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大唐凌烟志 > 第102章 王世充"认干娘"策划"洛水祥瑞"背后的政治算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2章 王世充"认干娘"策划"洛水祥瑞"背后的政治算计

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东都洛阳城内,春寒料峭,寒意未退。然而,比这初春的冷风更令人心寒的,是城中暗流涌动的政治局势。城内,杨侗的皇宫紫薇城中,侍从们神色凝重,仿佛每个人都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城中的权贵们各自心怀鬼胎,勾心斗角,暗中的较量早已如火如荼。

半年前,王世充诛杀元文都、卢楚后,虽将城中隋朝官吏尽数纳入太尉府统辖,心中却仍惴惴不安。

此刻,二十八岁的王世充站在太尉府邸的高楼上,望着远处的紫微宫,眉头紧锁。身边的谋士张绩低声问道:“主公,元、卢二人已除,为何仍忧心忡忡?”

张绩是河南洛阳人,出身隋朝官宦世家,父辈曾任隋朝地方刺史,大业年间张绩任洛阳县丞,后升任尚书省员外郎武德元年(618年)投靠王世充,任太尉府长史,成为王世充核心幕僚。也是建议王世充诛杀元文都、卢楚的主要谋划者之一。不久又策划\"洛水祥瑞\"事件,主持仿制传国玉玺,组织\"劝进\"活动。他曾参与制定对抗李密的战略,建议加强洛阳城防。因其善于揣摩上意,精通权术谋略,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善于投机,《旧唐书》评其\"性狡黠,善逢迎\"。

武德四年,洛阳城破他随王世充投降唐朝,后被流放岭南,卒于贬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其\"奸佞小人\",成为隋末唐初典型的投机政客代表,其事迹被后世史家引为反面教材

王世充听了张绩的话,叹了口气,说道:“元文都、卢楚虽死,但人心未定。洛阳城内,仍有不少人对皇泰主心存忠诚。我虽掌权,却未能真正掌控全局。”

张绩点头,说道:“主公所言极是。如今之计,唯有继续讨好皇泰主,以礼相待,方能稳住人心。”

王世充沉吟片刻,道:“你说得对。我需得再做些姿态,让皇泰主和朝中大臣们放松警惕。”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打算请求做刘太后的养子,尊她为圣感皇太后。如此一来,既能拉拢太后,又能借她的名义巩固我的地位。”

张绩赞道:“主公高见!此举一举两得,定能收服人心。”

王世充微微一笑,心中却暗自盘算:“只要我稳住太后,皇泰主便不足为惧。待时机成熟,再行大事。”

不久后,王世充果然向刘太后提出了请求。

杨侗被王世充等拥立为帝(皇泰主)时,尊生母刘良娣为皇太后。隋朝太子妃嫔分“良娣、保林”等阶,刘氏以“良娣”身份嫁给隋炀帝杨广的长子杨昭,杨昭于公元606年病逝,年仅23岁,追谥“元德太子”。杨侗是杨昭的次子,母亲为刘良娣(或称“小刘良娣”),母凭子贵成为太后。

紫微宫后宫安福殿内,王世充心怀叵测,违心的带着重礼拜见刘太后。

“此乃江南新贡的孔雀罗,最宜裁制百子帐。”王世充捧着十匹霞光流转的织锦跪在刘太后跟前,眼角余光瞥见三十余岁的年轻太后摩挲衣料的手突然顿住。他知道这前隋太子遗孀最懂织物,特意将\"江都\"二字咽下,改口道:\"太后若肯收臣为子,洛阳宫库三万匹蜀锦尽可充作佛前幡旗。\"

殿内檀香缭绕,刘太后摩挲着孔雀罗,刘太后望着眼前和自己年纪相仿的王世充,虽知他心怀不轨,但碍于形势,也不好直接拒绝。她忽然轻笑道:\"将军年近而立,与我年纪仅差两岁,任我为母,岂不折煞?\"

王世充叩首再拜,额头触地有声:\"太后明鉴,您与微臣虽年龄相仿,然太后乃隋朝皇太子遗孀,德配天地。臣愿以母事之,朝夕侍奉。\"他刻意加重\"太子遗孀\"四字,心中暗忖:这刘氏虽然年轻,但终究顶着太后名分,正可为我所用。

王世充为掌控洛阳兵权,以“拜干娘”之名拉拢刘太后,试图借其身份巩固政治合法性,《资治通鉴》评价其当时行为“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然刘太后年龄与王世充相近,此举实属权宜之计。

王世充自认刘太后为“干娘”后,便开始坚持每日上朝拜见皇泰主,虽然心中有鬼,表面上却依旧谦恭有礼,言辞恭敬,举止得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世充没多久便又露出了骄横之态。他以太后“干儿子”自居,时常留在紫薇宫中同用皇家御膳。

一次,他在宫中用膳后回到府中,突然感到腹中剧痛,随即大吐不止。他脸色苍白,心中惊疑不定:“莫非有人下毒害我?”

