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督军府回来后,李志坚就开始给自行车做宣传,李志坚想了好久都没想出自行车叫什么牌子好,还是王瑞给想了个名字,叫做复兴牌,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李志坚觉得寓意挺好,于是太原自行车厂生产的自行车就叫复兴牌,并安排以后要在每一辆自行车上都打上复兴的品牌。
李志坚找人专门算过自行车的成本,每辆车的车架的成本在20个大洋左右,轮圈和轮胎的成本在10个大洋左右,这还是刚开始生产规模小,成本没有分摊的价格。
不过参考市面上的的进口自行车,动则价格在300大洋以上,简直是在抢钱,李志坚让自行车厂将定价都定在200大洋以下,并且在基础式之外再设计几款不同的样式,参考国外最新潮的样式,将一些时尚的元素加入其中,李志坚的要求是造型要远远好于进口产品。
最终在李志坚的亲自参与下,总共先设计了三种样式,分别是男式和女式、货运式,男式也就是原先设计的基本式,车上有横梁,看起来比较阳刚,价格为180大洋,而女式的去除了横梁,外形比较柔婉,价格也比男式的便宜二十个大洋,货运式是最贵的,车身都是经过特别加强,重心在中间,并且在后面设置了加强的货架,可以一次性运送几十公斤的东西,这个的价钱也是最贵的,定为198大洋。
在注重外观的同时,太原自行车厂的自行车更加注重质量,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自行车绝对是奢侈品的存在,往往需要一个普通家庭几年的收入才能购买一辆,所以必须要保证自行车能有多年的使用寿命。
所以自行车厂一方面对自行车的结构都进行了加强加固,另一方面也使用了比较好的车漆来保证防锈效果。
在三款自行车都批量下线后,李志坚让人找了一百个青年学生,在培训教会怎么骑车后,让这些学生举着标有复兴牌的旗子,骑着刚出产的自行车,在太原城内连续绕了几天,使得整个太原城都知道了复兴牌自行车。
在销售时,李志坚又创新了销售方式,在专门的售卖店里,顾客如果是在政府、学校、医院等地方工作,有固定收入的人,可以先付一半的货款,其余的分期偿还,最长可以分两年内还清,只需要支付很低的利息就可以。
这种方式带来了极大的销售热潮,太原城多年都没有经历过大战,中原大战虽然使得晋绥军元气受损,但是对于太原城却没有多大的影响,市民们普遍有一定的积蓄,太原自行车厂生产的自行车质量好、花样多,支付手段也多样,一时间在太原城引起了销售的热潮,每天来看车、买车的人络绎不绝。
不过令李志坚比较意外的是,购买自行车的除了太原市民外,阎锡山的督军府也购入了大量的自行车。之前在李志坚给督军府送去了十辆自行车后,阎锡山让人对这些车子的质量进行了检验,最终的结论是并不比国外的产品质量差,并且货运式的非常实用,现在需要运输的地方非常多,这种车可以解决很多地方的燃眉之急。听到专门人士的评价,阎锡山也为了支持本地的产业发展,就着令督军府向太原自行车厂购买了一千辆货运式自行车,然后分发给各个部门。
李志坚得知是阎锡山亲自下的命令,知道阎锡山是在帮他,所以马上又去求见阎锡山,提出给督军府再赠送一百辆,对于李志坚的好意,阎锡山也没有拒绝,拿这些自行车做人情也不错,毕竟自行车也不是小件,况且自己也没有白拿李志坚的,他下令购买的一千辆车,利润肯定比这这一百辆车要多。
现在自行车的销路是有了,最让李志坚发愁的反而是原料,由于太原的钢厂生产的钢要优先供给兵工厂,所以生产自行车的原料供应并不能完全保证,限制了产能的扩大。
有了销售自行车的收入,李志坚决定建立自己的炼钢厂,太原周围就有好几座高品质的铁矿区,太原兵工厂使用的是太原北的矿区,在城南不远处还有一座富铁矿区,为了减小运输压力,又方便工人上工,并兼顾安保,李志坚设计将炼钢厂直接布置在了城南墙根处,设备还是从美国购入。
李志坚也知道新钢铁厂的规模也不大,也只是解除自行车生产上的制约,想要山西产业整体上一个台阶,还是要着重发展工业的基础——钢铁。
他之前通过美国引进的几套中小型炼钢设备,都属于小打小闹,对于一个地区乃至国家实力的提升,实际上只是有一些聊胜于无的意义,但是发展大钢铁产业,就需要庞大的投入,以他的财力和现在山西的实力,根本不具有这种能力,并且李志坚知道,现在到全面对日开战,也根本没有几年时间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期,如果这个时期利用好了,山西乃至全国的局面会好很多,如果抓不住,那么还会和上一世中国人民的抗日形势一样,历经艰难而最终胜利不被承认,民族的耻辱心始终没有洗刷,也最终没能抑制住日本的再次崛起。
于是李志坚马上起草了一份向外国银行贷款的建议书,想要破局,必须向外面借力,而这个力首先就是财力,以此来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钢铁产业。
要发展较大规模的钢铁产业,这后面有着庞大的配套工程,首先要有足够储量的铁矿区、煤矿,第二要有足够的开采能力,第三要有足够的运输工具来运输矿石,这既包括铁路线,也包括火车头和大量的运输卡车,第四要有足够多的产业工人,第五要有足够大的炼钢厂,这些还是最基本的,其他细微的配套项目更多,需要的资金绝不是他那点小打小闹的资金可以解决。
然而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山西的实力会上升好几个台阶。李志坚知道现在自己虽然在阎锡山面前有了一些面子,但是实际还是一个人微言轻的角色,对于如此大的战略安排,他不认为自己一个人可以推动,所以李志坚也只能两手准备,先自己的行动,能推动一点算一点,至于向外大规模贷款的事情,则是只能建言,是否采纳那就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