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公孙瓒果断选择段尘,袁绍肯定是等不及了。
“任他去吧,我们也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有变,即刻南下!”
段尘不再多想,事情已经到了最关键的节点,说白了,辽东未来是割据一方还是一统天下,很可能就取决于这一战了。
这一点,南方的袁绍知道,北方的段尘清楚,很可能只有夹在中间的公孙瓒尴尬罢了。
195年的8月,大汉很热闹,无论南北。
南方,袁术称帝,曹操孙策相继反攻袁术,吕布也开始西征,一时间所谓的仲氏王朝成为了大汉的众矢之的。
北方,袁绍厉兵秣马,开始了第四次北伐,此次袁绍出动大军30万,其中精锐20万以上,绝对是当今天下第一档的实力。
牵动的文臣武将更不必多说。
草原上,辽东的铁路横跨草原南北东西,并且延伸到并州北部的代城扎根,辽东的势力延伸向了西方,大汉的北境,一个庞然大物悄无声息的出现了。
····
8月过后是9月,9月过后是10月,10月过后是11月。
这三个月时间,段尘的孩子出生了····
是个男孩,辽东有了自己的少主。
段尘将其命名为段黎,以和黎民百姓,昌黎昌盛之道。
所谓少主的出生,对于辽东的政权稳固和政治延续是极为重要的,他的存在不仅仅是对段尘本身的家族延续,也是为辽东群臣世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谁都明白,这位嫡长子,未来很可能继承段尘的基业,至于将来的基业是在辽东还是在天下,那就另说了。
但对于大汉来说,辽东少主出生并不值得让人震动,真正的惊天大新闻是仲氏王朝的覆灭。
三个月时间,也就三个月时间,伟大的袁术,就这样消亡在了历史当中,其势力范围彻底被孙策曹操给瓜分。
孙策占据广陵,收复庐江,进驻合肥,临近寿春,基本控制了淮河以南广大地区。
而曹操,吞并汝南,占领寿春,攻下陈梁等地,基本实现了对中原大地豫州兖州的完全统一,实力同样大涨。
····
袁术很消沉,他苍老的很多,此时正坐在北上的马车上。
他们的队伍很散漫,越是往北走,人越来越少,士兵越来越不听指挥。
能离去的全部离去,独留下了最忠诚的部曲尚守卫在身旁。
一路走来,他所谓仲氏王朝内部,遍地黄巾盗贼,不时劫掠,随着士兵离去,精锐消耗,袁术逐渐走不下去了。
“唉!”
马车颠簸,摇摇晃晃的往北走。
里面不时响起袁术的叹息声。
这三个月,他体验到了从高空骤然坠落的感觉,他体会到了虎落平阳的消沉,妻离子散的痛苦。
如今,小道上,没有多少人了,没有了···
“什么都没有了··”
他手中依然紧紧攥着自己的宝贝玉玺,他的眼神依然明亮,他还希冀着,希冀着。
“等到去冀州,献上玉玺,或也能有一世富贵罢了。”
他还有希望,玉玺如此大的气运攥在手中,他绝对不会亡,绝对不会。
马车继续往北走,一个日夜,又是一个日夜。
外面不时响起厮杀声,很快又归于宁静。
不知道过了多久,袁术睁开了眼睛:
“过了多久了?”
耳边没有了随行太监的声音,也没有侍卫跟随的脚步声,有蝉鸣,有蛙叫,就是没有人声。
“我渴了,给我取蜜水来!”
袁术再次大喊,却依然没人答应。
“没听到吗?我渴了!取蜜水来!”
沉寂,沉寂····
“快,取蜜水来!”
“取蜜水来!”
“取蜜水!”
“取蜜水”
“取····”
···
袁术喊着,喊着,情绪越发激动,声音越发洪亮,但依然没人答应。
他就这样废寝忘食的呐喊,不知过了多少时辰,就这样吧。
袁术睡着了···
他的手中紧紧握着玉玺,此时那块传国玉玺散发着金光。
上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个大字在黑夜中显得明亮,在袁术逐渐苍白,青紫的手中,显的越发突然了。
终于,玉玺摔在了车底,是一角的金块先着地,发出一声金鸣。
·····
11月,纪灵战死,袁术班底该投降的投降,该隐退的隐退,很简单。
同时这时,诸葛亮早已经来到了辽东,在各地游玩。
如今已然穿过襄平,坐着火车继续向北而去。
随行依然有许褚许定两兄弟。
“公子,主公已经等候多时了,如今向北而去,是否有些不妥呢?”
心中思索良久,许褚终于是小心问道。
他们来到辽东两个多月,这段时间诸葛亮一直让两兄弟隐藏消息,段尘多次过问,都说在路上,却不知其已经在辽东南部转过一遍了。
“唉!你们两个啊,就是太心急,辽东如此多彩,我欲投奔,不得好好了解,仅仅局限传闻绝对不行。”
两人跟随他一年,此时诸葛亮相处也随意了很多,偶尔也喜欢开些玩笑。
好在他们年龄相仿,倒并无隔阂。
“可是公子,主公多次询问,现在基本一天一次,我们实在是无法再圆过去了。”
许褚很为难,一方是主公要自己好好照看的诸葛亮,一方是求才心切的段尘。
他们实在拿不定主意。
“这段时间明公绝对闲不下来,我一旦前去,必为重用,然则我年龄尚幼,见识浅薄,不深入辽东调研,单单凭借书籍知识夸夸其谈,岂不让明公失望?”
“与其仓促相见,不如你二人随我再去北方一趟,仔细查看辽东凤物,方为正途。”
诸葛亮很清醒,此次他来,一方面是好奇传说中的辽东到底如何,一方面也是对段尘未来有信心。
但无论如何,他不可能一到辽东即刻去找段尘,此举不仅显得心切,而且确实仓促。
刚坐到火车,突然间他转头望向南方,然后双目发出亮光,良久过后,只能是苦笑一声,摇头道:
“自寻死路,谁又能救的了呢?可惜了家世与机遇罢了。”
最终在诸葛亮只能是如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