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大唐凌烟志 > 第105章 隋朝旧吏许绍归顺唐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5章 隋朝旧吏许绍归顺唐朝

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初八,隋朝夷陵郡丞许绍率领黔安、武陵、澧阳等各郡的兵马,浩浩荡荡地向唐朝边境进发,前去长安投靠唐朝朝廷。

许绍,字嗣宗,安陆(今湖北安陆)人,隋末唐初的重要人物。许绍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擅长骑射。他与唐高祖李渊年少时曾一同读书习武,两人情同手足。李渊胸怀大志,常与许绍谈论天下大势,许绍对李渊的才能和抱负深感敬佩。

隋朝末年,天下动荡,许绍因家族背景和个人才能,被任命为夷陵郡丞,负责镇守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夷陵地处长江要冲,战略地位重要,许绍在此任上表现出色,安抚百姓,整顿吏治,深得民心。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许绍虽为隋朝官员,但对隋朝的腐败和衰败深感失望,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后,他依旧驻守夷陵、黔安、武陵、澧阳等地。当他得知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心中燃起了希望。宇文化及死后,又得知王世充架空皇泰帝杨侗,隋朝复国无望,便下定决心率领夷陵、黔安、武陵、澧阳等郡的兵马,亲自前往长安归顺唐朝。

隋朝时期的夷陵郡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及周边区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峡州(或硖州)为夷陵郡,郡治位于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西北),隋唐时期多次更名,唐初复为峡州,天宝年间再改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回峡州。因此唐代文献中,“峡州”与“硖州”为同一地名的不同写法。

夷陵郡辖区大致覆盖今宜昌市主城区、宜都市、远安县等地。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宜昌府,后逐步发展为现代宜昌市。

夷陵为楚文化发源地,因“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缓)”得名,汉代已设县,隋朝升郡,唐朝改州。夷陵郡的行政中心(夷陵县)长期位于今宜昌市境内,其地理范围与现今宜昌市夷陵区、西陵区等区域高度重合。

今宜昌市是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交汇点。宜昌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着称,被誉为“三峡门户”和“川鄂咽喉”,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汇地。

宜昌市历史悠久,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郡县,改夷陵置巫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经过历代行政区划变迁,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沿用至今。

宜昌市文化底蕴深厚,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有许多文化遗址和古迹,如屈原祠、三游洞等,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宜昌市还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宜昌市不仅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使其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隋朝黔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为黔州,治所位于彭水县(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彭水县在唐代是黔州都督府驻地,管辖今渝东南、黔东北及湘西部分地区。覆盖区域包括今重庆市的彭水县、黔江区、酉阳县,贵州省的沿河县、务川县北部,湖南省的沅陵县西部。古黔安(黔州)是唐代西南边疆重镇,控制乌江流域及武陵山区,其行政中心彭水县至今保留有唐代城址与文物遗存。

唐初武陵郡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西汉设武陵郡,东汉时郡治迁至临沅县(今常德市武陵区)。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合并临沅县、汉寿县、沅南县为武陵县,成为隋唐时期武陵郡(后改朗州)的行政中心。唐初改武陵郡为朗州,武陵县作为州治所延续。天宝年间曾短暂复称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回朗州。核心区域位于今常德市城区(武陵区及鼎城区部分区域),地处洞庭湖西部、沅江下游。

自东汉起,武陵(临沅)始终为郡、州、府治所,是湘西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唐初武陵县与今天常德市武陵区在地理上高度重合,其名称在民国时期(1913年)改为常德县,1988年划设武陵区并沿用至今,是常德市政府所在地。

武陵区历史悠久,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因秦蜀郡守张若在此筑城而得名。这里既是古代南北交通的枢纽,也是联结黔东和苏皖地区的主要运输干线,被誉为“鱼米之乡”。

今日武陵区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曾是屈原、陶渊明等历史名人的流寓之地,留下了许多着名诗篇和故事。常德丝弦、荆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广受欢迎,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里还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包括常德诗墙、白马湖文化公园、丁玲公园和桃花源等。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常德的历史文化,也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常德市武陵区凭借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发达的经济,成为湖南省内的重要区域之一。

唐初澧阳位于今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境内,其行政中心大致位于现今的澧县县城周边。现今的澧县仍隶属于常德市,以澧水得名,东接安乡县,南临津市市,西靠石门县,北邻湖北省松滋市。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澧阳县,属澧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澧阳郡,唐初复名澧州,治所仍为澧阳。唐代澧州辖澧阳、石门、安乡等县,是湘北地区的行政中心。明初(1369年)撤销澧阳县,并入澧州;1913年废州改设澧县,延续至今。

