标的不远处,父子二人正听从着下方官员的陈述!
“陛下,经各地上报与户部汇总的数据来看,如今我大明耕地约有四百一十三万顷,人口达六千一百二十余万。详细的黄册及鱼鳞图册如下,浙江布政使司……” 官员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清晰而洪亮。
大明建国已十七载,北方大地,因前元时期战乱频仍,土地荒芜之象极为严重。直至当下,大规模的移民垦荒仍在官府的指引下进行着,耕地数量年年更迭。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南方,世家大族肆意兼并土地,致使官方统计数量远远落后于实际情形,隐匿的土地不计其数,实际数量难以确切知晓。这一难题,长久以来都令朱元璋头疼不已,一直寻思着寻个契机,将全国土地彻底丈量清楚。
就在朱元璋父子耐着性子聆听户部回报之际,应天城门处,一只快马从应天城门之中疾驰而来,他身着大明海军军官制服,手中的鞭子挥舞的飞快,任凭雨水击打他的脸庞,他依旧不为所动,直到来到了午门!
这汉子浑身湿透,仿若一只落汤鸡,却全然不顾周身的疲惫,瞬间翻身下马,扯着嗓子高声喊道:“东海捷报!东海捷报!” 声音穿透风雨,在午门上空久久回荡。
“什么!” 午门士兵见状,赶忙上前,先将这浑身湿透的汉子搀扶至午门楼底下避雨。士兵们仔细检查了他用油布精心包裹着的文书印信,还有那封军报,只见上面盖着汤和大元帅印信的封泥完好无损,确认无误后,这才领着汉子匆匆进入皇宫。
“刘荣刘千户,请吧!” 士兵客气地说道。
原来,送信之人乃是汤和手下的一位海军千户。自那日成功攻陷倭寇据点,返回明州大营后,汤和不敢耽搁,立刻奋笔疾书,写就这封捷报,派遣刘荣星夜兼程送往宫中。按以往惯例,外地信件送往宫中需遵循严格程序,但汤和身为大元帅,身份非凡,加之这是海军捷报,意义重大,故而规格极高,可直接送往宫中。
奉天殿内,太监云奇脚步匆匆,神色略显慌张地来到御前,俯身贴近朱元璋,低声说道:“陛下,殿外有东海捷报!”
“捷报?” 朱元璋听闻,原本深邃的眼眸瞬间亮起,他当即对着下方正在汇报的官员压压手,示意他们暂且停下,随即高声说道:“诸位臣工,东海传来捷报,且让我们一同聆听!”
“宣,海军传信官觐见!” 随着一声尖锐的宣旨声在殿内响起,刘荣浑身湿漉漉的,雨水顺着他的衣角不断滴落,打湿了奉天殿光滑如镜的地板。只见他 “扑通” 一声,双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军报,声音洪亮地说道:“海军千户刘荣拜见陛下!”
朱标见状,立刻站起身来,快步上前,两步便走到刘荣面前,伸手拿起军报。他仔细查看,见上面印封完好无损,这才三两下拆开,取出信件。
朱标快速扫了几眼,脸上瞬间绽放出一抹笑容,欣喜地说道:“父皇,信国公于二十三日夜,兵分东西两路出击,从凌晨激战至天亮,一举全歼一处五千余人的倭寇据点。俘虏一千六百余人,缴获财物 56 万两!这还有一封给父皇的私信!” 朱标说完,并未拆开私信,而是连同军报一起,恭敬地送到朱元璋的御案上。
群臣听闻军报,脸上皆露出欣喜之色,尤其是淮西勋贵集团的众人,更是喜形于色,一个个眉飞色舞。倭寇,长久以来一直是大明海贸的巨大阻碍,如今海军主动出击,大获全胜,势必会让倭寇从此心生畏惧,不敢再轻举妄动。
朱元璋则快速拆开汤和给他的私信,信中内容,先是对朱元璋本人表达尊敬和问候,随后将自己缴获的物资一一详细说明,还提及了医学研究院明州分院的事情。
对于这些,朱元璋并未太过在意,毕竟在他眼中,不过是几个倭寇罢了。然而,看到最后,汤和在信中提到海军发展日益壮大,单一统帅带领容易形成个人威望,建议将海军拆分,以免出现意外。
看完汤和的信件,朱元璋不禁陷入沉思,心中有些意动。先前海军初创之时,组织架构等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完善之处,这些汤和所说的倒是不错。作为一代帝王,朱元璋向来对权力把控极为严格,绝不容许有丝毫权力流失的苗头,哪怕只是初现端倪,也要将其彻底掐灭。
于是,朱元璋将汤和所说之事,置于朝堂之上展开议论。经过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一番深入商洽,其间还融入了朱标的政治考量,最终,全新的海军组织架构应运而生。
设立大明水师提督司,专司海军事务,位列中军都督府统属。任命提督水师总兵官(正二品)为最高指挥官,赐予其 “征海将军” 印信,掌管全国海军的调遣大权。下设左右副提督(从二品)、水师参军(正五品)等官职。
设定舰队编制体系,将全国水师划分为五大舰队,分别为近海内河舰队、远洋巡航舰队、东海巡航舰队、南海巡航舰队、北海巡航舰队。每支舰队设舰队指挥使(正三品)一名,统辖福船 20 - 50 艘,且后续还将配备更为庞大的宝船。分别巡视大明各处海疆,保护海上贸易!
这标志着大明海军的正式走向了成熟,这支海军在未来经过不断地更新换代,无数的战斗磨炼,最终成为其他国家的恐惧源泉!
就在大明海军日益壮大的同时,朱雄英也时常来到流金研究院之中与工匠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