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3章 这还不阴?

“其实想到这儿的时候我还很奇怪,因为我一直以为您的那个逻辑是把所有的无序变量集中统一了起来,那半衰期应该也属于其中的一个变量,所以应该能从您的推演中体现出来的。”

“可始终找不到一点儿蛛丝马迹。”

袁涛缓缓的说着。

米非凡和赵佳林默默地看着那个再普通不过的论文,听着袁涛的讲述,

逐渐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儿。

这个推演过程非常简单,而且就像袁涛自己说的那样,答案和明牌没什么区别。

可越是这样简单的推演,才越容易一眼就看到底,越不容易往外延伸。

所以他们两个甚至都完全没有思考,顾然这个随手选出来的一篇论文片段,是否能和昨天的推演联系起来。

顾然倒毫不意外,因为单位波理论是一个底层理论,就像是宇宙这个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它理应可以解释一切。

自然也就包括这个半衰期测量实验。

虽然袁涛现在还没有说到重点,但他能够判断出来这个论文上的推演过程和清北答辩推演的内容并不是包含关系,这就足够证明这小子有着很夸张的天赋。

留给袁涛的五分钟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分钟,

他简单整理了一下后续思路,然后接着说道:

“在发现昨天那个推演逻辑不能解释这个推演过程之后,”

“我就赶紧调换了思路,”

“因为昨天在思考的时候,我猜测在物理现实和您的函数逻辑之间,是有一个桥梁的。”

“所以我就朝着这个方向继续进行思考了,”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两个圈,然后用两根线将两个圆圈连接了起来,充当桥梁,

然后一边用笔尖指着图像,一边解释道:

“从昨天我看到顾神的推演之后,其实就一直有种感觉,那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逻辑。”

他在其中一个圆圈里写下了物字另外一个圆圈里写下了理字:“这两个圈代表两个范围。”

“一个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一个范围,比如说核物理的一些粒子或者什么的,具体我也不太懂,”

“另外一个是描述这个物体的东西,就是顾神写的那些推演逻辑。”

接着,他在这两个圆圈之间的通道里,画了一个显眼的叉号:“但是这两个范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的。”

“顾神的推演逻辑,和我在学校学的物理化学那些不一样,我学的物理是非常直白的把一个现象,用物理理论或者公式描述了出来,”

“比如说在距离地面h高度的一个小球,物理学可能直接就能描述出来他的高度h,以及在高度h处的重力加速度,以及空气阻力,甚至可以直接计算出落到地面上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那一个时刻的小球,按照现在的物理体系,是可以直接直观的把他的参数都标注出来的。”

“事实上,顾神的推演逻辑,也是这个目的,只不过他的描述,并不是直接相等的。”

“我想想该怎么描述那种感觉。”

袁涛挠了挠头,有种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出来的纠结。

就像是面对一种全新的物理学架构的时候,现有的语言体系无论任何词汇都很难描述出来那种给人诡异的感觉。

纠结了半晌,看着时间一点一点流逝,他也不敢再多拖延。

“就是之前的物理体系,我感觉就像是动态的,是对一个过程量的描述,就拿我目前学到的知识,不管是小球也好,滑块也好,无论是什么题目还是什么思考,几乎都是用尽各种办法去理解他的运动。不管是电磁学、运动学还是热学、光学、力学,基本上无一例外。”

“而顾神的那个推演逻辑,给我的感觉,他描述的是一个状态,这个状态不是动态的,”

“当然也不是静止,毕竟昨天推演最后那个补充函数也是一个动态的周期函数,”

“我的意思是,那个逻辑最后描述的只是物体的末端状态。”

“所以说从一个物体,到最后的状态,是不能直接画等号的。”

“中间一定会有一个桥梁,”

“我说了,最开始看这个测量半衰期的推演过程的时候,我在思考,他是不是最终状态的一个变量参数,后来发现不是。”

“后来又在思考,那会不会是这个物体本身的参数?”

“讲道理来说是有可能的,因为半衰期算是原子核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

“但后来想了想又觉得不对,”

“因为和最终状态对应的物体本身,应该也是一些非动态的参数。”

“也就是说,这两个圆圈要想对应,前提起码是单位要统一,所以如果补充方程表示的是物体的最终状态,那这个圆圈里就应该是在这一刻物体的初始状态。”

“而所有动态变化的量,就是这个桥梁。”

“所以这个半衰期的测量推演,就是连接着两个圆圈的这个桥梁的其中一部分。”

袁涛一股脑说完,然后不好意思的看着顾然:“时间比较急,我脑子比较乱,所以说的可能有点乱,”

“不知道顾神你能听懂不,或者我今天晚上再好好整理一下,明天以文件的形式再给您发过去?”

米非凡这会儿已经是被袁涛东拉西扯,且毫无专业性可言的大白话,给整的有些晕乎乎。

什么初始状态、最终状态,

什么非动态,也不是静止。

哪怕回味了半晌,也始终未能理清楚。

但一旁的赵佳林,听完袁涛的这段发言,已经产生了和昨天晚上一样的震撼。

今天的内容,和昨天是有一定衔接的。

而他在昨天对袁涛的思路进行整理之后,算是有了一定的铺垫。

因此今天的讲述虽然凌乱了一些,但他还是能理解个七七八八。

如果说昨天是袁涛带着他找到了顾然构建出来的迷宫入口的话,

那现在,他似乎隐约看到了出口的光亮。

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核物理学知识储备的小白,能走到这一步,恐怕也只能用“阴间”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