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颙琰、永璘兄弟二人如何平息路上拦路民众风波暂且不提,咱们先说说刘府的事。刘府的张成,由于说话犯了皇家大忌,被吓得一命呜呼。我和刘墉见状,赶忙张罗着把张成送回山东老家安葬。当时,天气逐渐变热,刘墉担心张成的尸体腐坏,便进宫向乾隆申请一块天山冰块。
刘墉说明缘由后,乾隆十分感动,觉得刘墉真是个有仁有义、忠孝两全的臣子,便爽快地答应了。刘墉拿到冰块后,立刻在京城购置了上好的棺椁,将张成的尸体用冰块冷冻起来,再用厚厚的棉絮保温,之后入殓。
一切准备就绪,刘墉让张堃从账房支了一千两银子,带着张巽,由刘泷一起扶着灵车,在萧逸等人的保护下赶回山东下葬。
张成的灵车缓缓驶入山东诸城逄戈庄。那熟悉的乡土气息,此刻却弥漫着无尽的哀伤。张成的老婆早早得了消息,带着两个儿子以及一众亲戚,早已在村口等候。
灵车一到,张成老婆两眼一黑,差点昏厥过去,身旁的亲戚赶忙扶住她。她悲恸欲绝,泪水夺眶而出,嘴里不住地念叨着:“你咋就这么走了啊,撇下我可咋办哟!” 两个儿子也是满脸泪痕,紧紧咬着嘴唇,身躯因悲痛而微微颤抖。
亲戚们围上前,帮忙把棺椁缓缓抬下车。村里与张成同龄的老人摇头叹息,纷纷感慨人终有一死,跟着刘墉这样的好人,这一生也算值了。一些婶子大娘忍不住陪着落泪,嘴里嘟囔着:“多好的一个人呐,咋就说走就走了。”
众人一路簇拥着棺椁往家中走去。到家后,按照当地的习俗,棺椁要在家中停放几日才下葬。张成老婆守在棺椁旁,一刻也不肯离开,时而哭诉着与张成过往的点点滴滴,时而又祈求着张成在天之灵保佑孩子们平安无事。
孙子们守在老太太身边,看着祖母如此悲痛,懂事地递上毛巾,自己却忍不住一次次抹泪。亲戚们则分工协作,有的去准备丧葬用的物品,有的帮忙招待陆续赶来吊唁的乡亲。
到了下葬那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张成默哀。张成老婆和儿孙们披麻戴孝,跟在棺椁后面,一步一挪,泣不成声。亲戚们和乡亲们齐心协力,将张成的棺椁缓缓放入墓穴。填土的时候,张成老婆不顾众人阻拦,执意要亲手捧起一把把黄土,撒在棺椁上,仿佛这样就能再与丈夫亲近一些。儿孙们也跟着母亲,用手吃力地抓起土,边哭边把土撒在张成的棺椁上。
待墓穴填平,一座新坟立起,张成老婆瘫倒在坟前,哭得肝肠寸断。亲戚们纷纷上前劝慰,扶着她慢慢往家走。只是那悲痛的哭声,还久久回荡在逄戈庄的上空,诉说着这一家人无尽的哀伤。
张成的丧事已毕,张成的两个儿子张堃、张巽留下在老家给张成守孝。刘泷、萧逸二人带着其他人返回了京城。
京城内,皇子们仍在相互争夺皇储之位。颙琰、永璘在平息了拦路百姓之后,也返回了京城。
一路上,永璘气鼓鼓的,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哥,那些陷害你的人,实在是太过分了!绝不能就这么算了,一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颙琰面色淡然,微微摇了摇头,说道:“永璘,你有所不知,这场储君之争,远没有那么简单,也远未结束。往后的路还长着呢,我们只需做好父皇交代的事即可,不必与他们争来争去。”
永璘有些不服气,跺了跺脚:“哼,他们如此不择手段,难道就任由他们嚣张下去?”
颙琰拍了拍永璘的肩膀,安抚道:“冲动解决不了问题。如今形势复杂,我们不能轻举妄动。”
二人回到府邸,颙琰连口气都没来得及喘,便立刻吩咐下人:“去,把各位谋士和幕僚都请来,我有要事相商。”
不多时,谋士幕僚们齐聚一堂。颙琰神色严肃,说道:“今日之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对于当下这局势,各位有何见解,不妨直言。”
一位幕僚率先开口:“殿下,依在下之见,当下殿下应继续不遗余力地展现自身的才能与品德,让皇上与众臣皆能看到殿下的贤能。”
另一位谋士点头附和:“不错,可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防其他皇子暗中使坏,我们务必小心防范才是。”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第二日清晨,朝堂之上,大臣们分列两旁。乾隆皇帝威严地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此次南方赈灾,颙琰的表现可圈可点啊!他心系百姓,处事有方,将赈灾事宜处理得井井有条,实乃我大清之幸!”
