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 第241章 衍圣公?不要也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善长微微颔首,忽然笑了。

“老朱,你英雄一世,怎么遇见这事儿反而糊涂了呢?这件事,好办!”

哦?朱元璋惊讶地望着李善长,“老李,你当真有办法?”

李善长夹起一片鱼肉,道。

“我还能骗你?世上的事儿就像这鱼儿,表面为一体,可是当你切开看,就能见到内里的联系。”

朱元璋眉头紧锁,不满地说道:“你又开始打哑谜了?咱哪有心思跟你猜迷。”

“哈哈哈哈!老朱啊老朱,你还是那个急脾气,行,我问你为啥天下的士人这么激动?联合了起来?”

李善长问道。

“就连那六部尚书,都站出来为孔希学求情,让你释放孔希学,为什么?”

六部尚书位高权重,本没有必要参与进来,但他们却偏偏那么做了。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在他们那群读书人眼里,孔希学代表孔圣人,自然要维护。”

李善长摇了摇头,道:“老朱,你说的不过是表象,还记得咱给你建议,进行科举改革,增设‘君子六艺’么?”

“我当时希望你能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才,而他们联合起来,维护孔希学,乃是在争夺‘释经权’!”

李善长语重心长地说道:“老朱,千万别小看衍圣公的名头,有了这名头在,儒家就有一个向心力,一个‘偶像’。”

“他们为衍圣公而做的事情,无论多出格,无论多荒唐越界,都是在维护‘圣贤之道’!”

“有了这层外皮,甭管他们做什么恶事,干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丑事,都能美化成‘君子行事’!”

朱元璋的拳头慢慢地握紧,眼中杀机毕现。

李善长与朱元璋讲过土木堡之变,今日,那记忆重新浮现,而今那些官员、士人联合起来,与后世土木堡之变本质是一样的。

都是在对皇权做抗争,只是如今他们在威逼皇权让步,土木堡直接将皇帝给卖了!

“他们当真以为咱老了,握不动刀了?”朱元璋阴沉着脸,道:“咱要让他们看看谁才是大明的皇帝!”

李善长给朱元璋倒了一杯酒。

“老朱,先别生气,我的话还没说完,在这件事上,光杀人是没用的。”

朱元璋眼睛一瞪,冷哼一声:“谁不服咱就杀谁!咱看谁还敢为孔希学求情!”

李善长仰面而笑,给朱元璋分析。

“是,你老朱是开国皇帝,你想杀谁就杀谁,可是你儿子呢?你孙子呢?难道他们也跟你朱皇帝一样,威望那么高?将所有人的生杀大权都握在手?”

李善长摇了摇头,说的话直指问题核心。

“等你百年之后,你的儿子、孙子,依旧会被文人左右,依旧会借着衍圣公的招牌,卷土重来,所以若要一劳永逸,只有一个办法——断了衍圣公的传承!”

啊?朱元璋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李善长,“断了衍圣公的传承?这能行么?”

孔府传承从西汉元帝开始,孔子第十三世孙孔霸被授封为褒成侯,开了孔子后裔世袭爵位之先河。

唐代,唐玄宗改封孔子第三十五世孙孔璲之为文宣公,从此孔氏一族的爵位与祭祀权结合到了一起。

到了北宋至和二年,宋仁宗赵祯认为文宣公中的“文宣”是谥号,不宜用于活人的爵位。

遂改孔子第四十六世孙孔宗愿为衍圣公,意为“圣道延续者”,传承至今。

李善长微微颔首,道:“有什么不行?我问你老朱,孔希学参与到支持白莲教之中了么?”

朱元璋犹豫片刻,点了点头,“孔希悦已经招供,他就是受了孔希学的指使,暗中通白莲教,让白莲教为其爪牙。”

“咱本来想要废掉孔希学的衍圣公之位,让其子嗣后代承袭衍圣公的封号,可……咱没想过要废除衍圣公。”

李善长端起酒杯,幽幽说道。

“老朱,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你是开国皇帝,废除衍圣公封号这大事你不来,难道要指望‘后人的智慧’?”

“既然孔希学勾结了白莲教,你便顺水推舟,断了衍圣公封号,断了那些文人口中的‘文脉’,让他们失去了这块金字招牌。”

李善长看得分明。

“所谓的儒家圣人,就是召集天下文人的一面旗帜,他们聚集在旗帜之下,自成一体,久而久之便会威胁皇权,绝不可留!”

“唯有破除衍圣公,才能让天下读书人不为圣贤效命,只为朝廷为百姓办事!”

李善长的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里,朱元璋开始考虑这样做的利弊得失。

利,首先能削弱文官的势力,让他们失去了衍圣公这活招牌,以及释经权。

其次,为大明朝以后的皇帝除掉了一个大麻烦,防止土木堡之变那样的事情发生。

弊,自然是朱元璋要背负骂名,文人的笔杆子厉害呀,朱元璋可领教过。

光是武英殿内变着花样弹劾毛骧,攻讦朱棣的奏疏便成百上千数不过来。

“好!”朱元璋沉吟良久,终于下定决心,“这衍圣公,不要也罢!”

李善长拍手而笑,“老朱,你终于想通了,其实除了增设‘六艺’考核之外,我还有一个建议,不妨用在科举上。”

哦?朱元璋来了兴致,道:“老李,你又有啥高见?快快给咱说说。”

李善长笑了笑,“高见说不上,我曾经在海上救下了一个女子,叫刘珊,精明能干,尤其善于翻译与术数。”

“我在想,大明科举取士,选的都是精通经史子集的文士,但当官可不能只靠经史子集。”

李善长伸手指了指他们所在的船只,举例。

“打造宝船要工匠,这工匠得有手艺,建造宝船需要钱财,掌管钱财的要精通术数,这些都是专业的人才,文士能担当么?不能。”

“所以,科举取士选拔文士可以,但是不能全部选拔文士,应当分科取士!如唐代的进士科、明法科、明算科等等。”

“所谓‘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才是对的,再说了,分科取士能进一步削弱那些儒家文人的力量,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