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风云之张诚传奇 第224章
春雨刚歇,青石板路还泛着水光。张诚身着官服,靴底碾碎积水,匆匆穿过紫禁城的侧门。礼部尚书陈弘文早已候在值房,见他进来,忙将一份密折递过去:“张大人,湘西匪患又起,当地官员竟私通匪首,截留赈灾粮款。”
折子上的朱砂批注刺得张诚太阳穴突突直跳。自推行科举改革以来,他虽打压了不少旧贵族势力,却也树敌无数。如今湘西之乱,背后恐怕另有隐情。正思忖间,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大理寺少卿苏明远闯了进来:“张大人,崇文门税关查获一批私盐,幕后主使竟与湘西匪首有关联!”
三日后,张诚带着三百精兵抵达湘西。连绵的青山在雨幕中显得格外阴森,官道旁的村庄十室九空,残垣断壁间还能看到未燃尽的稻草。当地知县王富安浑身湿透,带着衙役在城门口迎接:“张大人,匪患猖獗,县城危在旦夕啊!”
张诚打量着王富安泛青的脸色,不动声色道:“王知县,听闻你上月刚从省城运来二十车粮食?”王富安的瞳孔骤然收缩,额角渗出冷汗:“那……那是给守城将士的军粮。”张诚冷笑一声,转身吩咐副将:“去粮仓看看。”
粮仓内空空如也,只有墙角堆着几袋发霉的糙米。张诚正要发作,突然听到城外传来一阵喊杀声。一名士兵跌跌撞撞地冲进来:“大人,匪……匪军攻城了!”张诚登上城楼,只见漫山遍野的土匪举着火把,如潮水般涌来。
“放箭!”张诚大喝一声,城墙上的弓箭手万箭齐发。可土匪似乎早有准备,推着攻城车直逼城门。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支骑兵从侧翼杀出,为首的女子身着红色劲装,手持双刀,所到之处土匪纷纷倒地。
“是红娘子!”王富安惊呼出声。张诚这才想起,红娘子本是湘西有名的女匪首,三年前曾被他招安。红娘子杀到城下,仰头喊道:“张大人,王富安才是真正的匪首!他私吞赈灾粮款,逼得百姓无路可走!”
张诚心中一凛,立刻下令打开城门。王富安见状,转身想逃,却被张诚一把抓住:“王知县,你还有何话说?”王富安扑通一声跪地:“大人饶命!是省城的布政使逼我这么做的……”
当晚,张诚在县衙内审问王富安。烛火摇曳,王富安竹筒倒豆子般交代了一切。原来,布政使赵文渊与湘西匪首勾结,妄图制造动乱,推翻张诚的科举改革。而红娘子之所以再次落草,也是为了搜集证据,替百姓申冤。
“大人,赵文渊还买通了京城的御史,准备参你一本。”王富安颤抖着说。张诚皱起眉头,刚要说话,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进来的是他的红颜知己——江南才女柳若雪。柳若雪身着素衣,发丝间还带着雨水:“我刚从京城赶来,御史台已经收到弹劾你的奏章。”
张诚起身,走到窗前。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打在屋檐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知道,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如果不能扳倒赵文渊,不仅科举改革会功亏一篑,自己也将性命不保。
“若雪,你立刻回京城,将这里的情况告诉陈尚书和苏少卿。”张诚转身对柳若雪说,“我要在三天内剿灭匪患,拿到赵文渊的罪证。”柳若雪望着他坚定的眼神,轻轻点了点头:“你自己也要小心。”
第二天清晨,张诚带着红娘子和三百精兵深入山林。山路崎岖,雾气弥漫,不时传来野兽的叫声。突然,前方传来一阵嘈杂声。张诚示意众人隐蔽,自己悄悄向前探查。只见一群土匪正在分赃,为首的正是赵文渊的亲信。
“兄弟们,等拿到这批银子,就去省城找赵大人领赏。”土匪头子哈哈大笑。张诚心中暗喜,正要下令出击,却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异动。回头一看,竟是王富安带着一群衙役,将他们团团围住。
“张大人,你中计了。”王富安得意洋洋地说,“赵大人早就料到你会来,这一切都是圈套!”张诚脸色阴沉,手慢慢握住剑柄。就在这时,红娘子突然从树上跃下,一刀砍倒王富安。与此同时,张诚大喝一声:“杀!”三百精兵如猛虎下山,瞬间将土匪和衙役杀得片甲不留。
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张诚终于剿灭了湘西匪患,拿到了赵文渊通匪的证据。当他带着队伍回到县城时,百姓们夹道欢迎,纷纷跪在地上高呼“青天大老爷”。张诚望着这些淳朴的面容,心中五味杂陈。
三日后,张诚回到京城。早朝之上,他将赵文渊的罪证呈给皇帝。龙颜大怒,立刻下令将赵文渊革职查办。退朝后,陈弘文和苏明远来到张诚府中。
“张大人,这次多亏了你。”陈弘文感慨道,“科举改革终于可以顺利推行了。”张诚微微一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红娘子、柳若雪,以及无数支持改革的百姓。”
正说着,下人来报,红娘子和柳若雪在门外求见。张诚快步走出府门,只见红娘子身着新衣,英姿飒爽;柳若雪则手持油纸伞,浅笑嫣然。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和喜悦。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张诚望着眼前的繁华景象,心中默默许下誓言:一定要让科举改革惠及天下,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而在不远处的街角,一个神秘人正盯着张诚的背影,眼中闪烁着阴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