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说着,他快速的整理着自己的衣服。
“走,我们出去看看!”
他倒是要瞧瞧,这人究竟是想要做什么?
走出了几步路,他又转头吩咐紫衣。
“你去偏房看着安安,别惊到安安了。”
紫衣犹豫着没有动,可司念却是推了推他。
“旁人我不放心,你亲自去。”
“是,主子放心!”
紫衣听见这话一脸坚定的行礼,转身去了偏房。
而院子门口,沈煜盯着面前一脸害怕的虞仆也是无奈。
他又不吃人,有必要这么害怕他吗?
他下意识的想要翻一个白眼,但在看见司念出来后生生忍住了。
“你来干什么?”
司念说着话就到了院子门口。
他站定后抱着胳膊看向门口的沈煜。
其实,在他心里是更偏向于沈煜是报那日的一巴掌之仇的。
可沈煜不开口,他自然也不会露怯,免得在沈阳面前矮一截。
“不请我进去坐坐?”
沈煜也抱着胳膊,微微抬了抬下巴。
“不敢!”
“你沈侧夫是多厉害的一个人啊,我院子里庙小,不敢请你进去。”
司念当即就刺了回去。
若是没有孩子,他自然是不害怕沈煜进自己院子的。
可如今他有安安,自然事事要多考虑几分。
沈煜听着这话直接嗤笑出声。
竟然把他想的那么龌龊,他是会对着孩子下手的人吗?
再说了,那可是霍然的孩子。
四舍五入也等着是他的孩子,他怎么会起坏心思?
但他向来不乐意向旁人解释自证,也就懒得开口了。
“不让进去就算了。”
“我今日来是有事情要告诉你。”
他懒洋洋的看了看面前带着戒备的司念。
“什么事情?”
司念还沉浸在沈煜轻易放弃进入自己院子的惊讶中,这句回答几乎是下意识脱口而出。
“妻主带着主君出门去逛园子了。”
司念听着这话,终于是明白了点什么。
他放松了些,眼神上下的打量着面前的人。
“那又如何?”
“妻主要去哪里,带谁去,那是妻主的事情。由不得你我插手。”
司念嘴上这样说着,其实心里还是遗憾的。
只是对着沈煜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表现出来的。
沈煜在听见这句回答后大声的冷笑一声。
“真能装!”
“你若当真心里不在意,就不会说出这些话了。”
司念被这句话怼的脸色一僵,但他还是嘴硬道:“与你何干?”
沈煜原本是打算找司念,撺掇他和自己一起出府的。
两人一起出去,到时候即便是霍然真的生气了,也不会真的拿他们两人怎么样。
倒不是他肯承认司念在霍然心里的地位有多重要,单纯就是觉得法不责众。
可刚才与司念短短的几句交锋,他就明白了,司念不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
与其这样,他还不如一个人去呢。
这个念头生起,他就已经打算转身离开了。
可司念却开口说了这么一句话。
“妻主交代过,如今外面形势不明,若没有可靠之人在身边,还是不要随意出去的好。”
“否则,那便是在给妻主添乱。”
“妻主心善,自然不会放任你出事不管,可妻主一人的能力到底有限。”
“若当真到了妻主顾及不到你的时候,真出了事情就别怪妻主。”
司念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平心静气的。
从震惊中缓过来的他也是在第一时间开始思考沈煜今日来的最终目的。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将这番话说出了口。
虽然他不喜欢沈煜,但是因着妻主,他也是不愿意看着沈煜去犯蠢的。
话到这里,他就观察着沈煜的脸色。
若是沈煜听不进去这番话,那他就得吩咐人去寻妻主了。
好在,沈煜也不是傻的,当即就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
只是他不情愿的瘪了瘪嘴。
“我自是知晓的!”
“再说了,我还不至于蠢到连小命都不放在眼里。”
沈煜涩话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在,但司也没有拆穿他。
而是抱着胳膊耸了耸肩,一脸无所谓的开口:“无所谓。”
“你的小命我并不在乎,只是怕耽误了妻主的大事而已。 ”
“若不是为着这个,我是一句话也不愿意和你讲的。”
“你还有事情吗?没事我要回去歇着了。”
沈煜的脸色却在这期间变得有些不对劲了。
什么叫怕耽误妻主的大事?
难道,司念知晓什么?
还是说……?
想到这个可能性,沈煜下意识的想要逃避。
不会的,这不可能,霍然不是这样的人。
绝对没有这种可能性!
饶是他在心里一遍遍的说着,脸色却还是变了。
藏在宽大袖子下的手逐渐攥紧,强忍着没有发作。
司念虽然对于他这么大的情绪变化有些奇怪,但也没有开口说什么。
他又不是贱,做什么眼巴巴的去关心一个和自己抢妻主的男人?
他放弃抱着胳膊的姿势,端正的站着。
“还有事情吗?”
