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钱塘伏波
钱塘江潮声如雷,咸腥海风卷着细沙拍打礁石。宝贝蹲在渔船舱底,指尖摩挲着戚继光的玉坠。舱板突然被掀开,王三郎裹着鱼腥味钻进来:";镇海卫的粮船被劫了,三十船官盐全换成倭寇的硫磺。";
冷月肩头缠着新换的药布,软剑在掌心挽了个剑花:";昨夜子时,三艘福船在七里泷卸货。";剑尖挑开舱中咸鱼,露出底下压着的倭刀图纸——刀身弧度较寻常倭刀多三分,正是忍者惯用的";小太刀";。
";潮信将变。";顾清风推门而入,铁扇上沾着新鲜墨迹,";卯时三刻,倭船要借大潮突袭盐仓。";扇面展开,竟是宁波卫所布防图,其中三处烽燧被朱砂圈住。
宝贝忽然将玉坠按在图纸缺口处,残缺的海岸线竟严丝合缝。玉坠凸纹显出一串数字:";丙辰庚子壬寅——是戚家军的暗码!";
戌时末刻,三十艘浪船借着夜色逼近镇海关。倭寇赤脚踏在甲板上,足袋里装着防滑铁砂。为首忍者腰别十手里剑,忽然抬手止住船队——前方礁石间,七盏红灯按北斗方位悬浮。
";是浙商的红头船。";副手刚松口气,红灯突然坠海。漆黑江面霎时亮如白昼,二十艘蒙冲斗舰自两岸芦苇荡杀出,船头包铁闪着寒光。
宝贝立在旗舰望斗,双剑交叉发出清越龙吟。倭船射出火箭,却见浙船扬起浸湿的棉帘,火矢尽数坠江。王三郎钢刀劈断缆绳,十架拍竿轰然砸落,浪船桅杆应声折断。
";坤位离宫!";顾清风铁扇指处,三艘倭船突然打横。水下隐现铁网,竟是渔民用藤壶养殖的暗桩。冷月甩出追魂索缠住忍者头目,却见那人反手掷出烟玉,海面腾起紫色毒雾。
雾气中响起三味线琴声,倭船甲板冒出十二名白拍子舞姬。广袖翻飞间,淬毒手里剑如雨点袭来。王姑娘银针破空,针尾系着的药囊在空中炸开,薄荷脑的气味冲散毒雾。
";是伊贺的乱波众!";顾清风铁扇击落两枚苦无,";他们的足袋有铁刺!";话音未落,倭寇已踏着浪尖杀到近前。宝贝旋身踢翻桐油桶,断剑划过船板溅起火星,火舌瞬间吞没三艘浪船。
混乱中,冷月剑锋刺穿舞姬面具,露出男子喉结。忍者袖中滑出锁镰,刀链缠住剑身猛拽。宝贝突然掷出半截船桨,锁镰吃劲的刹那,冷月软剑已刺入对方气海穴。
东南方突然传来螺号,倭寇残船集体调头。王三郎钢刀劈在空处:";他娘的,要跑!";
追至白沙湾时,潮水退去露出龟背石滩。倭船搁浅在礁群间,船底竟装着可收放的木轮。宝贝踏着湿滑的牡蛎壳跃上主舰,舱内突然射出十支弩箭——箭杆中空,飞出无数毒蜂。
";是杀人蜂!";王姑娘抛出药粉,蜂群转向倭寇扑去。冷月挑开舱门,瞳孔骤缩:舱内堆满孩童,每人颈间系着注连绳。绳结处绑着药包,稍遇震动便会引爆。
";壬申方位,潮信要变。";顾清风看着开始上涨的海水,";半柱香内不撤离,我们都得喂鱼!";宝贝突然撕下衣襟浸透海水,蒙住口鼻冲进毒烟弥漫的底舱。
底舱积水已没腰际,二十个铁笼锁着昏迷的孩童。宝贝断剑劈向铁锁,刃口迸出火星——竟是玄铁所铸。潮水涌入速度加快,船体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冷月甩出追魂索缠住横梁,软剑在笼顶划出火星:";找机括!";宝贝摸到笼底凸起的梅花纹,忽然将戚继光的玉坠按上去。铁笼应声而开,孩童身下赫然铺着硫磺硝石。
";带人走!";宝贝将孩童抛给王三郎,自己留在最后。船体倾斜的刹那,忍者头目自暗处扑出,小太刀刺向宝贝后心。冷月掷出软剑穿透忍者手腕,刀尖偏斜划过宝贝左臂。
众人退回礁石时,倭船在爆炸中化为碎片。王姑娘为孩童把脉,面色凝重:";中了眠蛊,需用龙脑香。";忽然抬头望向海平线,";倭寇主力来了!";
三十艘安宅船破雾而出,船首镶嵌赤铜鬼面。旗舰甲板上,秃顶武士正擦拭三尺野太刀,刀铭";备前长船";在月光下泛着血光。顾清风铁扇收拢:";是倭寇大名松浦隆信!";
宝贝撕下衣襟裹住伤口,双剑在盐水中浸过:";三郎带人走鹰嘴礁水道,清风先生去点狼烟。";转身见冷月将软剑系上红绸,忽然按住她手腕:";这次用戚家军的鸳鸯阵。";
十一艘沙船排出鹤翼阵,每船五人按五行方位而立。倭寇放出箭雨,浙兵竖起藤牌,箭矢钉在浸油的牛皮上。两船相接时,宝贝双剑架住野太刀,刀剑相击迸出火星。
松浦隆信忽然变招,野太刀划出圆弧。宝贝旋身后仰,断剑刺入甲板借力腾空,另一剑直取倭寇咽喉。冷月红绸缠住刀柄,野太刀劈入桅杆的刹那,王三郎钢刀已砍断敌船缆绳。
";巽位转艮!";顾清风令旗挥动。沙船突然散开,露出后方满载生石灰的渔船。倭寇追至阵中,浙兵纷纷跳海。石灰遇水沸腾,倭寇惨叫着坠海,海面浮起大片死鱼。
松浦隆信独乘小舟逃窜,野太刀劈开拦路浮木。宝贝踏浪追出三里,忽见前方升起赤旗——戚家军楼船如巨鲸破浪而来。船头将军弯弓如满月,狼牙箭贯穿倭寇右肩。
";可是萧将军旧部?";戚继光玄甲未卸,目光落在宝贝腰间玉坠。海浪突然掀起三丈高,幸存的安宅船射出火箭。戚家军扬起湿牛皮,二十架佛郎机炮同时轰鸣。
硝烟散尽时,松浦隆信的断刀漂在海面。戚继光拾起刀柄,露出阴刻的";严";字:";倭寇的军械,出自兵部武库。";月光照在宝贝染血的《山河社稷图》上,宁波港的位置渗出墨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