颙琰赶忙上前,恭敬地拱手说道:“父皇过奖了,儿臣只是做了自己应尽之责,不敢居功。这一切,都是父皇平日教导有方,加上诸位大臣共同出力的结果。”
其他皇子们虽都跟着纷纷点头称赞:“老十五此次确实辛苦,实乃我等楷模。”可那笑容之中,却隐隐透着一丝不甘与嫉恨。
下朝后,永璘皱着眉头,心中思忖着。他快步走到王杰等几位与自己交好的大臣身旁,小声说道:“几位大人,你们看,颙琰此次赈灾如此出彩,深得父皇欢心。我们得想个法子,进一步巩固他的地位才是。”
王杰摸着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依微臣之见,咱们联名上奏,请求皇上让嘉亲王参与更多朝政事务。一来显得咱们一心为国,为朝廷培养人才;二来,也能让嘉亲王在更多事务中锻炼锻炼。”
永璘眼睛一亮,点头道:“此计甚妙!若能如此,既能讨得父皇欢心,又能让十五哥在朝中更加站稳脚跟。不知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其他几位大臣相视一眼,纷纷应道:“王爷所言极是,我等愿联名上奏。”
几日后,乾隆皇帝坐在御书房,看着桌上那份联名奏请。只见上面写道:“恳请皇上让嘉亲王参与更多朝政事务,以锻炼其治国理政之能力,为大清社稷培养栋梁之才……”乾隆皇帝看完,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对颙琰的信任又增添了几分,暗自思忖:“永璘等人此举,倒也算是为朝廷着想。”随即朱笔一挥,准了此奏。
和珅的府邸。闭门思过的和珅坐在书房,眉头紧锁,对面的亲信正低声汇报着:“和大人,听闻颙琰在黄河水患以及南方赈灾里,那可是出尽了风头啊!”
和珅脸色一沉,冷哼道:“哼,我早料到这小子不安分。如今看来,他已然成了我最大的竞争对手。”
亲信赶忙点头:“大人英明,那咱们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和珅眼中闪过一丝轻蔑,说道:“你即刻派人,密切盯着颙琰的一举一动,但凡有任何可乘之机,立刻来报。”亲信连忙应下:“是,大人放心,小的一定办得妥妥当当。”
和珅摩挲着手指,又思索片刻,“另外,河南水患之事,我准备了一份治水方案。你去安排一下,呈给皇上。”亲信有些疑惑:“大人,您现在正思过呢,这……”
和珅瞪了他一眼,“蠢货!我虽在家思过,可皇上看到我心系朝廷,说不定能缓和对我的态度。”亲信恍然大悟:“大人高见,小的这就去办。”
几日后,宫中传来消息。亲信一脸喜色地冲进书房:“和大人,大喜啊!皇上看到您的治水方案,龙颜大悦,直说您虽在思过,却仍心系朝廷。这不,已解除了您部分禁令,还让您参与治水相关事务呢!”
和珅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哼,算皇上心中还念着我的好。这治水之事,我定要好好把握。”
而在和珅得到再次启用的同时,那雕梁画栋、透着威严的大皇子王府之中,几位皇子聚在一处偏僻的宫室里,神色凝重又带着几分急切地议论着。
大皇子眉头紧皱,率先开口:“你们也都瞧见了,颙琰在朝堂上的地位是越来越稳,咱们再不想法子,日后可就没机会了!”
三皇子附和道:“没错,得赶紧动手,不能让他就这么顺顺利利的。”
众人低声商议一番后,二皇子阴恻恻地说:“从他身边人下手,总能找出点把柄来。”于是,经过一番暗中行动,这些皇子们有了“收获”。
这日,大皇子满脸得意,对其他皇子说:“你们猜怎么着?我发现颙琰的一个幕僚,和一个商人往来密切,而那商人,似乎和朝廷那桩贪污案脱不了干系!”
众皇子一听,大喜过望。三皇子忙不迭地说:“这可是个好机会,咱们赶紧添油加醋奏明皇阿玛,定能扳倒颙琰!”
不多时,皇子们便来到乾隆皇帝面前,将此事说得天花乱坠。乾隆皇帝一听,顿时龙颜大怒,猛拍桌子:“竟有此事?给朕彻查!”
