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美国财阀私生子 > 第242章 列日烽火:比利时要塞的沦陷与德国闪电推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2章 列日烽火:比利时要塞的沦陷与德国闪电推进

“真是恰到好处啊。”

美国,华盛顿特区。

杜鲁门坐在财政部大楼的部长办公室里,一边听着前线战报,一边密切关注局势。

德国军队已经入侵比利时,并且向法国宣战已有一段时间了。

他和留下来的情报局长单独进行了讨论。

“德国军队可能会势如破竹啊。”

“啊?比利时的要塞不是很有名吗?”

情报局长说得没错。

比利时的列日和那慕尔要塞堪称欧洲最强。

德国军队的总参谋长施里芬也对这些比利时的要塞十分忌惮,并且极为重视攻克它们。

“但比利时的政治局势不同以往了。”

就算要塞想要发挥作用,可国家中枢得足够出色,才能有所作为吧。

想想利奥波德二世的品行,简直是个烂人。

尽管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割人手腕、进行屠杀,但他为了维持比利时中立而修建要塞,这也是事实。

他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

然而,刚果自由邦的丑闻曝光后,国内外的谴责如潮水般涌来。

在对比利时及其王室舆论最差的情况下,战争爆发了,比利时的政治局势变得内部难以统一。

“所以说这恰到好处啊。从必须进攻比利时的德国军队的角度来看,就是这样。”

局势一片混乱。

刚果的事情先搁置一边,全身心投入战争,这谈何容易。

如何处置利奥波德二世,刚果的主权归谁,这些都牵涉到巨大的利益。

尽管处于战争时期,但肯定也有忙着争权夺利的政客。

毕竟他们和利奥波德二世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即便比利时政府从利奥波德二世手中接管刚果后,残酷统治依旧在继续。

一切都没有改变。

“在比利时内部整顿的这段时间,列日要塞恐怕很快就会沦陷。

说不定只是为了保卫利奥波德二世和中央政府,才调动军队而已。”

“部长,比利时好歹也是个国家,总不至于毫无防备吧。”

啊哈。

情报局长似乎忘了一个重要事实。

“情报局长,你好像忘了一件事,比利时还不知道《伦敦不可侵犯条约》的变故。”

“!”

第一点。

比利时还不知道《伦敦不可侵犯条约》的情况已经改变。

“就算德国军队在边境集结,他们也根本想不到战争会爆发。毕竟他们对要塞有着绝对的信任。”

他们只迷信要塞,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上面了。

德国向法国宣战的同时,很有可能也向比利时发出了最后通牒。

如果是原历史一战时期的阿尔贝一世,或许还不好说。

但利奥波德二世果断强硬应对的概率看起来很低。

更何况德国军队的进攻速度快得多。

“比利时可能没什么希望了。”

杜鲁门低头看着地图,喃喃自语。

比利时的局势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要是德国军队像原历史那样在比利时受阻,一直拖到8月16日,那法国的补给可能就得进一步推迟。

虽然通过法国支付银行已经支付了三个季度分量的物资(第三个季度是通过副部级级别借款支付的),但包括波尔多在内的港口城市还未收到物资。

有些船只甚至还没抵达。

目前巴黎还剩下能支撑一个季度的物资。

“得适当调整一下。”

列日要塞和那慕尔要塞。

实际上,法国边境战斗胜算渺茫,那么比利时被突破后,最重要的战斗将是巴黎附近的马恩河战役。

“财政部长您押哪方赢呢?”

情报局长暗暗地试探杜鲁门。

杜鲁门双臂交叉,低头看着地图。他是在问押哪方赢……吗?

杜鲁门微微一笑。

“我当然是押德国军队赢。”

德国军队要面对的敌人不只是法国。

要让他们丧失理智,就得让他们在法国取得压倒性胜利。

就像希特勒占领巴黎后变得疯狂一样。

“我还有什么特别任务吗?”

“给比利时的情报制造混乱。通过潜入比利时银行界的情报人员,尽可能破坏比利时中央政府的联络网络。”

“不会被发现吗?”

“比利时人会觉得是突然遭到袭击,别担心。反正就算我们不搞破坏,他们也已经被各方传来的消息搅得一团糟了。”

情报局长还是一脸怀疑地看着杜鲁门。

“还有一件事你忘了。”

“什么事?”

“比利时人不知道施里芬计划。”

“……啊?对!”