他立刻召来心腹董濬,低声吩咐道:“速去查清今日宫中饮食,是否有异样。”

董濬是河东郡(今山西运城)人,寒门出身,其父为地方小吏。隋朝大业年间任洛阳城门校尉,因镇压民变有功,升任武卫郎将。武德元年投靠王世充任左武卫大将军,掌握禁军,曾率军镇压洛阳周边叛乱,参与对抗李密的瓦岗军,同时负责监视皇泰主杨侗,后又参与策划王世充称帝事件,把守宫禁要地,搜捕反对势力。他性格凶狠残暴,以严刑峻法着称,《旧唐书》评其\"性残暴,好杀戮\"。但他对王世充死心塌地,拒绝李渊的招降。武德四年洛阳城破,率残部死守宫城,城破被俘。唐朝朝廷定其罪大恶极被处斩,家眷流放岭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其\"助纣为虐\",成为隋末唐初典型的酷吏代表,其事迹亦被后世引为反面教材。

董濬领命而去,王世充则坐在榻上,心中翻涌着不安:“若是皇泰主暗中下手,我岂能坐以待毙?”他越想越觉得宫中危机四伏,从此便借口身体不适,不再上朝拜见。

皇泰主得知王世充不再上朝,心中亦是忧虑重重。他对身边的亲信卢楚之子卢承庆道:“王世充日渐骄横,如今连朝都不上了,显然是心怀不轨。朕虽为天子,却无力制他,如之奈何?”

卢承庆低声道:“陛下,王世充手握兵权,朝中大臣多为其党羽,陛下若贸然行动,恐有不测。不如暂且隐忍,暗中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事。”

皇泰主叹了口气,道:“也只能如此了。”他沉思片刻,忽然眼前一亮,“朕听闻民间有僧人施舍衣物,救济穷人,颇得民心。朕何不效仿,借此收拢人心?”

卢承庆点头道:“陛下英明!此举既能安抚百姓,又能暗中培植势力,一举两得。”

于是,皇泰主命人从内库中取出大量彩色织物,制作幡旗花饰,又拿出各种服饰玩物,命令僧人散发给穷人,以求福报。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皇泰主仁德。

王世充得知此事,心中冷笑:“皇泰主此举,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他为了不让皇宫中的贵重物品流失,随即派张绩、董濬分别守卫紫微宫的章善门、显福门,严禁宫内的物品流出宫外。他对张绩要求道:“皇泰主想借此收买人心,我岂能让他如愿?你务必严加防范,绝不能让宫中一针一线流出。”

王世充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心中暗道:“小杨侗,你的时日不多了。”

不久后,洛阳城内上演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闹剧。黎明时分,王世充的亲兵在其授意下,悄悄在洛水中倾倒数百车石灰。河水泛起诡异的乳白色,鱼群纷纷浮出水面。

天刚亮,崔弘丹带着一群提前买通的\"百姓\"来到河边,突然惊呼:\"快看!河水清了!\"

前文我们曾介绍过,洛水是黄河重要支流,发源于陕西,流经洛阳,在巩义汇入黄河,途经洛阳段河道宽约200米,是隋唐时期重要的漕运通道。据《水经注》记载,洛水含沙量较高,尤其在汛期。北魏郦道元也曾描述:\"洛水多沙,其色微黄\"。

在自然因素方面,洛水浑浊主要原因是洛阳地处黄土高原边缘,水土流失严重,夏季汛期泥沙含量剧增,《隋书·地理志》称\"洛水夏汛,浊浪滔天\"。另外,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时,大量泥沙涌入洛水,加上洛阳周边农田开发加剧水土流失,最终沙土也流入洛水,这些因素造成洛水“天生”浑浊。

而王世充所谓“洛水河水变清,乃是祥瑞之兆”,实为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难以理解黄河水变清这种违背常见自然状态的现象,便将其视为一种超自然的、特殊的天象变化,认为这是上天发出的特殊信号。《资治通鉴》中直接点明:\"世充欲借河清之瑞,示天命所归\"。

因此,王世充当时只是利用\"河清\"祥瑞制造舆论。实则\"河水变清\"的真相是王世充命人倾倒石灰,使河水呈现不自然的乳白色。

《旧唐书》记载:\"世充使人投石灰于洛,水色变白,伪称河清\"。

这场闹剧经过王世充等人的周密安排,据《旧唐书·王世充传》记载,王世充特意选在秋汛过后的冬季,河水较为平缓之时进行表演;其次,他在洛水最宽阔处搭建高台,便于百姓围观;他还精心安排了各色人员,由崔弘丹带领事先安排好的\"百姓\"起哄,利用游方道士散布谶语,士兵假扮渔夫,捞起\"祥瑞\"之物。

