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1987:能苟才能浪 > 第320章 当不了评委当嘉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有的人压力大的时候就会说粗话,尤其是李向南这种军转干部。面对赵海生,李向南其实已经文雅了很多。这种干部在基层却比较吃香,甚至更能获得群众的爱戴。

据说常有群众快乐地回忆,自己某年某日被向南书记骂了,或者被向南书记踹了一脚,然后突然脑子就开窍了。

赵海生了解这种情况,所以听到李向南说了粗话也没计较。再说本来他也不是小气的人。

说到公司签约歌手,这件事确实不是赵海生一时兴起想起来的。钟珊珊还有慧哥等人都提过多次。只是一时没有好的歌手。

这个年头找人可不容易。对于歌手和唱片公司来说,想找到理想的对方,比挑剔的男女找对象还要难。

因为一般来说,好的歌手也早早就有了归宿。那个年代好多歌手一般都在当地的文工团,比如夏英杰本来就是文工团的人。而那会新兴起的唱片公司,大部分都是圈子里的人自己操办的,最重要的目的基本都是围绕着自己看中的歌手来进行的,很少有其他条件都具备了,而歌手找不到的情况。

对于民间大量的有天赋却没有编制,也没有机会的歌手来说,想在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让唱片公司了解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起码,你应该录几首歌曲的小样吧。但就是录小样,就会难到很多人。

李向南为了自己的经济开发区搞的歌唱比赛,就发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可以说彻底点燃了东省地下歌手的热情。歌唱比赛的新闻在东省发布了以后,各个报名地点可以说是爆满。

李向南为了扩大规模,开始招人条件比较宽容。

赵海生听说开始李向南只是让人把条件弄得宽容一点,尤其在县级第一次选人的时候,只要现场唱一首歌,唱得只要不太差就能报名。此外如果有其他的才艺,基本上就能获得通过了。

这一下就热闹了起来。李向南就怕不热闹,势头越大越好。

李向南的安排比较简单,那就是全东省100多个县级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选出20名,这20人都汇集到上一级的地级市,基本上就有200人左右了。真正的比较残酷的竞争就在地级市,也同样选出20人,最后再汇集到照日开发区来。

按照东省的文化格局,最后的决赛应该在泉城,按规模放在岛市也行。不过李向南搞这个演唱比赛为的就是宣传自己的经济开发区,最后的决赛当然要放在自己的地盘。

而且经济开发区刚好有几栋大楼建好了,马上可以拿来使用。

现在东省刚刚结束县级选拔,选手们都集中到了地级市。东省人实际上也有很多能歌善舞的,因为这件事影响特别大,东省电视台也开始转播了,不过转播的是录制好的,主要就是一些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彩场面。

播出之前电视台还不怎么重视,没想到播出之后马上在东省引起了轰动。因为恰好在这时,李向南在报纸上刊登了东大唱片公司将会无条件和总决赛前十名签约的消息。而总决赛则是东省的前25名选手和全国其他各省的25名选手一起比赛。

除此之外,报纸还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东大唱片共公司的歌手合约。这种资料东大唱片公司自己在广告里就发过,找起来很容易,读者看起来也觉得很爽。

只要签约成歌手,每个月就能拿到6000元!这个金额对当时很多文艺圈的人来说诱惑还不够大,但一旦成为歌手,就会成为穆洋的师妹或者师弟啊!

很多地下歌手都有成为歌星的美梦。穆洋奇迹般的崛起早就成了这些人的学习榜样,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而且成功几率还很高。前十名都有机会,甚至听说名次即使靠后,但是特别有特色的,照样可以签约。

这就太激动人心了。文艺圈啥都缺,就是不缺特色,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消息传开之后,当初县级选拔的时候没有在意,没有参加的人后悔了。觉得自己放弃了了一个一曲成名的机会。

这些人就开始往县文化馆跑,当初就是在各县的文化馆搞的选拔。本来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去的,没想到反应了之后,竟然还搞出了一个补录出来。

其中原因也简单,李向南想要尽可能扩大影响。不过既然是补录,选拔的条件就苛刻了很多,各县文化馆以及相关的老师们足足过了一把当考官的瘾。据说还有因此搞贿赂的,因为和谐的原因,咱们就不说这些扫兴的事情了。

总之,到了最后,各县又选了一批人出来。

李向南顺势就把人数扩大了一倍。人数越多影响越大。李向南是这么想的,而且现实让他不得不增加人员。

因为参加最终比赛的人,除了东省的25人,还有其他省市的25人。

其他省市的人选,李向南把任务交给了赵海生。赵海生自己也没有什么途径,很自然想到了推荐制。怎么推荐呢,赵海生让吴大姐和文大姐每人推荐三个名额,剩下的其他名额,和钟珊珊、吴欣欣等人商量了之后,平均分给了之前合作过的电台,让他们每家推荐一个人过来。

当时还以为让人推荐是欠别人人情,没想到这个事情发酵了之后。每个电台的这个名额,简直成了一个千金难换的好东西,很多人为了这个名额,打得狗脑子都要出来了。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名额。

开始只每家电台只增加了一个,最后还有第三位找人托关系的,最后硬生生每家电台都推荐了三位选手,吴大姐和文大姐这边更离谱,每人推荐的名额都将近20名!

而且吴大姐还比较有性格,根本不管名额限制的事情,只要自己觉得不错的人,马上就推荐过来,至于没有名额了怎么办,根本不是她的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办?其实也挺简单,再搞一个选拔赛就行。

这些人里面确实有好苗子,而且既然接了很多关系户,自然也有不少南郭先生。搞一次比较公平的比赛,还是很有必要的。

既然要搞选拔赛,各个电台的人精自然知道又可以塞人了,就又通过各个渠道推荐人。除了各个电台的推荐,每个东大唱片的歌手那里,也有不少人找上门来了。

穆洋、汪风这种认识人多的,自然找的人也多。但是后来连白静茹和夏英杰这种新晋歌手, 也有人找上门来。

好在最后赵海生大手一挥,只要唱得不错就拉进来,最后用比赛来淘汰人。

李向南倒是渐渐懂了门道,直接告诉赵海生人多一点无妨,影响越多越好。

这件事虽然是东声随身听赞助的,但是关注这件事的唱片公司可不少。东声唱片公司成立了之后,不止是京城,全国各地不少城市都有私人的唱片公司成立了。因为全国几座城市,还是很有音乐基础的。

这些唱片公司也知道一些经营的诀窍,那就是挖唱得不错的苗子。把人挖到了,即使去酒吧里唱歌,也能赚一点钱啊!

一时之间,倒还真在全国都有了影响。吴大姐、文大姐和穆洋作为这次歌唱比赛的评委老师,在全国都有了一种实质的影响力。因为这一波歌手选拔出来,从名义上来说,这三位就是他们的老师了。

这个对东声唱片公司的专辑销量又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然,赵海生也没有到处去喊这件事,而是偷偷的赚钱,打枪的不要。

看到当评委老师这么有好处。赵海生又想把白静茹也塞进去,不过被人挡住了。

“小茹自己一张专辑都没发呢,怎么能当评委呢?”

京城的选拔赛需要好几位评委,这个位置自然也成了香饽饽。为了维护东大唱片共公司的利益,赵海生也不装了。既然不能把自己人塞进去,那就不再增加评委了,增加的人叫特邀嘉宾,白静茹就是京城歌唱比赛的特邀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