第二点。

比利时人不知道施里芬计划。

没错。

施里芬计划本身就是在《伦敦不可侵犯条约》前后仓促制定并诞生的作战计划。

其蓝本借鉴自老毛奇将军的作战方案,但施里芬计划诞生时间并不长。

比利时人对此一无所知。

也就是说,实际上现在的比利时人就像睁眼瞎。

他们完全不知道德国军队的主力在哪里,兵力规模如何,目标是什么,就这么卷入了战争。

比利时会在混乱中更快地崩溃。

德国军队将轻松地突破比利时。

‘但我也没打算就这么把法国拱手相让。’

巴黎沦陷并不意味着法国军队就完了。

如果法国把临时首都迁到波尔多,进行顽强抵抗,美国也有意不断向法国提供德国军队难以招架的武器和物资。

当然,这是通过借款的方式提供。

“情报局长。”

“是,部长。”

“指定德尔卡塞财政部长负责法国支付银行相关事务,命令他把法国北部和法国首都地区的担保物资全部转移。法国兴业银行会提供协助。”

担保物资可不只是法国的资产。

必要时,它们会成为美国的资产。

铁路所有权之类的,反正战争爆发后都会化为焦土,重新铺设即可,获取相对容易。

但产业基础设施一旦被破坏,就彻底完了。

这太浪费钱了。

有必要提前将其转移到美国或波尔多。

“我之前已经让人做了些准备。”

法国中央银行。

之前杜鲁门悄悄安排贝隆潜入董事会和200家股东总会,给他布置了另一个任务。

在法国兴业银行的协助下,让他提前确认法国北部有哪些物资可以作为担保。

需要借款的法国财政部,在订购额外物资的同时,将法国北部的工业区设定为担保。

为什么要抓担保物资呢?其实他是耍了点手段。

杜鲁门说仅靠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的国债,让人心里不踏实。

据说德尔卡塞财政部长气得脸色煞白。

这就是指定德尔卡塞的原因。

他有点怕杜鲁门,而且还挺有能力。

杜鲁门觉得他能成为与法国支付银行沟通的良好渠道。

如果不用法国支付银行,立刻切断,法国就会陷入绝境。

目前我们还掌握着两三个季度的物资。

“先把截止日期定在法国边境战斗爆发之前。催他们快点,没几天时间了。”

“是。”

法国北部情况有点紧急。

由于法国铁路的特殊情况,法国北部的担保物资需要经过法国巴黎,才能运往波尔多。

没几天时间了。

德国军队和法国军队正面交锋的边境战斗将在8月7日打响。

在那之前能转移多少,还不知道。

但已经提前采取措施了,现在只管转移就行。

“贝隆,就靠你了。”

>>>

比利时列日要塞。

德国军队第二军,以及从各军团抽调的6个旅、3个骑兵师和5个轻步兵营组成的默兹军,向列日发起进攻。

默兹军这个名字源于贯穿列日的默兹河,而列日是铁路交通发达的交通枢纽。

只有占领这里,德国军队才能掌控真正意义上的补给线。

比利时的列日拥有欧洲最强的要塞。

12座坚固的要塞阻挡着德国军队。

但默兹军是为攻克这些要塞而组建的特别机动部队,大量用于摧毁要塞的炮兵也登场了。

此外,按照施里芬计划的本意,投入比利时的德军数量比原历史多了很多。

“是,是德国军队!”

问题在于,列日的比利时军队完全没预料到会发生这种事,也没有从中央得到任何消息。

在如雨点般不断落下的炮弹和德国军队的猛烈进攻下,要塞一座接一座地倒塌。

德国军队计划的作战结束日期是8月10日。

原历史上,这场战斗一直拖到8月16日,惨不忍睹。

但现在,列日的要塞在德国军队的不顾一切的冲击下,开始纷纷沦陷。

艰难的时刻持续着。

战争一爆发,比利时军队的主力就在中央政府的混乱中,被调往中央或者去保卫王室了。

列日仅剩下3万余名士兵,他们必须应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德国军队。

比利时中央政府乱成一团。

列日的比利时军队也因极度混乱,无法准确把握局势。

毫无预警就遭到突袭的列日,毫无办法。

最终,在未能进行有效防御的情况下,要塞无奈地倒塌,被德国军队击退。

“第二军已抵达!”