“没了。”
沈煜失魂落魄的回了这么一句话,转身离开。
“什么人啊!奇奇怪怪的!”司念身边的虞仆在关门时嘴里小声的嘟囔着。
司念也听见了,只是他并没有制止。
毕竟,这话也是他心里想要说的。
半夏扶着有些恍惚的沈朝着自己院子走去。
此刻的沈煜满脑子都是不可能,他不愿意相信自己会得到这样的对待。
半夏一脸的欲言又止,可到底是顾忌着眼下是在外面,有些话是不能说的。
好不容易回到了院子里,半夏立马开口。
“主子千万别气,司侧夫与您是一样的,轮不到他教训您的。”
“您就当是两人拌嘴了,千万别往心里去。”
可沈煜坐在椅子上还是一副遭受了极大委屈的样子。
————————————————
小故事一:
在中原大地的边缘,有一座名为桃源村的小村落。村子背靠着连绵起伏的青山,山上植被繁茂,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
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开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绿树成荫,是村民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秋天,金黄的树叶飘落,宛如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冬天,白雪皑皑,整座山银装素裹,仿佛一幅宁静的水墨画。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前潺潺流过,溪水甘甜可口,滋养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村里住着一位名叫阿福的老人,他已过古稀之年,头发和胡须都已花白,但身体依然硬朗。
阿福一生都生活在桃源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为人善良、正直,在村里德高望重,大家都很敬重他。
村东头有一户人家,当家的叫李大山,是个勤劳朴实的庄稼汉。他的妻子王氏温柔贤惠,夫妻二人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叫虎娃,女儿叫巧儿。
虎娃十岁,聪明伶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巧儿八岁,乖巧懂事,总是帮着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每年春耕时节,是村里最忙碌的时候。天还没亮,李大山就扛着锄头,牵着老黄牛来到田间。
他熟练地套好牛轭,开始翻耕土地。随着老黄牛缓缓前行,身后留下一道道整齐的犁沟。
王氏则在家里准备早饭,等太阳升起的时候,她会带着虎娃和巧儿,提着装满饭菜的篮子来到田间。一家人席地而坐,吃着简单却又美味的饭菜,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间。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罕见的旱灾。连续几个月没有下雨,田里的庄稼都快要旱死了。
村民们心急如焚,纷纷想办法寻找水源。阿福召集大家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商议对策,他说:“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大家一起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水源。”
李大山站起来说:“阿福叔,我听说村后的山里有一个山洞,以前听老一辈人说里面可能有水源,要不我们去看看?”众人听后,觉得这是一个办法,于是决定第二天一早进山寻找水源。
第二天,李大山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背着干粮和工具,向村后的山里进发。
山路崎岖难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终于找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山洞。山洞里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进山洞,摸索着向前走。
不知走了多久,突然听到了一阵“滴答滴答”的声音,像是水滴落下的声音。众人顺着声音的方向找去,发现了一处石壁上有泉水渗出。
大家兴奋不已,连忙用工具在石壁下挖了一个小坑,让泉水汇聚起来。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挖出了一个小水池,清澈的泉水不断地涌出来。
他们赶紧跑回村里,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村民们欢呼雀跃,纷纷拿着水桶和扁担,跟着他们来到山洞取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田里的庄稼得到了灌溉,终于保住了。经过这次旱灾,村民们更加团结,明白了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度过难关。
在桃源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
有一次,村里的张大娘生病了,她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一时无法赶回来。
李大山得知后,主动承担起照顾张大娘的责任。他每天都会去张大娘家,帮她砍柴、挑水、做饭,还请来了村里的郎中为她看病。
王氏也经常带着巧儿去陪张大娘聊天,给她送去一些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张大娘的病情逐渐好转。
桃源村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全村人都会聚集在村中的广场上,举行盛大的赏月活动。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拿出自己家里最好的食物,摆在广场上的桌子上。有圆圆的月饼,寓意着团圆;还有新鲜的水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月色。
孩子们则在广场上嬉笑玩耍,有的提着自制的灯笼,有的玩着猜灯谜的游戏,热闹非凡。
阿福老人会在这个时候,给大家讲述一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他讲起嫦娥奔月的故事,绘声绘色,仿佛嫦娥就在眼前。
孩子们听得入迷,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讲完故事后,大家还会一起唱歌跳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虎娃和巧儿渐渐长大。虎娃到了上学的年龄,李大山和王氏商量后,决定送他去镇上的私塾读书。
虎娃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起床,沿着山间小路步行去私塾。放学后,他又会匆匆赶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农活。
巧儿虽然不能像哥哥一样去读书,但她在家里跟着母亲学习针线活和各种家务。她心灵手巧,绣出的花朵栩栩如生,做的饭菜也越来越可口。
有一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盖了整个桃源村。村子变成了一个洁白的世界,房屋、树木、田野都被厚厚的积雪掩埋。
道路变得十分难行,村民们都尽量减少外出。然而,村里的刘大爷独自居住,他的腿脚不太方便,在这样的天气里生活遇到了困难。
李大山得知后,不顾严寒,带着虎娃和一些村民,踏着厚厚的积雪,给刘大爷送去了粮食、柴火和生活用品。
他们帮刘大爷打扫了院子里的积雪,生起了温暖的炉火,让刘大爷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在桃源村,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多年以后,虎娃学有所成,回到了桃源村。他看到村里的教育条件比较落后,便决定留下来,开办一所学校,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很快建成了。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整个村庄。
巧儿也长大了,出落得亭亭玉立。她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两家的关系也因此更加亲密。
阿福老人看着村里的变化,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他常常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