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摄政王的心头宝 > 第229章 风云涌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堂之上,苏瑾与摄政王有理有据地应对着礼部侍郎李大人和户部尚书王大人的发难,然而反对派们并不打算就此罢手。

吏部侍郎赵大人也跟着站了出来,他微微躬身,看似恭敬却语气尖锐地说道:“陛下,摄政王,摄政王妃。此次改革涉及诸多官员调动与任用,不少新政推行之处,所用官员皆为王妃与摄政王的心腹。如此任人唯亲,恐难服众,也不利于新政公正推行。”

苏瑾心中一凛,这一招可谓阴险,直接将改革派置于结党营私的风口浪尖。她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回应道:“赵大人,新政推行,困难重重,需得任用能理解并坚决执行新政之人。这些官员皆是经过层层考察,有真才实干之辈。若按照旧例,因循守旧之官执掌新政,那新政又如何能推行下去?难道让那些对新政一知半解甚至抵触之人去贻误国事吗?”

摄政王紧接着补充道:“赵大人,用人唯贤乃是我等一贯准则。这些官员在新政推行中的表现,各地官员奏报与百姓口碑便是最好的证明。若赵大人认为有人不称职,大可以拿出证据,莫要在此无端猜测,扰乱朝堂视听。”

赵大人一时语塞,但他身后的御史中丞孙大人却又发难:“即便如此,新政推行以来,民间怨声载道。听闻多地百姓聚众抗议新政,如此下去,恐生民变啊!”

苏瑾心中清楚,这必然是反对派在背后煽动。她神色严肃地说道:“孙大人,可曾亲自去民间查访?所谓的聚众抗议,不过是一小撮心怀不轨之人在背后煽动。新政推行,触动部分人利益,他们便妄图以此来阻碍改革。真正受益于新政的百姓众多,只是这些声音被别有用心之人掩盖了。”

此时,一直未说话的皇帝看着剑拔弩张的朝堂,心中忧虑。他深知改革的重要性,但也害怕朝堂因此分裂,影响国家稳定。皇帝缓缓开口:“诸位爱卿,改革之事关乎大梁国运,不可草率。但也不能因一些困难便停滞不前。还望大家以国事为重,共同商讨出更好的解决之策。”

苏瑾与摄政王相视一眼,他们明白,皇帝这是在和稀泥,既不想得罪反对派,又不想改革就此夭折。然而,改革之路已经开启,容不得半点退缩。

退朝之后,苏瑾与摄政王回到王府。苏瑾眉头紧锁,说道:“今日朝堂上的发难,只是开始。他们必然还有后招,我们得早做准备。”

摄政王轻轻握住苏瑾的手,安慰道:“瑾儿,莫要担心。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只是接下来,行事要更加谨慎。”

苏瑾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新政推行官员的管理与监督,不给他们把柄;另一方面,也要派人去民间,收集新政给百姓带来好处的实例,让朝堂上下和天下人都看到改革的成效。”

摄政王赞同道:“正该如此。另外,我也会加强对京城军队的掌控,以防他们狗急跳墙,动用武力。”

与此同时,在京城一处隐秘的宅院里,李大人、王大人、赵大人和孙大人等人齐聚一堂。李大人面色阴沉地说道:“今日朝堂上,我们没能占到便宜。苏瑾和摄政王太过狡猾,应对自如。”

王大人冷哼一声:“哼,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改革继续推进,我们的利益将荡然无存。必须想个釜底抽薪之计。”

赵大人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不如我们暗中联络外地的旧势力,煽动他们起兵造反,就以清君侧,反对新政为名。让苏瑾和摄政王首尾难顾。”

孙大人犹豫道:“此举太过冒险,若处理不好,恐引火烧身。”

李大人咬牙切齿地说道:“事到如今,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不拼一把,我们都得完蛋。”

众人沉默片刻,最终都缓缓点头,一场更大的阴谋在黑暗中悄然酝酿……

苏瑾和摄政王在王府中商议应对之策时,突然听到王府侍卫大声呼喊:“有刺客!” 摄政王迅速抽出佩剑,将苏瑾护在身后,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王府侍卫迅速集结,与潜入的刺客展开搏斗。苏瑾透过窗户缝隙看到,这些刺客身手矫健,招招狠辣,显然是训练有素。她心中暗忖,难道是朝堂上的反对派按捺不住,开始采取极端手段了?