更糟糕的是,默兹军特别机动部队战果显着,而且和占领卢森堡时一样,由施里芬亲自指挥的德国军队的进攻,比原历史顺利得多。

通过亚琛的第二军迅速跟进,8月10日,列日最终在德国军队的铁蹄下沦陷。

第一军、第二军按照施里芬计划的初稿,完整地编制为18个军团,没有像原历史那样,被小毛奇调走5个军团到左翼,而是以压倒性的兵力攻克了列日。

8月10日。

作战结束的预定时间。

默兹军和第二军占领了比利时的交通枢纽——列日。

>>>

“嗯……”

德国,柏林总参谋部。

施里芬低头看着地图,和参谋们坐在一起。

众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散落在四周的纸张见证了列日占领成功时的喜悦。

列日在施里芬计划中是最棘手的作战地点之一,如今成功占领,德国军队总参谋部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副官们整理文件的时候,参谋们围在施里芬身边。

“恭喜您,列日按时落入德国军队手中。”

“别高兴得太早。”

施里芬斥责道。

听到胜利消息时,他依然保持着沉稳。

身着制服、如磐石般坚毅的施里芬,让参谋们不禁噤声。

“攻克列日这种事,与我计划中那些关键问题相比,只是个轻松的作战目标而已。”

“……是补给问题吧。”

“没错,我的计划是尽可能迅速占领法国的激进作战计划。这是一个与合理性、稳定性相距甚远的大战略,是一场孤注一掷、一路猛冲的冒险作战。”

由于其本身的性质,施里芬计划是一个与合理性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作战计划。

但施里芬并不担心。

毕竟他本就是那种甘愿承担风险,投身冒险作战的赌徒。

这样做收获也很大。

“不过,能迅速且无损地占领交通枢纽列日,对补给来说是个好消息。”

列日。

对于比利时、法国和德国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只要基础设施没有被破坏,德国军队就有望将其作为补给线加以合理利用。

但弱点依然存在。

“我们德国军队推进速度越快,部队就会越分散,侧翼也会变得薄弱,这是我们早已预估到的风险。补给也会变得困难。”

施里芬表情严肃,双手紧紧抓住作战地图。

“但法国军队也一样。”

也就是说,最终战局很可能演变成双方都盯着对方脆弱的侧翼和后方,然后猛扑上去的局面。

那么,先发起进攻的一方将占据优势。

“更何况,可能从侧翼攻击我们的英国远征军毫无消息。英国议会里议员们还在大打出手,我们时间充裕。”

不管怎样,都是机动和铁路运输的较量。

德国军队的铁路运输更具优势,这是事实。

战争环境需要相对看待。

现在是8月10日。

德国军队已经在边境与法国陆军交火。

“左翼已经与法国陆军展开边境战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洛林和阿登地区。但永远不要忘记,主力在右翼。”

左翼只是诱饵。

右翼才是主力和关键。

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国军队应该通过进攻进行大范围包围。

当然,德国军队会在补给上吃苦头。

但德国军队越艰难,试图阻止他们的法国军队就会在恐惧中承受两倍、三倍的痛苦。

本来法国军队就很可能被困在巴黎,动弹不得。

毕竟他们把进攻集中在阿登或洛林地区。

“进展顺利。”

施里芬满意地点点头。

占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后,之后就会一帆风顺。

但施里芬并不着急。

凡事都有其时机。如果失败,接受现实,重新制定对策就行。

他镇定地抱起双臂。

哐!

一名参谋上校猛地推开门冲了进来。他手中拿着一份电报。

施里芬缓缓睁开紧闭的双眼。

从走近的参谋上校手中接过电报。

“发生什么事了?”

“……有消息称,下达总动员令的意大利王国军队正向法国阿尔卑斯地区进军!”

“哦?”

施里芬很淡定。

可惜他对意大利完全不抱期望。

只是感慨,以意大利那点出息,居然这么早就发起进攻了。

“要是他们能突破阿尔卑斯地区法国边境守军的防线,那倒还算有点作用。”

施里芬如此刻薄的评价是有依据的。

像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在非洲殖民地大陆的埃塞俄比亚遭遇毁灭性失败,这几乎是头一遭。

被有色人种打败的意大利,怎么可能战胜法国军队。

更何况战败没多久,而且据说意大利军队没有进行像样的军备投资和财政整顿。

而法国军队基于第15号计划,在总动员令下全力以赴,此时已基本准备就绪。

作为三国同盟之一的意大利发动进攻,这是预料之中的事。

施里芬早就不指望意大利了。

‘嗯,法国军队的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

总不至于对战局产生负面影响吧。

施里芬预计法国投降时间会提前几天,他淡定地拿起指挥棒,一边调整地图上的标记,一边在脑海中把意大利的事情抛诸脑后。

但可惜,施里芬的预料完全正确。

结果意大利真的成了累赘。

“……意大利军队败退了。他们向我们德国军队发出了支援请求。”

“啧,三国同盟的颜面真是荡然无存。”

施里芬用手捂住额头。

意大利完全没有准备好,就仓促下达总动员令,匆忙集结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按照第15号计划有条不紊完成动员的阿尔卑斯地区的法国军队。

才过去没几天。

率先宣战并入侵法国的意大利王国军队,在阿尔卑斯战线反而被击退,开始败退。

“简直是一群猪队友。”

施里芬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