这边颙琰得知消息,心里“咯噔”一下,深知事情重大,若是处理不好,自己可就万劫不复了。他赶忙招来永璘和幕僚们,一脸严肃地说:“如今出了这档子事,各位可有什么主意?这关乎我生死存亡啊!”
永璘皱着眉,思索片刻说:“先别急,咱们仔细排查,说不定有什么隐情。”
幕僚们也纷纷点头,开始各处查证。
几日后,幕僚满脸欣喜地跑来,对颙琰说:“王爷,查清楚了!那幕僚与商人往来,实则是为筹备赈灾物资,和贪污案毫无关系,这就是有人故意陷害!”
颙琰长舒一口气,立刻进宫,见到乾隆皇帝赶忙跪下,诚恳地说:“皇阿玛,儿臣冤枉啊!此事乃是有人蓄意陷害,儿臣的幕僚与那商人往来,实是为筹备赈灾物资,这是相关证据,请皇阿玛明察!”
乾隆皇帝仔细查看证据后,脸色缓和,欣慰地说:“看来是朕错怪你了,此次面对危机,你能冷静应对,如实禀明,实属难得。”颙琰听后,心中大石这才落地。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颙琰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储君之位愈发稳固。许多大臣们也纷纷看好颙琰,主动向他靠拢。永璘见哥哥如此得人心,心中十分欢喜。然而,颙琰却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深知,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更不能有丝毫差错。
一日,乾隆皇帝突然召见颙琰,与他谈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问题。颙琰对答如流,见解独到,乾隆皇帝听后,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召见,让朝廷上下纷纷猜测,乾隆皇帝是否已属意颙琰为储君。而其他皇子们得知后,更是心急如焚,加紧了争夺储君之位的步伐。
“这气氛,实在是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一位小太监悄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
“是啊,听说今儿个乾隆爷要在朝堂上举办一场辩论,让各位皇子就朝政问题发表见解主张,这可是关乎储君之位的大事!”另一个小太监眼神里满是紧张与好奇。
朝堂之上,乾隆皇帝神色庄重,缓缓开口:“今日,朕要各位皇子就当前朝政问题,各抒己见,这不仅是对你们才学的考验,更是关乎我大清未来。”
皇子们纷纷抱拳领命。颙琰心中清楚,此次辩论至关重要,自己早已提前做了充足准备。
大皇子率先站出,激昂陈词:“皇阿玛,儿臣以为当下应着重发展农业,鼓励开垦荒地,如此才能稳固根基。”
二皇子紧接着反驳:“兄长所言虽有理,但如今边境不稳,当务之急是加强军备,扩充兵力,保我大清疆土无虞。”
一时间,朝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各位皇子互不相让。
颙琰此时沉稳站出,拱手道:“皇阿玛,各位皇兄所言皆有道理。但儿臣以为,在发展农业、加强军备之时,也不可忽视民生与吏治。如今民间有些地方赋税过重,百姓苦不堪言。儿臣建议适当减轻赋税,同时整治官场风气,严惩贪官污吏,如此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此言一出,在场大臣们纷纷点头,响起阵阵掌声。
其他皇子虽也不甘示弱,尽力表现自己的见解,可与颙琰相比,总觉得差了几分火候。
辩论结束,乾隆皇帝微微一笑,缓缓说道:“此次辩论,各位皇子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颙琰,你对朝政理解深刻,所提建议切实可行,有远见卓识,颇具一国之君的潜质。”
这话一出,在场众人心中顿时明白,乾隆皇帝的心意已然十分明显。
“看来,储君之位怕是要花落颙琰殿下了。”一位大臣低声对身旁同僚说道。
“是啊,颙琰殿下才华出众,对朝政又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乃大清之幸。”同僚附和道。
不久后,乾隆皇帝正式下诏,立颙琰为太子。消息传出,整个京城都为之轰动。永璘得知后,兴奋不已,立刻赶到颙琰府中,向哥哥道贺。
颙琰虽心中欢喜,但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对永璘说道:“弟弟,此次多亏了你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帮助,我才能有今日。今后,我定当勤勉治国,不负父皇和天下百姓的期望。”永璘笑道:“哥哥说的哪里话,你本就才德兼备,这太子之位也是你应得的。我相信,在你的带领下,我大清必将繁荣昌盛。”
就这样,这场激烈的储君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颙琰在乾隆的昭告下,成功登上了太子之位,从此开启了大清朝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