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和珅这边,虽然在筹备军需物资的过程中中饱私囊,但表面上还是做得滴水不漏。他按时将粮草和兵器等物资运往贵州前线,确保了清军的后勤供应。
当清军进入湖南境内时,湖南永绥的石三保、乾州的吴八月二人早已得到消息。他们迅速调整部署,命令苗民义军在险要之地设下埋伏,准备给清军一个迎头痛击。
阿桂率领大军一路前行,警惕性极高。他派出了大量的探子,探查前方的敌情。当探子回报前方有异常动静时,阿桂立刻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原地待命。他仔细分析了探子的情报,判断出前方可能有埋伏。
阿桂召集各路将领,说道:“前方很可能有叛军的埋伏,我们不能贸然前进。大家说说,该如何应对?”
一位将领说道:“大人,我们可以派出一小股部队,佯装中计,引叛军出来,然后大军再合围歼灭他们。”
阿桂沉思片刻后,说道:“此计可行。但要注意,佯装中计的部队一定要演技逼真,不可露出破绽。同时,大军要迅速做好合围的准备,一旦叛军上钩,务必将他们一网打尽。”
于是,清军按照计划,派出了一支五百人的小队,大摇大摆地向前方走去。石三保在山上看到清军小队,以为他们中计,心中大喜,立刻下令苗民起义军出击。一时间,喊杀声四起,苗民起义军如潮水般从山上冲了下来。
清军小队见叛军上钩,立刻转身向后撤退,佯装慌乱。石三保见状,以为清军不堪一击,率领起义军穷追不舍。就在这时,阿桂一声令下,埋伏在四周的清军大军如猛虎般杀出,将苗民义军团团围住。苗民义军这才发现中计,但为时已晚,他们陷入了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一场激烈的战斗就此展开,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清军凭借着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了上风。石三保见势不妙,急忙率领一部分义军突围而出,向乾州方向逃去。阿桂并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整顿军队,准备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此次战斗,清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伤亡不少。阿桂深知,苗民义军熟悉当地地形,且士气高昂,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艰难。他派人将战斗情况详细地汇报给了乾隆,并请求增派援兵。
养心殿内,烛火摇曳,乾隆身着常服,面色凝重地看着手中的战报,微微点头,自语道:“阿桂此次指挥倒也妥当,首战能有此佳绩,殊为不易。”然后轻轻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忧虑,继续自言自语:“只是这湖南、贵州之乱,若不能尽快平息,只怕会生出诸多变数,四川的义军也一直蠢蠢欲动,随时可能增援。”
一旁的近侍恭敬地站着,大气都不敢出。乾隆略作思忖后,提高声音道:“传朕旨意,着令从其他省份火速调集两万兵力,驰援阿桂的平叛大军,务必尽快将这乱局平定!”
与此同时,在毓庆宫内,颙琰听闻清军首战告捷的消息,面露喜色,眼中满是欣慰:“阿桂将军果然不负众望!”但随即,他又微微皱眉,喃喃自语:“只是叛军根基未除,后续局势仍不容乐观。”
颙琰来到养心殿乾隆的书房,行礼后说道:“皇阿玛,儿臣听闻前线首战告捷,心中实在为阿桂将军高兴。但儿臣也深知,此役艰难,后续恐有诸多挑战。儿臣恳请皇阿玛,允准儿臣前往前线慰问将士,一来可鼓舞士气,二来儿臣也想借此机会,学习军事指挥和处理政务的经验,也好为皇阿玛分忧。”
乾隆看着颙琰,目光中带着审视与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你有此心,倒是难得。只是前线毕竟危险,你此去需万分小心。”颙琰连忙说道:“多谢皇阿玛成全,儿臣定当小心谨慎,不辱使命!”乾隆微微点头:“去吧,父皇盼你早日荣归。”
颙琰领了乾隆的旨意,带着慰问品,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地往贵州前线赶去。一路上,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颙琰看着这一幕幕场景,心中满是不忍与自责。他暗暗握紧拳头,在心中发誓:“此番前去,定要协助阿桂将军尽快平定叛乱,还百姓一个安稳太平的日子!”
