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赵娘子...只能留在齐国。”元清容慢慢道,杏眼生寒。
卞使臣惊得后退两步,话里带着警告,“公主要知晓自己的身份,您先是夏国五公主,然后才是齐国太子侧妃,没有夏国,您便什么都不是。”
“早在下臣求见贵妃被齐国太子阻拦,我等便修书上奏陛下,静待圣意。
五公主可不要一错再错,快些送贵妃出宫,自有夏国使臣迎回贵妃,这也是陛下之意。”
元清容眼里带着狠意,“本宫说了,东宫没有贵妃。”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卞使臣如何不知五公主打的主意,“公主抗旨不遵,可要知晓后果。”
元清容冷笑,毫不在意,“使臣昏了头了,还当上京不成?”
她一字一句道:“这里是齐国。”
卞使臣一口老气没上来,“你你你...”
堂内使臣眼睁睁望着五公主拒不受命,将陛下亲信扔在桌上,就此扬长而去。
元清容赶着回去见女娘,出了驿站没再停留,吩咐车夫直接回东宫,却在半路被甲兵拦下车驾。
“太子殿下等在锦玉坊,请侧妃过去。”甲兵道。
车内元清容皱眉,不知太子因何传唤她,先不说锦玉坊乃王都最有名的糕点铺,就是寻常非祭祀大典年关请安,太子都不会理会她。
今日倒是反常起来。
既是太子传召,元清容没有不去的理由,当即应声过去。
锦玉坊外甲兵持剑防守,前后全都围上人手,里面三层楼阁更是空无一客。
太子出行皆是如此阵仗,元清容并不意外,门口候着东宫寺人,接引侧妃去往二楼。
姜衍坐在圈椅,四面摆放的点心样式繁多,元清容看的眼睛有些花,鼻尖飘散着浓郁的甜香。
她俯身朝太子行礼。
姜衍起身,温和开口让她免礼,接着走到桌前,眼中凝神,望着一碟碟精致小巧的点心。
“侧妃同赵娘子多年好友,想必知晓其喜好,不知娘子平日偏爱哪些点心?”
元清容敛眉,神色恭敬有礼,心中了然,原来传唤她来,是为了给姐姐挑选点心的。
停在街坊的车驾终于动起来,最前头八驾之数的车驾缓缓移动,甲兵高举长戈,驾马护在两侧。
元清容闭眼沉思,她去驿馆见夏国使臣,太子竟没过问?难不成早有预料,还是已知晓使臣所传何话?
她出宫已过半日,天色将晚。
华夫人不是好对付的,太子竟脱身后,还有心情出宫购置糕点,元清容当真意外。
入东宫,太子走在前面,元清容落下两步,跟上。
未到后院,走在前院转角长廊时,一穿着东宫属官衣袍的中年男子迎面而往,显然有要事禀告太子。
元清容猜的不错,那属官置隐晦说了句便噤声,太身形未动,修长的后背宛如青竹。
“妾身先行退下。”元清容知趣道,杏眼看向太子贴身寺人许昼。
“殿下日理万机,这点心不如让妾身带给姐姐。”
元清容恭敬说着,举止有度,可太子未发一言,许寺人自是不敢松手,杏眼轻眨,已明白过来,当即俯身退下。
太子应是打算处理完事,亲自送来。
元清容走在青砖小道,肩稳步缓,举止得体,优雅从容,身后跟着两名侍女。
她脸色平静,丝毫不曾因太子格外重视女娘而感到意外。
与其说看重,倒不如说倾慕讨好,来的更为贴切。
她嫁入东宫第二日,曾去书房给太子送粥汤。
因入东宫头日,尚是她婚嫁吉日,太子妃便迫不及待下绊子,这让元清容很不高兴。
她是无意争宠,只想异国他乡终老此生,但并不意味着任由欺辱。
元清容自问不是善茬,好歹让福熙院认清这点,不要来烦她。
太子于男女之事看的淡,少有入后院,宫人皆知。
可她刚嫁来,还是夏国和亲的公主,自是不会被拦在书房外,起码面子上得说的过去。
太子尚有公务,于偏殿会客,令寺人将她带到书房外间等候。
元清容坐在软垫,隔着一道折角屏扇,里面便是太子办公重地。
一旁有寺人守着,她不会贸然入内,即便入内也定会被寺人拦下来。
等待时,她不经意瞥向里头,杏眼微撩,却看见模糊的灯影。
寺人也吓了一跳,不知侧妃为何突然起身,快步穿过屏风,忙出声唤住。
元清容站定,死死盯着书架内摆放的祈福灯。
书架靠墙,整齐有序摆满卷轴书籍,右侧偏上的位置,四面均是堆积的书籍,中间摆放一盏青底红莲青荷锦鲤戏水图灯。
因浸过河水,青墨底座有些发白。
寺人在后面急唤,元清容恍若未闻。
她上前将灯盏移过半寸,看到荷叶下细小的字迹,杏眼睁圆,满脸震惊,不可置信。
“住手。”
身后传来呵止,带着不容忽略的威严。
元清容收回手,转身之际已带上笑容,“妾身鲁莽,请殿下恕罪,实在是看到母国工匠制造的祈福灯,一时没忍住,失态了。”
姜衍面色不显,平静道:“书房重地,不欲多留侧妃,退下吧。”
元清容低下头行礼后,走出书房,再抬首时,已失了笑意。
寺人也退下,守在书房外,只剩下太子一人。
姜修长的身形微动,姜衍走到灯盏前,沉默的抬起手指,轻轻抚摸红莲茎下那个小小的字。
若非熟悉,坚决不会一眼看见。
丹凤眼没了往日温和,多是暗沉,他缓缓移动灯盏方位,将那留有小字的红莲隐于侧面,无人可见之处。
上京多有花灯节,灯盏样式很多,用在不同的地方自有不同的造法。
眼前便是盏河灯,用来祈福,为使神鬼知晓何人祈愿,放灯者会在隐蔽角落写下名讳的末尾字。
“夏国使臣无法上殿觐见陛下,便将奏表递到京兆尹府上,求其转交尚书省,再呈送天听。”
属官自袖袋拿出奏表,奉送太子。
姜衍接过,却没看,想也能想到上面弹劾了谁。
尚书省有东宫的人脉,只消说一声,夏使臣的任何奏表都不会出现御前。
“夏使臣多次朝东宫送拜帖,请见赵娘子。”
“商队中两个主事的青年男子似乎存疑,东宫派去传信的寺人没能瞒住,也欲见赵娘子,可要通传一声?”
毕竟是赵娘子亲信,同那些夏使臣不同。
若日后赵娘子欲见他们,这三番五次的不通传,明知故犯的不知会,定会惹其不悦。
“不必理会,他们再如何能耐,也进不来齐宫,不过蚂蚱罢了。”姜衍平静道。
书房内燃着檀香,他将奏表随意扔在桌面。
“刚来的信,陛下也应看到了,夏国派遣使节团,欲访齐,为首者乃夏国兵部侍郎,李淮。”
“这位李大人本就在紫阳关就任外职,担粮草押运官。”
“若他领使节的差使,不过半日就可入芜城。各关口来报,夏使节团行程颇快,此时应至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