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明月照关河 > 第二百一十六回 有心人欲猎才女 痴情郎惊获书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一十六回 有心人欲猎才女 痴情郎惊获书函

陈乡轻轻摇头,良久沉思 无奈缓道:“已有一个多月没有突厥人的消息了,估计他们在中原的基地被端了。可在幽州、高阳一带也没听说朝廷大规模用兵呀。本王想不透到底发生了何事。”

晏南山没想到事情如此这般严重,讶问道:“此事会不会牵扯到王爷?”

陈乡仍看着那株燃及天边的紫薇树,漫不经心却沉声道:“和突厥联系的是二哥的人,渠道是你提供的。本王从不和诸位哥哥来往,只要不知你我之间的关系,应该没问题。但三哥可是个狠角色,现在大权在握,只要时间足够,他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迟早会知晓一切。”

晏南山脸色一沉,低声问道:“王爷,那我们下步该如何行事?”

陈乡古井无波,悠悠厉声道:“几次都没要了三哥的命,那就拿王闻天开刀,先斩断他的一只胳膊再说。”

晏南山闻言眼前一亮,略思道:“可在下听说王闻天只在兖州治病期间和三皇子共事了一两个月,后来再无人见到二人长期相处。在京城,三皇子身边除了护卫,从未见过他人。三皇子到底把王闻天藏在哪儿呢。”

陈乡冷嗤一声,摇摇头轻笑道:“像这样的女子怎么可能藏得住。可就是奇怪,中原就这么大地方,就是找不到人。难道藏在秦国或楚国?可在这两国,从未听说过有如此才能的女子呀。真是有趣。本王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了。二哥在明,本王在暗,找人。她不是诗词冠绝、医术超群吗,既是其优点,也是其致命点。”

晏南山作揖道是,从花园小门进入一窄逼的巷子离去。

陈乡转过身来,目送晏南山离去。背后火红绽放的一簇簇紫薇花映托出他的脸庞更加阴戾苍白,毫无血色。但他仍双手背后,身姿傲挺,珠玑在握,似乎任何风雨都难以撼动他。

平安城珏王府。二皇子珏王陈家得知三弟安然回到京城,沉脸无言。陈家的才干其实一点都不输陈邦,在人际关系、暗里布置更胜一筹。他判断父皇也知道自己一些所为,甚至乐见其事,没有出手阻止。但现在几乎已尘埃落定,大势已去,他仍不甘心。幽州突厥细作被抓,陈邦瞒天过海、杜廉死里逃生,无形中都牵涉一个人,那就是神医王闻天,这和四皇子陈乡想到一块去了。首次听到这个名字时,那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只知这个女子医术了得,助了三弟一臂之力,当时并未放在心上。但上次清河刺杀事败,从冀州传来的消息,又是王闻天救了三弟一命,才引起了他的注意,可之后再无此人消息。现在这个王闻天又冒出来了,还做了这么多事情,看来必须找到此女子,为己所用或杀灭毁之。

陈家面色神敛,冷凝沉重道:“来人,把无道先生请来,本王有要事与之相商。”一场围猎卫照临的布局悄悄展开。

八月的一日,京城桂香又飘,证候渐清。陈邦穿着常服走出平安门,进入平安大道,不自觉来到镇国公府大门前,静立观看。镇国公府依然似从前一般,死气沉沉,毫无生息,惟有大门门楣‘镇国公府’四个大字光亮如新,不染一尘,似刚镌刻上一般。昔日名声显赫的镇国公府已淡出了京城人的视野,不存一丝波澜。

陈邦转身进入中直道,过了平安桥,来到望江楼。他想看看卫照临是否来到京城,给他留了信。

邬掌柜一见陈邦,忙上前迎道:“三公子,今日怎么有时间来望江楼?”

陈邦来望江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他看着楼门两侧的楹联,心似有思,缓缓道:“邬伯,没事,今日就是想来看看望江楼,于是就来了。”

邬掌柜边引着陈邦进入大厅,边道:“公子请上楼。您也好久没来了。”

陈邦看着宽敞的大厅,似是无意道:“以后越来越忙了,越来越没空闲了。今日就不上去了,我就是路过,顺便看一眼。对了,邬伯,最近有没有人留信在此找我?”

邬掌柜闻言,低头沉思片刻,然后摇摇头道:“公子,没有。”

陈邦兴趣缺缺,有点失望道:“好,那我就走了。”

于是陈邦走出望江楼,刚要下石阶时,身后相送的邬掌柜突然道:“三公子等等。前几日,一人到楼里送来了一包裹,说是给一位姓李的公子。老奴很诧异,不认识什么姓李的公子呀。可送包裹之人说,没错,就是送到望江楼给李公子的。之后放下包裹,人就走了。老奴不知如何处置,也没敢打开。”

陈邦一听,驻足回身,脸露喜色道:“邬伯,包裹应该是给我的。”

于是二人又折回楼里,进入二楼包厢。邬掌柜拿来包裹,还不小,却无任何标识。陈邦心喜满满,打开一看傻眼了,全是账册和信函之类的文本。

陈邦随手拿起一本账册观瞧,记载的全是粮食、铁块、玉器之类的交易往来明细,把陈邦搞懵了。他又拆开一封信函,心存侥幸,或许有卫照临的来信,可写的也是物品交易内容。又看了一封,像是突厥文,他看不懂。接着又看了几封信的内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信中有前年青州兵几时到达沧州、今年有要人何时从幽州回京等内容。再看几张书函,竟是藏粮运粮、熔铸金银、招人训练、策反劫杀等诸多策案。

陈邦惊出一身冷汗,他知道这些文书肯定是卫照临送来的,因为望江楼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外面化姓为李,即使有人知道他化名李邦,也不会把东西送至望江楼。只有他和卫照临二人知道望江楼是他们约定的联络地点。陈邦急忙让霍然把包裹重新扎好,带回宫中,他要召集人手,好好研究这些文本及账册。一场腥风血雨又要在大周掀起。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多少楼台毁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