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私信里面几百条的信息,宁不二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怀念之情。
曾几何时,在不到一个月之前,他的私信还被黑粉无情爆破,那场面仿佛昨日才发生一般,历历在目。
然而,才过了这么短的时间,他新注册的马甲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让他不禁感叹,世事无常,网络世界更是瞬息万变。
他苦笑一下,摇了摇头,对于这种网络暴力,他向来是不以为意的。
面对网络上那些无端的指责和恶意的攻击,他过去常常会激情满满地化身陆地键仙,与那些辱骂自己的小黑子们针锋相对,一一反驳。
然而,现在再回头看来,那些争论和谩骂其实都不过如此,丝毫没有什么意义。
正如原世界中一位真正的大师曾经说过的那样:“闲话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或许,学会淡然面对,不去过分在意那些毫无价值的言论,才是应对网络暴力的最佳方式。
好在这个世界的喷子们似乎还有着道德底线,除了在网络上尽情地指责与谩骂之外,他们基本上不会将这种行为过渡到线下的现实生活中。
若是像原世界那般动不动就把人祖宗几辈都挖出来进行攻击的恐怖行径,宁不二也不敢像之前一样毫无顾忌地抄起键盘便与他人对骂。
在这个世界上,网络喷子们虽然言辞激烈,但至少还保留了一丝理智,他们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让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蔓延到现实中。
这让宁不二感到一丝庆幸,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必时刻担心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争执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可这次的舆论事件从开始到结束都透着一丝不同寻常的诡异。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次的舆论风波完全是由李天成一手引发的。
宁不二仔细查阅了李天成的履历,这位老爷子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出身草根,却怀揣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在别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却在知天命之年,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成功考入了华国知名的音乐学院。
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进入音乐学院后,李天成仿佛打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开启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一经发布,便如同狂风席卷般畅销了整个华国。
他的歌词中满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充满了对人间烟火的细腻描绘。
而由他创作出来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力量。
音乐中所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音乐才华,更在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他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如今已被称为曲神的古方宏不过是个刚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
那时的他,青春年少,却已经凭借非凡的音乐才华在乐坛崭露头角。
然而,音乐方面的成就只是李天成最不值得称赞的一项成就。
他如同一位璀璨的星辰,在各个领域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他的传奇经历不仅仅于此。
在商业领域,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一手创建了国货品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科技领域,他资助了许多科研项目,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使得华国在世界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老一辈的人对他推崇至极的原因,也来源于他确实做到了为国为民。
二十多年前,华国经济不景气,外有饿狼虎视眈眈,内部又天灾人祸不断。
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李天成挺身而出。他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为灾区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同时,他还致力于改善教育条件,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的事迹在华国广为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无论是在音乐、商业、科技还是慈善领域,李天成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成为了华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传奇人物。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传奇,却在十年前突然隐退。
之前发布诸多猜测李天成退隐之事的文章,矛头直指古方宏,其实这并不奇怪,在宁不二了解后,也算是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如此猜测。
因为李天成和古方宏不仅仅同乡关系,两人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
李天成的音乐才华一直以来都备受赞誉,他的作品不仅情感深邃,而且充满创新精神。
而古方宏在李天成的指导下,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李天成莫名其妙隐退之后,一直不温不火的古方宏却如同流星一般,迅速接替了李天成在乐坛的地位,一举成为了如今人人称赞的曲神。
古方宏的音乐作品在传承李天成的风格基础上,又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口味。
于是就有无数人开始了阴谋论,都说李天成的隐退是受了古方宏的陷害。
诸如此类的报道和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可当事人未曾站出来解释,这事也久而久之被人遗忘,直到这次歌手海选节目,这件事又被人提了起来。
对于这件事情,宁不二决定秉持中立的态度。
在他看来,没有全面了解整个情况之前,不能轻易下结论,毕竟很多事情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应该深入探究事实的经过。
然而,有时候事实也并不像它们展现出来的那样简单。
宁不二在原来的世界中曾因轻信表面现象而吃过大亏,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因此,在这次事件尚未有定论之前,他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现在,他选择静观其变,让事件进一步发酵,以便从中获取更多的线索和信息,再来决定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