为了增加可信度,王世充提前命人在这些\"祥瑞\"之物上做足了准备和\"证据\",他们将普通乌龟涂白,称是千年灵物。又仿制汉代玉璧,刻上\"郑王当立\"字样。王世充祖籍西域,本姓支,后隋炀帝赐姓\"王\",封郑国公,此外,洛阳地处古郑国故地,王世充仿制汉代玉璧,刻上\"郑王当立\"字样,便是欲借古郑国之名建立新朝。之后,王世充又命人伪造上古河图,暗示天命转移。这些道具与石灰染白的河水相得益彰,营造出\"天降祥瑞\"的假象。

汉代以来,\"黄河清\"被视为祥瑞之兆,《汉书》记载:\"河清三日,圣人出\",意思是如果黄河的水清澈持续三天,就会有圣人降临世间。这反映了当时人们认为黄河水变清这一奇异现象是上天安排圣人出现拯救世道、开启太平盛世的一种预兆。这种观念在汉代以后长期流传,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

每当出现“黄河清”的情况时,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制造舆论,宣扬某个人物是应运而生的“圣人”,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例如在一些王朝更迭或特殊历史时期,“黄河清”的说法就可能被用来烘托气氛、神化新政权或重要人物。而王世充便是利用这种“迷信”谶语,欲行不轨之事。

在舆论操控方面,《资治通鉴》卷186详细记载了王世充的手段。他先是重金收买参与者,赏赐每人十贯钱;同时严惩异议者,以\"诽谤祥瑞\"罪名将质疑者下狱;之后连续七日举行\"河清\"庆典,制造狂热氛围。

随后,王世充派人向皇泰主杨侗献上代表祥瑞的“玉玺”以及杨侗之父杨昭的宝剑,并告知杨侗洛水河水变清,乃是祥瑞之兆,你这个皇泰主要顺应天意。

皇泰主接过印玺,看到上面刻着\"郑王当立\"字样时,心中却是一片冰凉。他知道,王世充这是在向自己示威,暗示他已经掌握了天下大权。

王世充特意选在洛水\"祥瑞\"事件之后献玺,意在制造\"天命所归\"的假象。他派人在市井散布谣言:\"玉玺重现,河水澄清,此乃新主当立之兆。\"

那柄宝剑更是意味深长,此剑原是隋炀帝赐予杨侗之父杨昭的佩剑,象征着皇权传承。王世充特意寻来此剑,暗示皇泰主应当效仿汉献帝禅让。殿中老臣见状,睹物思人,无不掩面而泣。

杨侗强忍心中悲愤,对崔弘丹道:\"大将军忠心可鉴,朕心甚慰。\"

他想起昨日密探来报,王世充已在洛水畔筑坛,只待吉日\"受禅\"。此刻献玺,分明是王世充在逼迫自己主动让位,此外王世充还重金收买游方道士,在城中四处散布\"郑王当为天子\"的谶语。

是夜,紫薇宫中,尚书左仆射卢承庆低声对皇泰主道:“陛下,王世充此举,意在逼迫陛下退位。陛下需早作打算。”

卢承庆是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齐名臣卢思道之孙,隋大业年间任尚书省主事,升任吏部侍郎。皇泰主时期任尚书左仆射,成为杨侗朝廷核心重臣。他忠心向主,力主维持隋室正统,反对王世充专权,建议联合李渊对抗王世充,策划营救皇泰主。后来,他主持编修《隋书》,为保护洛阳典籍做出了重大贡献。因其忠贞不渝,誓死效忠隋室,拒绝王世充拉拢,《旧唐书》评其\"忠贞可鉴\",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武德四年洛阳城破被俘,卢承庆誓死不降。因其忠贞,被李渊赦免,后又任其为国子监祭酒,从三品,负责教育管理,总管国子监事务,制定教学计划。在人才选拔时主持监生考试,推荐优秀人才,在礼仪主持时主持释奠礼,参与朝廷大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称其\"忠臣义士\",成为隋末忠臣的代表,其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

皇泰主杨侗听了卢承庆的话,苦笑道:“朕何尝不知?但如今王世充势大,朕又能如何?”

卢承庆沉默片刻,忽然道:“陛下,或许可以联络外援,借助他人之力,对抗王世充。”

皇泰主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低声道:“你是说……李渊?”

卢承庆点头道:“正是。李渊如今在关中势大,若能得其相助,或许能扭转乾坤。”

皇泰主沉吟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好,朕便暗中派人联络李渊,共谋大事。”

与此同时,王世充也在府中与心腹密谋。他对张绩、董濬道:“皇泰主近日举动异常,恐怕有所图谋。你二人务必严密监视宫中动向,若有异样,立即禀报。”

张绩、董濬齐声应诺。王世充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暗道:“皇泰主,你若安分守己,我或许还能留你一命。若敢轻举妄动,休怪我无情!”

洛阳城内的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角力。皇泰主杨侗与王世充之间的博弈,已到了关键时刻。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尚未可知。我们在后章中将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