澧阳县辖区覆盖澧阳平原(湖南最大平原),包括今澧县大部分区域及津市市部分区域。唐代澧阳处于楚文化核心地带,境内出土的城头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见证了其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地位。

许绍的队伍绵延数里,旌旗招展,士兵们神情肃穆,步伐整齐。许绍骑在一匹高大的黑马上,身披铠甲,腰悬长剑,目光深邃而坚定。他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许,也有对过去的感慨。

许绍自幼聪慧过人,年少时曾与唐高祖李渊一同读书习武。两人情同手足,常常在月下对酌,畅谈天下大事。那时的李渊胸怀大志,常对许绍说:“天下纷乱,百姓苦不堪言,若有朝一日我能执掌大权,必当还天下以太平。”

许绍听后,总是默默点头,心中对这位同窗充满了敬佩。

然而,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许绍因家族之故,不得不为隋朝效力,镇守夷陵。他虽身在隋营,却始终关注着李渊的动向。当他得知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深知李渊的才能与抱负,也明白隋朝气数已尽,天下终将归于李氏。

许绍大军从夷陵出发,沿长江南下,经过黔安(今重庆彭水一带)、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澧阳(今湖南澧县一带)等郡县,集结这些郡县的兵力后北上,沿长江水道西进,经三峡进入巴蜀地区,再转陆路北上关中。大致行军路线为夷陵、三峡、巴东、夔州、万州、梁州,最终到达长安。

许绍的行军路线充分利用了长江水道的便利,同时也借助了巴蜀与关中之间的陆路通道。这条路线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也是连接江南与关中的重要战略通道。许绍的归顺,为唐朝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奠定了基础。隋末唐初,长江流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许绍选择这条路线,既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诚意。

此时,许绍骑行在马背之上,心中思绪万千。他转身对身旁的副将说道:“天下大势,已非隋室所能挽回。李渊乃我故交,素有雄才大略,今日我率众归唐,既是为天下苍生计,也是为自身谋一条出路。”

副将点头称是,道:“将军高瞻远瞩,属下愿随将军共赴大业。”

许绍微微一笑,挥鞭策马,率领队伍继续前行。不久,他们抵达唐朝边境,唐军早已列队相迎。许绍下马,整理衣冠,缓步走向唐军统帅。他拱手行礼,朗声说道:“夷陵郡丞许绍,率黔安、武陵、澧阳等郡兵马,特来归顺大唐,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唐军统帅见许绍态度诚恳,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将此事奏报唐高祖李渊。李渊得知许绍来降,心中大喜,立即召集群臣商议。

他对众臣说道:“许绍乃朕故交,素有才干,今日来降,实乃天助我也!”

皇帝李渊对许绍的归降非常重视,待许绍进入长安城后,李渊亲自接见了许绍,李渊对许绍说:“卿与朕有旧,今日来归,实乃天意。”

许绍感激涕零,回答道:“臣蒙陛下不弃,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大唐,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随后唐朝朝廷下诏任命许绍为峡州刺史,赐爵安陆公,赏赐金银布帛,以示恩宠。

许绍接到诏书,心中感慨万千。他跪地叩首,高声谢恩:“臣许绍,蒙陛下不弃,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大唐,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起身后,他对身边的亲信说道:“陛下待我如此厚恩,我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此,许绍成为唐朝的一员重臣,镇守峡州,安抚百姓,整顿吏治,为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李渊也时常在朝堂上提起许绍,称赞他的忠诚与才干。两人的情谊,在乱世中愈发深厚,成为一段佳话。

许绍被任命为峡州刺史后,尽心竭力,安抚百姓,整顿吏治,迅速稳定了峡州(今湖北宜昌一带)的局势。他注重民生,减轻赋税,鼓励农耕,使得当地经济逐渐恢复,百姓安居乐业。

许绍在唐朝初年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得唐高祖李渊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隋末唐初乱世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官员。

《旧唐书》评价许绍:“绍有才干,为政清平,百姓安之。”《资治通鉴》记载:“许绍归唐,高祖厚待之,以其为峡州刺史,封安陆公。”

许绍的一生,既见证了隋朝的衰亡,也参与了唐朝的崛起。他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唐朝的统一大业增添了重要力量。他的忠诚、才干和为民情怀,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

许绍的归降,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唐朝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步。他的选择,既是对故友的信任,也是对天下大势的清醒判断。这段历史,展现了乱世中英雄豪杰的抉择与担当,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