当颙琰到达贵州前线时,阿桂得到消息率领众将前来迎接。颙琰亲切地慰问了将士们,并传达了乾隆帝的关怀和期望。他对阿桂说道:“桂中堂,此次平叛,关系重大。皇阿玛对您寄予厚望,希望您能早日平定叛乱,为大清立下大功。”
阿桂躬身说道:“殿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上和殿下的信任。只是这叛军狡猾多端,又熟悉地形,接下来的战斗还需从长计议。”
颙琰点头说道:“桂中堂所言极是。我在来的路上,也了解了一些当地的情况。我们不仅要在军事上取得胜利,还要注重安抚民心,让百姓知道我们是来帮助他们的,而不是来压迫他们的。”
阿桂听了颙琰的话,心中暗暗佩服,心想这位太子殿下果然有见识。于是说道:“殿下高见,臣一定会在平叛的同时,做好安抚百姓的工作。”
颙琰说:“那么桂中堂,你看看我能干点什么?我愿做你麾下的一名小卒,可以上前冲锋陷阵。”
阿桂摇了摇头说道:“太子殿下,你只需坐镇中军,至于前方战事,有本帅和将士们就够了,大可不必冒险冲杀。”
在颙琰的建议下,阿桂对作战策略做出了重大调整。一方面,清军持续加强军事攻势,如同收紧的绞索,逐步压缩苗民起义军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大量官员与士兵深入民间,不遗余力地宣传清朝政策,致力于安抚百姓情绪。他们发放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资,帮助百姓恢复生产生活,试图从根本上瓦解起义军的民众基础。
随着清军的步步紧逼与安抚政策的推行,苗民起义军的处境愈发艰难。一些原本支持起义军的百姓,看到清军并非如传言中那般残暴,反而为他们提供帮助,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动摇之意渐显。石三保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心中焦急如焚。他深知,若不能尽快扭转局势,起义军将面临失败的命运。
于是,石三保决定孤注一掷,率领起义军主力与清军展开一场决战。他精心挑选了一批精壮苗民,组成敢死队,准备在夜间突袭清军大营。
阿桂通过探子得知石三保的计划后,将计就计,在清军大营周围设下重重埋伏,等待起义军自投罗网。
深夜,万籁俱寂,月光如水洒在苗疆大地。石三保率领着敢死队,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向清军大营摸去。他们身姿矫健,行动敏捷,如同鬼魅般穿梭在山林与草丛之间。当他们接近清军大营时,石三保一声令下,敢死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清军营地。
“杀!”石三保挥舞着长刀,怒吼着冲在最前面。他的眼神中燃烧着坚定与决绝,那是为了苗民自由与尊严而战的火焰。敢死队成员们紧随其后,呐喊声划破夜空,与清军展开了激烈拼杀。
然而,清军早有准备。营帐中迅速涌出大批清军士兵,他们训练有素,手持长枪利刃,与义军敢死队短兵相接。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溅满了大地。
石三保在混战中发现情况不对,意识到可能中了埋伏。但此时已骑虎难下,他只能大声呼喊:“兄弟们,不要怕!我们为了苗疆的未来,拼了!”
就在这危急时刻,吴八月奋力杀到石三保身边,急切地说:“大哥,情况不妙,这是陷阱!我们得想办法突围!”
石三保眉头紧皱,环顾四周,见清军源源不断地涌来,心中明白突围难度极大。但他咬咬牙,说道:“不能退!我们一退,后面的兄弟们就完了!”
“可是这样下去,我们都得死在这里!”吴八月心急如焚。
石三保目光坚定地看着远方,似乎看到了苗民们期待的眼神,他大声说:“就算死,也要死得有价值!为了苗疆,冲!”
于是,敢死队在石三保的带领下,更加奋勇地向清军杀去。尽管他们作战勇猛,但清军人数众多且占据地利,渐渐的,敢死队陷入了困境。
此时,在清军大营的高处,阿桂与颙琰正俯瞰着这场战斗。颙琰微微皱眉,说道:“这些苗民倒也顽强,明知是陷阱还如此拼命。”
阿桂冷笑一声:“不过是困兽犹斗罢了。他们今日插翅难逃。”
“只是如此强攻,我军也会有不少伤亡。”颙琰担忧地说。
阿桂点点头:“这是难免的。但只要能一举消灭苗民起义军主力,这些伤亡也算值得。”
战场上,石三保身边的敢死队成员越来越少,他自己也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衣衫。但他依然挥舞着长刀,不肯放弃抵抗。
吴八月看着石三保摇摇欲坠的身体,心中一阵悲痛。他大喊:“大哥,你先走!我来断后!”
