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初七,春寒料峭,北方的风沙卷起阵阵尘土,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这一日,梁师都率领精锐骑兵突袭灵州。
前文中我们介绍过,梁师都出生不详,卒于628年,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人,出身于当地豪族家庭。梁氏家族在朔方一带势力庞大,梁师都自幼耳濡目染,深谙权谋与武力之道。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大业十三年(617年),梁师都趁势而起,杀害郡丞唐世宗,起兵反隋,自称大丞相,并与突厥联合,借助突厥的力量迅速扩张势力。
梁师都起兵后,迅速攻占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不久,他自立为帝,国号梁,建元“永隆”,成为隋末割据势力中的重要一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梁师都接受了突厥始毕可汗的册封,称“大度毗伽可汗”,与突厥结成同盟,试图借助外族力量对抗中原政权。
唐朝建立后,梁师都成为李渊父子统一天下的重要障碍。他屡次与唐朝军队交战,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孤立无援,屡战屡败。尽管如此,梁师都凭借朔方地势险要,依然顽强抵抗。
梁师都选择突袭灵州,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首先,梁师都的目标是切断唐朝与西北的联系。灵州作为唐朝西北边防的重要据点,一旦被攻占,唐朝将失去对西北地区的控制,突厥等外族势力可能乘虚而入,对唐朝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梁师都深知,唐朝初立,根基未稳,若能成功占据灵州,不仅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还能借助突厥的力量进一步威胁长安,迫使唐朝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
其次,梁师都希望通过突袭灵州震慑唐朝,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隋末乱世,群雄并起,梁师都虽自称梁帝,但其势力范围有限,影响力远不及李渊父子。突袭灵州若能成功,不仅能提升他在割据势力中的地位,还能向突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此外,灵州作为唐朝的重要粮草补给基地,一旦被梁师都控制,唐朝的军事行动将受到严重制约。
灵州,这座在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军事要塞,位于现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境内。2003年,吴忠市绿地园出土的唐灵州《大唐故东平郡吕氏夫人墓志铭》成为确证灵州地理位置的重要物证。
灵州在唐朝不仅是朔方节度使的治所,更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基地,其管辖范围涵盖今宁夏全境、内蒙古中西部、陕西中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及甘肃陇西的部分地区。作为唐朝京畿道下辖的大都督府,灵州指挥七个军府,统辖范围广泛,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唐肃宗李亨在灵州即位,并在此指挥平定安史之乱,使得灵州成为再造唐室的中心发祥地。这一时期,灵州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枢纽。朔方节度使驻扎于此,肩负防御后突厥汗国等游牧民族的重任,灵州因此成为唐朝北方边防的核心。
如今的吴忠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北接银川市,西邻中卫市,南连固原市,东部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毗邻。吴忠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秦始皇时期设立富平县,西汉惠帝四年设立灵洲县,此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变更。1949年成立吴忠堡市,1955年改为吴忠回族自治州,1998年设立地级吴忠市。
吴忠市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风土人情闻名。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以其壮丽的峡谷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乘船游览黄河,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为吴忠旅游的一大亮点。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塔群之一的一百零八塔,历史悠久,文化价值极高,是吴忠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华黄河坛作为展示黄河文化的主题公园,内有多个文化景点和雕塑,成为人们了解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吴忠市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宁夏重要的农业基地。其优质粮食、草畜产业和酿酒葡萄规模居宁夏五市之首,是全国商品粮基地、酿酒葡萄产业基地和甘草之乡。吴忠的民歌文化丰富多彩,如《对花》《划船调》等广为流传,秦腔则是当地主要的戏剧形式。饮食文化方面,吴忠以手抓羊肉、白水鸡、炒糊饽等风味小吃闻名,被誉为“塞上美食之城”。
从灵州到吴忠,这片土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交融。无论是唐朝时期的军事重镇,还是如今的塞上明珠,吴忠市始终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力,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熠熠生辉。
唐初的灵州地处要冲,是关中与塞外的咽喉之地,一旦失守,长安将直面北方的威胁。灵州作为唐朝的重要军事要塞,其长史杨则负责管理灵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唐初的长史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属于州级官员,主要负责协助刺史处理政务。长史的职责包括通判列曹、领导诸曹参军、处理民政事务等。在刺史暂缺之时,长史常需代行刺史之职,管理州郡事务。
唐初长史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长史隶属于尚书省的长史,通常是正五品或从五品。地方长史隶属于各州的长史,通常是从六品或正七品。长史的职责包括处理公文、记录会议内容、传达上级指示、辅助刺史处理政务,在刺史暂缺时代行刺史之职。
灵州城内,长史杨则早已接到探马急报,了解到梁师都骁勇善战,且此次来势汹汹,灵州守军兵力不足,形势危急。然而,杨则并未慌乱。他迅速召集城中将领,布置防御,并亲自登上城楼,鼓舞士气。
“梁师都虽勇,但远道而来,兵疲马乏。我等据城坚守,待其疲惫,再出奇兵击之!”杨则的声音坚定有力,将士们听后士气大振。
梁师都的骑兵如狂风般席卷而至,城下喊杀声震天。然而,灵州城墙坚固,守军依托城防,箭如雨下,梁师都的攻势屡屡受挫。数日后,梁师都见久攻不下,粮草渐尽,只得下令撤军。杨则抓住战机,率精兵出城追击,梁师都大败而逃,灵州之围遂解。
虽然史书对杨则的记载较为简略,但他在灵州之战中的表现足以证明他是唐朝的忠臣。唐朝初年,各地割据势力林立,梁师都作为割据朔方的枭雄,屡次与唐朝交战。杨则作为唐朝的地方官员,能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保卫灵州,正是他为唐朝效力的明证。
梁师都突袭灵州时,灵州长史杨则以忠诚和勇敢,成功抵御了梁师都的进攻,为唐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杨则的事迹,不仅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也展现了乱世中忠勇之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