在激烈的拼杀中,一名刺客瞅准时机,突破侍卫防线,朝着苏瑾和摄政王所在的房间冲来。摄政王眼神一凛,飞身迎上,与刺客展开近身搏斗。只见摄政王剑如闪电,每一招都凌厉无比,刺客虽奋力抵抗,但渐渐落了下风。

就在摄政王准备制服刺客时,又有两名刺客从侧方突袭而来,试图救援同伴。苏瑾心中一紧,此时王府侍卫还在与其他刺客缠斗,一时无法赶来支援。她来不及多想,顺手拿起桌上的花瓶,朝着其中一名刺客砸去。刺客听到声响,侧身躲避,苏瑾这一举动成功分散了刺客的注意力,给摄政王创造了机会。摄政王看准时机,一剑刺中其中一名刺客的肩膀,那刺客吃痛,手中匕首落地。

经过一番激烈拼斗,王府侍卫终于将刺客全部制服。苏瑾和摄政王来到受伤刺客面前,摄政王冷冷地问道:“说,是谁派你们来的?”

刺客一脸决绝,紧咬嘴唇,一声不吭。苏瑾蹲下身子,看着刺客说道:“你若说了,或许还能留你一条性命,不然,你今日必死无疑。”

刺客依然不为所动,眼神中充满了视死如归的决绝。摄政王见状,对侍卫说道:“把他们押入密室,严刑拷问,我就不信撬不开他们的嘴。”

侍卫们领命,将刺客押走。苏瑾和摄政王回到房间,苏瑾忧心忡忡地说道:“看来他们已经开始动手了,这次是刺客,下次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手段。”

摄政王安慰道:“瑾儿,莫怕。王府守卫森严,他们想轻易得手绝非易事。只是我们要更加小心,说不定这背后还有更大的阴谋。”

果不其然,经过一夜拷问,刺客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第二天清晨,侍卫前来禀报,那几名刺客竟然在狱中服毒自尽了。苏瑾和摄政王得知消息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

苏瑾说道:“能让刺客如此忠诚,背后主谋必定不简单。看来我们面对的敌人,比想象中还要棘手。”

摄政王微微点头:“看来我们得从长计议,一方面加强王府和自身的安保,另一方面,要尽快查出背后主谋,先发制人。”

苏瑾深知,想要彻底堵住反对派的嘴,必须拿出新政给百姓带来好处的切实证据。于是,她决定亲自微服出京,前往新政推行的重点地区收集实例。摄政王虽担心苏瑾的安危,但也明白此举的重要性,最终同意了她的计划,并安排了一队武艺高强的暗卫暗中保护。

苏瑾乔装成一名商人,带着几名侍从踏上了旅程。第一站,她来到了距离京城百里之外的安平县。这里是农业多种经营改革的试点地区,原本贫瘠的土地如今种满了各种经济作物。

苏瑾走进田间,看到一位老农正在劳作,便上前搭话:“老人家,您好啊。我听闻这里推行了新的种植政策,不知成效如何?”

老农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脸上洋溢着笑容:“成效可好啦!以前咱这地,种粮食收成不好,一家人勉强糊口。现在按照官府的法子,种了这些经济作物,收成翻了好几番,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苏瑾心中一喜,继续问道:“那这些作物好卖吗?不会担心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吧?”

老农哈哈笑道:“姑娘这你就不懂了。官府帮忙联系了商人,还修了路,东西都能运出去卖。而且价格也不错,咱老百姓的收入可增加不少呢。”

苏瑾详细询问了一些种植细节和收入情况,并让侍从记录下来。随后,她又来到了安平县的集市。集市上热闹非凡,各种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苏瑾走进一家刺绣店,与店老板聊了起来。

店老板说道:“以前我们这刺绣,就自家做了拿到附近卖点小钱。现在好了,摄政王妃推行的新政鼓励手工业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场地和技术支持,还帮我们打开了销路。这不,我这小店都快忙不过来了,还雇了好几个绣娘呢。”

苏瑾看到店里精美的刺绣,赞不绝口,同时也了解到新政对手工业者的扶持政策确实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开刺绣店后,苏瑾又走访了几家商铺和作坊,收集了大量新政带来积极影响的实例。

然而,就在苏瑾准备前往下一个地方时,她察觉到似乎有人在跟踪他们。苏瑾心中警觉,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她带着侍从走进一家客栈,暗中吩咐侍从留意周围动静。

不一会儿,侍从回来禀报:“小姐,确实有几个人鬼鬼祟祟,看样子像是跟踪我们的。”

苏瑾沉思片刻,说道:“看来是有人不想让我们顺利收集证据。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得想个办法甩掉他们。”

智斗跟踪者

苏瑾思索片刻后,对侍从说道:“你去准备几套普通百姓的衣服,我们从客栈后门出去,分开走。”侍从领命而去,很快便准备好了衣服。苏瑾和侍从们换上衣服,趁着夜色从客栈后门悄悄溜出。

