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听着,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又问道:“这曲辕犁,每日能制出多少?所需铁料可还够用?”
那壮年工匠答道:“回主公,这新犁构造精巧,用料也省,弟兄们上手熟练后,如今这一个炉头,一天能打制出七八具犁头。铁料供应也充足,都是官府调拨来的,质量上乘。比起以前崔家弄来的那些劣铁,好用多了!”
袁尚拿起一具刚冷却的犁头,掂量了一下,又仔细看了看弧度和刃口,点头道:“不错,做得很好。这般好农具,定要多多生产,让冀州百姓都能用上。” 他看向徐庶,“元直,工坊的管理和匠人的待遇,要持续关注,务必让他们安心做工,衣食无忧。”
徐庶躬身道:“主公放心,庶必时刻督办,绝不让匠人们寒心。”
袁尚又对那工匠道:“你们辛苦了。好好干,工坊效益好了,你们的日子也会更好。”
那工匠激动得脸膛发红,连连拱手:“谢大人!我等多谢大人恩典!定为大人效死力!”周围的工匠们闻言,也都纷纷停下手中活计,朝着袁尚行礼,眼中充满了感激与敬意。热火朝天的工坊里,似乎又多了一股更为炽热的人心暖流。
离开铁器作坊,袁尚又来到了邺城中心的大汉钱庄总部。钱庄内,柜台前排着长队,有存钱的,有取钱的,有兑换铜钱的,热闹非凡。
袁尚找到钱庄的管事,询问近况。
“回大人的话,钱庄运转良好。”管事恭敬地回答,“自从在军中推广后,许多将士都把军饷存在钱庄里,既安全又方便。商人们也纷纷前来存钱,特别是那些需要长途贩运货物的商人,有了钱庄的汇票,再也不用担心路上被劫了。”
袁尚点点头:“借贷情况如何?”
“借贷也很活跃。”管事回答,“许多商人借钱扩大生意,农户借钱购买农具或种子,都能按时还款。坏账率不到百分之一。”
袁尚满意地拍了拍管事的肩膀:“做得不错。继续保持。”
离开钱庄,袁尚又来到了商会总部。这里同样人头攒动,各地商人汇聚于此,交流信息,洽谈生意。
甄逸见袁尚到来,连忙迎上前:“安平侯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袁尚摆摆手:“甄公不必多礼。我是来看看商会的运转情况的。”
甄逸引袁尚进入一间雅室,奉上香茶:“托安平侯的福,商会发展得很好。各地商人纷纷加入,会员已超过三千人。通过商会,他们能够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避免恶性竞争,共同发展。”
“最近有什么新的商机吗?”袁尚问道。
甄逸兴奋地回答:“有!最近从南方传来消息,那边的丝绸、茶叶很受欢迎。我们正组织商队,准备前往南方采购,然后运回冀州销售。另外,我们还发现,幽州的皮毛、盐铁等物资在南方很有市场。如果能建立起稳定的贸易路线,必将带来丰厚的利润。”
袁尚若有所思:“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路途遥远,安全是个问题。”
“我们已经想到了这点。”甄逸回答,“准备组织大型商队,雇佣护卫,确保安全。另外,有了钱庄的汇票,商人们也不用携带大量银钱,减少了被劫的风险。”
袁尚点点头:“甄公考虑周全。此事可行,我会派一些军士协助护卫,确保商队安全。”
最后,袁尚来到了邺城西郊的一处大型养猪场。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现在已经建起了数十间猪舍,饲养着上千头猪。
养猪场的管事见袁尚到来,连忙迎上前:“大人,您来了!”
袁尚环顾四周,只见猪舍整齐有序,周围还有专门的粪便处理区和饲料加工区,一切都井然有序。
“猪的数量增加了多少?”袁尚问道。
管事回答:“从最初的一百头,已经增加到了一千二百头。按照目前的繁殖速度,明年春天可以达到三千头。”
“很好。”袁尚看着眼前这片规模初具的养猪场,栏内猪只或卧或拱,哼哼唧唧,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确实让人心头踏实,“一千二百头了,不错。这猪舍…味道倒是控制得还行。”他略带调侃地扫了一眼管事。
管事脸上堆着笑,连忙躬身道:“回主公,都是按您吩咐的法子处理粪便,每天都清理,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些猪崽子长得快得很,个个膘肥体壮,能吃能睡,就是离真正能大批出栏,还得些时日。”
袁尚点点头,并不意外:“嗯,养殖之事,急不得。依你看,大概要多久才能稳定供应市面?”
管事估算了一下,答道:“按现在的长势,快的话,明年开春后,就能陆续宰杀供应了。慢点也就入夏。到时候这批母猪再生几窝,达到三千头的目标绝无问题!届时,邺城百姓想吃口肉,就不再是难事了。”
袁尚沉吟片刻,目光投向城中铁器作坊的方向:“明年开春么…也好。继续加大规模不仅要邺城的百姓能吃上,冀州乃至幽州的百姓也希望能吃上。这样,等第一批猪可以宰杀了,记得先紧着工坊那边送一批过去,给那里的匠人们改善伙食。他们日夜赶工,很是辛苦,得让他们先尝尝这自家养出来的肉味,知道咱们没忘了他们的功劳。”
袁尚又询问了粪便处理等问题,确认一切运转正常后,才离开养猪场,返回刺史府。
回到府中,袁尚与徐庶在书房总结今日所见。
“主公,冀州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徐庶感慨道,“工坊生产火热,钱庄运转良好,商会蓬勃发展,养猪场规模扩大,百姓生活明显改善。这些成就,都是主公英明决策的结果。”
袁尚摇摇头:“这只是开始。冀州的根本问题,还在于土地和人口的不合理分配,以及世家大族的垄断。接下来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挑战。”
徐庶沉思片刻:“主公,您认为,这次改革,能成功吗?”
袁尚坚定地回答:“必须成功。这不仅关系到冀州的未来,更关系到大汉的命运。世家大族垄断土地、人口、官职和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大汉的心腹之患。若不根除此患,大汉必亡!”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冀州:“冀州是我们的起点,但不是终点。待冀州改革成功后,我们将把这套模式推广到幽州,以后可能还会推广到其他州郡。”
徐庶肃然起敬:“主公志向远大,元直愿追随主公,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