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县令长女种地忙 > 第263章 赈灾粮短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有太子殿下坐镇,云梦的耕种工作有序展开。郑侍郎带着工部的人,勘察完地形后,从临近周府招募了一批劳力兴修水利,户部的人以赵升为首,监督各村村民翻地整地。

春琼干了农事司的事,闲下来的农事司,被春琼安排了制作有机肥的任务。村民既要耕地,又要制作有机肥,她怕时间来不及,干脆向太子殿下提议,今年的有机肥由官府统一制作后按农田亩数发放给村民,待这一季水稻种下,村民有时间后,再将制作方法教给他们,由他们自行制作。

太子听闻春琼的提议,略作思索后,果断点头,“杨姑娘此计甚好,既能解当下燃眉之急,又兼顾长远。如今春耕分秒必争,由官府集中制作有机肥,能确保按时发放,不耽误农时。待农事稍缓,再教村民制作方法,让他们掌握这项技艺。”

得到太子首肯,春琼立刻着手安排。她将农事司人员分成三组,一组负责收集制作有机肥所需的秸秆、粪便等原料;一组前往山林采集制作堆肥所需的黑土、落叶、松针;另一组则在郊外搭建起临时制作场地。

短短几日,临时制作场地内,堆积如山的原料散发着刺鼻气味。春琼亲自带领众人,按照比例将秸秆、粪便、落叶等堆叠后,点火燃烧。

传统有机肥自然腐烂发酵,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目前显然是等不了那么久,插秧之前,有机肥肯定要先撒入田里。春琼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焚烧的方法。她知道此法对环境有污染,但特殊时期特殊处理,她在心里给自己建设,只这样操作一次,不会再有下次。

焚烧完的秸秆落叶,与粪便、黑土等按比例拌均,浇上大粪水后堆积在一起,外面抹上黄泥,让其发酵半个月,就可使用。这个时间,正好能赶上插秧。

转眼半月时间已过,水稻秧苗按期生长,有机肥发酵完成,村民拿到统一下发的秧苗,忙着插秧。

落草为寇的村民回到村里后,周围的威胁解除,城中也逐渐恢复正常。云梦比均州府还要繁华些,沿街店铺纷纷开张,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忙里偷闲之余,春琼自己偶尔会上街逛逛,看看当地的特色,买一些零食打打牙祭。

枝儿抱着零食包裹,跟在春琼身边,边吃边看,“这云梦城中还挺繁华的嘛!怎么城外村民如此艰难?”

“云梦城地理位置特殊,南北商旅多经过此处,需要补给短暂逗留。因而,做生意的商贩不缺客源,而城外村民,他们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手艺,种的粮食交完赋税连维持自家生活都难,更别说拿出来贩卖了。所以…苦的只是最底层种地的农民。”

枝儿听完,嘴里的糕点瞬间没了滋味,她拧紧眉头,下意识攥紧了手中的包裹,嘟囔道,“都怪这些当官的不做人,只知道盘剥最老实的村民,明明有钱的是城里的商户,他们怎么不找这些商户多收税?”

春琼视线扫过街面上一排排地铺面,纠正道,“话不能这么说。自古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末,但他们却是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我们吃的住的用的,离不开农民耕种,也离不开商人将所需的产品制造出来,流通各地。不管是农民还是商贩,都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不过,商户相比农民,确实挣钱更快更容易些,可以适当多征收赋税,但也要有个度。”

枝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目光在街边攒动的人群间游移,又低头看着手里的纸包,“可是…普通村民,只靠种地,真的很难赚银子啊!他们要是也能把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做成吃食卖就好了。就比如这绿豆糕,仅卖绿豆,才几文钱一斤,做成绿豆糕,价格翻了这么多倍!”

“你的想法不错,不过,术业有专攻,村民想把粮食做成吃食售卖,也非易事。”她就是做吃食生意的,做生意哪里有如此容易?

两人一路闲聊一路吃着零嘴,回到住处。路过正厅时,看到太子殿下正与几位大人在商讨着什么,一个个眉头紧皱,面色不太好。

春琼在门口远远福身一礼后准备离开。

被太子殿下叫住,“杨姑娘回来了?快进来一起商讨。”

春琼无法,只得转身吩咐枝儿将糕点装盘后送来,她走进厅内,“今日出门,顺路买了些糕点小吃,殿下和诸位大人正好尝尝。”

她坐下后,众人的讨论继续,春琼听了一会儿,明白了他们商讨的问题。

原来是赈灾粮不多了,他们在为接下来村民的吃饭问题发愁。

“如今的存粮还能管多久?”太子问。

赵升道,“按照目前领取粮食的人口推算,撑不了一个月。我们发放标准也只够村民勉强维持三分饱,村民们这半个多月,耕地、插秧,干的都是体力活,三分饱哪里有力气干活,大家也都是在勉力支撑罢了。但是一个月之后呢,赈灾粮发完,又该如何?大盛不仅仅只有云梦受灾,朝廷的赈灾粮有限,我们不能只等着朝廷的赈灾粮。”

太子点头,“如今云梦的农事恢复的不错,良田都种上了水稻,旱地也在杨姑娘指导下种上了蔬菜,但农作物生长需要时间,村民要如何渡过这个空档周期,需要各位集思广益。”

郑侍郎问农事司的大人,“江大人,可有快速成熟的作物能种?”

农事司江大人摇头,“郑大人,若是有,下官早就提出来了。长得最快的蔬菜,即便用上杨姑娘发明的大棚,也需要二十来天。再说,到六七月这个季节,温度升起来了,用大棚反而不适宜了。”

郑侍郎又转而问起春琼,“杨姑娘,你可有什么办法?”

春琼黛眉微蹙,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盏,沉思片刻后道,“殿下,诸位大人,春琼有两点小小的建议,一是寻找粮食替代物,二是,以工代赈。”

太子连忙问道,“此话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