跟踪他们的人发现苏瑾等人从后门离开,立刻追了上去。苏瑾带着一名侍从朝着集市方向走去,故意放慢脚步,装作若无其事地逛街。跟踪者以为苏瑾没有察觉,紧紧跟在后面。

当走到一个卖艺摊前时,周围围了很多人。苏瑾灵机一动,拉着侍从钻进人群。跟踪者一时没反应过来,被人群挡住了视线。苏瑾趁机和侍从从人群另一边挤了出去,然后迅速拐进一条小巷。

他们在小巷中左拐右拐,来到了一座废弃的院子前。苏瑾和侍从翻墙进入院子,躲在角落里。跟踪者追到小巷,四处寻找不见苏瑾等人的踪影,正着急时,突然听到旁边院子里传来声响。他们以为苏瑾等人躲在院子里,便翻墙而入。

就在跟踪者进入院子的瞬间,苏瑾安排的暗卫从四面八方涌出,将跟踪者团团围住。跟踪者见势不妙,想要反抗,但暗卫们武艺高强,很快便将他们制服。

苏瑾从暗处走出,看着被制服的跟踪者,冷冷地问道:“说,是谁派你们来的?”

跟踪者中一个看似领头的人恶狠狠地说道:“想让我们说,做梦!”

苏瑾微微一笑:“看来你们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她对暗卫使了个眼色,暗卫们开始对跟踪者进行搜身。果然,在领头人的身上搜到了一块刻有特殊标记的令牌。

苏瑾拿起令牌,仔细端详,发现这令牌似乎与京城中某个势力有关。她心中已有几分猜测,但还需要进一步确认。苏瑾对领头人说道:“我给你们一个机会,只要你们说出背后主谋,我可以饶你们不死。”

领头人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咬咬牙,不肯开口。苏瑾见状,知道再问下去也不会有结果,便对暗卫说道:“把他们押到当地官府,让官府严加审讯。”

处理完跟踪者后,苏瑾继续她的民间寻证之旅。接下来的几天,她又去了几个新政推行的地区,收集到了更多有力的证据。看着手中厚厚的一叠记录,苏瑾心中充满了信心,她相信这些证据足以让朝堂上的反对派无话可说。

京城风云突变

就在苏瑾在民间收集证据之时,京城却风云突变。反对派们暗中联络的外地旧势力果然起兵造反,以清君侧、反对新政为名,率领大军向京城进发。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百姓人心惶惶。

皇帝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一片混乱。有人主张与叛军议和,答应他们的条件,以换取京城的和平;有人则主张出兵镇压,但又担心兵力不足,反而激怒叛军。

摄政王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叛军乃是乌合之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实则为了一己私利。若此时议和,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改革大业也将毁于一旦。臣愿亲自率军出征,平定叛乱。”

然而,礼部侍郎李大人却反对道:“摄政王,叛军来势汹汹,且打着正义旗号,此时出兵,恐会让天下人误解朝廷。不如先派人去谈判,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

户部尚书王大人也附和道:“是啊,摄政王。战争一起,生灵涂炭,京城百姓也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还是谨慎为好。”

摄政王心中明白,这些人表面上是为了京城百姓着想,实则是想拖延时间,等待叛军进一步施压,好逼迫朝廷废除新政。他看着皇帝,坚定地说道:“陛下,臣意已决。若不尽快出兵,等叛军兵临城下,一切都晚了。”

皇帝看着摄政王,心中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担心京城安危,不想轻易开战;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改革不能半途而废。就在皇帝举棋不定时,一名侍卫匆匆跑进朝堂,跪地禀报:“陛下,摄政王妃派人快马加鞭送来一封急信。”

皇帝连忙接过信,打开一看,信中详细描述了苏瑾在民间收集到的新政给百姓带来的诸多好处,同时也提到了京城可能有势力暗中勾结叛军。皇帝看完信后,心中豁然开朗。他将信递给大臣们传阅,说道:“诸位爱卿,摄政王妃在民间收集到了有力证据,证明新政并非如叛军所言。我们不能被叛军的借口蒙蔽。”

大臣们传阅完信后,不少人脸色变得十分难看。摄政王趁机说道:“陛下,此时出兵,名正言顺。我们是为了保护大梁国的百姓,为了改革大业。请陛下下令吧。”

皇帝终于下定决心,说道:“好,摄政王听令,朕命你率领京城精锐,出征平叛。务必尽快平定叛乱,保我大梁国太平。”

摄政王领命,迅速离开朝堂,准备出征事宜。而此时,远在外地的苏瑾也得知了京城的变故,她心急如焚,决定立刻返回京城,与摄政王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