石三保瞪了他一眼:“说什么胡话!要死一起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呼喊声。原来是起义军的后续部队得知敢死队陷入困境,赶来救援。
石三保听到这声音,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他高声喊道:“兄弟们,援军到了!杀出去!”
起义军敢死队与后续部队会合后,士气大振,再次向清军发起猛烈攻击。清军一时有些慌乱,但很快在将领的指挥下稳住了阵脚。
阿桂看到局势有些失控,立刻下令:“加大兵力,务必将他们全部歼灭!”
清军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将义军重重包围。石三保看着周围如铁桶般的清军,心中明白此次凶多吉少。但他依然镇定自若,对身边的兄弟们说:“我们为了苗疆而战,死而无憾!”
战斗持续到黎明时分,起义军虽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石三保、吴八月等人在混战中与部队失散。
石三保身负重伤,躲在一片树林中。他看着东方渐渐泛起的鱼肚白,心中满是不情愿。这时,他听到了一阵脚步声,警惕地握紧了手中的刀。
来人是吴八月。他找到了石三保,看到大哥伤势严重,忍不住流下泪来:“大哥,我们……失败了。”
石三保缓缓摇头:“不,这不是失败。只要苗疆的火种还在,就还有希望。”
“可是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吴八月无助地问。
石三保沉思片刻,说:“我们先找个地方养伤,联络其他兄弟,退向贵州,与我大哥石柳邓汇合,等待时机再次杀回来!”
与此同时,清军大营中一片欢腾。阿桂向颙琰拱手道:“殿下,此次大败苗民起义军主力,苗疆之乱指日可平。”
颙琰微笑着点头:“阿桂将军此次立下大功。不过,切不可掉以轻心,仍需继续搜捕残余的叛军势力。”
“是,殿下放心。”阿桂恭敬地回答。
清军开始在湖南苗疆地区展开大规模搜捕行动。他们挨家挨户搜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匿义军的地方。许多苗民因此受到牵连,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石三保与吴八月在逃亡途中,看到苗民们遭受清军的迫害,心中悲愤交加。石三保咬牙切齿地说:“清军如此残暴,苗民们的苦难更深了。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救大家。”
“可是我们现在势单力薄,能有什么办法?”吴八月无奈地说。
石三保思索良久,说:“我们去联络其他山头的苗民部落,说服他们加入我们。只要团结起来,就还有力量与清军抗衡。”
于是,两人忍着伤痛,开始了艰难的联络之旅。他们穿梭在苗疆的山林之间,拜访各个部落的首领。然而,许多部落首领在清军的威慑下,对继续作战心存顾虑。
“石三保,你们这次失败得如此惨烈,我们若加入,岂不是白白送死?”一位部落首领忧心忡忡地说。
石三保诚恳地说:“首领,清军的安抚只是假象,他们对我们苗民的压迫从未停止。如果我们不团结起来反抗,苗疆的未来将永无宁日。”
“话虽如此,但我们实在是害怕重蹈覆辙啊。”另一位首领摇头叹息。
石三保看着他们,坚定地说:“我知道大家有顾虑,但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上次失败是因为中了清军的埋伏,这次我们吸取教训,前去贵州与我大哥石柳邓汇合,一定能成功。而且,我们为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整个苗疆的子孙后代。”
在石三保的努力劝说下,一些部落首领被他的诚意和坚定所打动,决定加入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石三保联络到的部落越来越多,一支新的义军力量逐渐形成。
而在清军这边,阿桂认为苗民义军已被彻底击溃,放松了警惕。他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务,对苗疆的控制也有所松懈。
颙琰察觉到阿桂的态度变化,提醒道:“阿桂将军,苗民起义军虽主力受挫,但残余势力仍不可小觑。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阿桂不以为然地说:“殿下多虑了。那些残余不过是些乌合之众,翻不起什么大浪。”
颙琰眉头微皱:“桂中堂切不可大意。苗疆之地山高林密,易守难攻,若他们重新集结,恐怕又会生出变故。”
阿桂虽嘴上应承,但心中并未将颙琰的话放在心上。
就在阿桂疏忽之时,石三保已完成了新义军的初步组建。他深知清军实力强大,不能贸然进攻,于是决定先在湘黔的大山里进行秘密训练,提高起义军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