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回到下榻之处,郭黑子早已在房内焦急等候。

见王琦回来,忙迎上前去,急切问道:“王知州,上朝求见明庭皇帝如何?可曾见到?我们合作的想法,可曾说出口?”

王琦本就在回来的路上好不容易压下的火气,被郭黑子这一问,“噌”地一下又冒了起来。

他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将朝堂上的遭遇,添油加醋、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

郭黑子本就黝黑的脸,此刻气得愈发黑沉,仿佛锅底一般。

他怎么也没想到,南明这帮人竟如此瞧不起自家夏军。

作为夏军的一员,他心中的荣誉感爆棚,尤其是身处夏军势力之外,那份归属感更是强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

他可以容忍别人轻慢自己,但绝不容许有人轻视代表夏军的王琦。

郭黑子强压怒火,安慰了王琦几句,接着咬牙说道:“王知州,咱们先稍安勿躁。

等着瞧,我定要想个法子,让他们反过来求着见我们!”

王琦一听,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急切问道:“你打算如何做?只是可千万别把事情闹大了,到时候不好收场啊!”

“怎么做,我暂时还没想好。不过王知州放心,我心里有数,定会注意分寸。”郭黑子拍着胸脯保证道。

告辞王琦后,郭黑子回到自己房间,立刻吩咐手下:“去,把孙东给我叫来。”

孙东如今已是营级的一等都尉。此次来南京,明面上他只带了三十来号人。

可实际上,在暗影经历部暗探的巧妙安排下,近百人早已分批潜入南京城,隐匿在各个角落。

不多时,孙东匆匆赶来。刚要行礼,郭黑子连忙抬手制止:“老孙,在外面行事,得万分小心。

尽量别搞这些见礼的套路,以免暴露身份。

这南京城里,到处都是锦衣卫和清廷的探子,稍有不慎,咱们就全完了。”

孙东忙不迭点头称是。郭黑子指了指一旁的椅子,示意他坐下,而后将今天王琦在朝堂上遭受的冷遇,一五一十地向孙东转述了一遍。

说完,郭黑子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说道:“我琢磨着,把咱们在归德府剿匪时的那套办法,在这儿也使一使,你觉得咋样?”

孙东皱着眉头,沉思半晌,忧心忡忡道:“只是咱们要这么做,就不怕被锦衣卫发现?一旦被盯上,他们调兵来剿杀咱们,可就麻烦了。

毕竟咱们在这儿人生地不熟,毫无根基啊。”

“你顾虑得在理。所以,咱们第一步,得先找个根基,把他拉上咱们这条船。

你瞅瞅南明这些官员,一个个烂得透透的,就从他们出行的那大排场就能看出来。”

郭黑子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照这么说,谁会是咱们的第一个目标呢?”孙东好奇地问道。

郭黑子没吭声,端起茶杯,用茶水在桌上缓缓写了个“赵”字。

这“赵”字,指的正是南京城的提督南京军务勋臣赵之龙。

赵之龙,江南虹县人,其七世祖赵彝在永乐年间因战功赫赫,被封为忻城伯。

历经数代传承,到了他父亲赵世新这一代。后来赵世新去世,赵之龙顺理成章袭职。

崇祯朝时,天下大乱,流贼蜂起。崇祯帝无奈之下,命赵之龙镇守南京,负责当地军事防务。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赵之龙与大学士马士英、保国公朱国弼等人,拥立福王,也就是后来的弘光帝,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可在这弘光朝,赵之龙却仗着权势,把持朝政,肆意污蔑忠臣张慎言,疯狂排斥异己,致使朝廷内部矛盾丛生,腐败不堪,犹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

郭黑子来到南京城的这些日子,可没闲着。

他没有干等着城中暗探的消息,而是亲自派人,将朝堂上那些手握实权的人物,里里外外摸了个透。

之所以选定赵之龙作为首要目标,一来,赵之龙手握南京城中的兵权,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二来,赵之龙有个特殊癖好——热衷于收集各类古墨。

赵之龙对古墨的痴迷,可谓深入骨髓。

他不仅痴迷于墨的质地、纹理、制作工艺,更对每一块古墨背后的历史故事充满浓厚兴趣。

为了存放这些珍贵的藏品,他特意在府邸中设了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精心布置。

闲暇之时,他便会独自走进这间屋子,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古墨逐一端详、把玩,沉浸在古墨散发的独特韵味之中,仿佛能透过这些墨锭,与千年前的文人墨客对话。

为了得到一块心仪的古墨,他不惜一掷千金,四处打听消息。

不管是市井小巷中的文人墨客,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古董商人,只要听闻有好墨的消息,他必定想尽办法与之往来,只为将那梦寐以求的古墨收入囊中。

正是这两点,让郭黑子认定赵之龙就是打开局面的关键。

孙东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激动,看向郭黑子,坚定说道:“但有吩咐,无有不从!”

郭黑子满意地点点头,微笑着说了声“好”。

随后,他起身走进里屋,不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个用纸张层层包裹的东西走了出来。

他来到孙东面前,缓缓展开纸张,里面赫然露出一锭古朴厚重的古墨。

郭黑子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神秘的笑容,说道:“这是我特意从城中淘换来的一锭古墨。明天,咱们就用它,把那赵之龙给钓出来。”

说罢,两人脑袋凑到一起,小声嘀咕起来,细细谋划着后面的行动计划。

与此同时,在赵公府内,赵之龙正悠闲地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手里把玩着一锭古墨,双眼微闭,沉浸在墨香之中。

管家弓着腰,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向他讲述着今日去城中淘墨的收获。

“老爷,今日在城南,小的打听到有一外地商人,手里有一锭古墨。

小的瞧了一眼,那墨锭形状别致,像是出自名家之手;色泽古朴,透着一股岁月的沧桑;纹路更是清奇,犹如一幅天然的画卷。

依小的看,那绝对是块难得的好墨。只是,那商人说这是家传之宝,死活不肯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