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登基大典的礼乐声犹在耳畔,萧承钧却无暇沉浸于荣光之中。他端坐在龙椅上,俯视着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金銮殿的巍峨与庄严肃穆,更让他感到肩头责任的沉重。礼部侍郎事件虽已平息,但那句临终遗言“不愿看到你毁掉祖制的人”,如同一根刺,时刻提醒着他,朝局的暗流从未真正消退。

登基后的第一道旨意,萧承钧便宣布成立“新政督查院”,直属皇帝管辖,旨在监督新政推行,彻查官场腐败。消息一出,朝堂瞬间哗然。以老臣张阁老为首的守旧派立刻联名上奏,称此乃“破坏祖制,独断专权”之举。

“陛下,历代皆以六部治天下,从未有此等凌驾于六部之上的机构!”张阁老颤巍巍地举起奏折,“此举恐让百官寒心,望陛下三思!”

萧承钧神色平静,目光扫过群臣:“设立督查院,非为揽权,实乃为肃清吏治,确保新政惠民。若六部行事公正,又何须惧怕督查?”他命人呈上近期收集的官员贪腐证据,桩桩件件触目惊心,“诸位请看,这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置百姓于水火。若再放任,南诏危矣!”

朝堂之上,议论声渐息。萧承钧趁热打铁,当场任命三位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官员为督查院主官,并赋予他们“先斩后奏”之权。

然而,督查院的行动并非一帆风顺。在调查江南盐税一案时,负责的督查官突然暴毙,尸体七窍流血,显然是中毒而亡。萧承钧震怒,亲自过问此案。他发现,此案牵扯到江南最大的盐商钱家,而钱家与朝中多位大臣来往密切。

“陛下,钱家世代经营盐业,在朝中盘根错节,贸然动手,恐生变故。”阿烈忧心忡忡地劝道。

萧承钧却目光坚定:“越是如此,越要快刀斩乱麻。传朕旨意,查封钱家所有盐场,彻查其账目!”

钱家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先是以“断了百姓生计”为由煽动民众闹事,又暗中贿赂朝中大臣,在朝堂上对萧承钧施压。一时间,奏折如雪片般飞向皇宫,皆是弹劾督查院“滥用职权,破坏民生”。

萧承钧没有退缩。他一面派军队维持江南秩序,安抚百姓;一面命人将钱家贪污的证据整理成册,在朝堂上公之于众。铁证如山,那些为钱家说话的大臣顿时哑口无言。最终,钱家被抄家,涉案官员全部被革职查办,江南盐税也收归官营,朝廷财政收入大增。

内患稍平,外忧又起。西靖国新任国君江明远野心勃勃,在边境频繁挑起事端,意图蚕食南诏领土。萧承钧深知,一味的忍让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他决定主动出击。

他任命年轻将领沈云舟为征西大元帅,统领二十万大军,奔赴边境。出征前,萧承钧亲自为将士们送行,并许下重诺:“若得胜归来,皆有重赏!南诏的每一寸土地,都不容外敌侵犯!”

沈云舟果然不负众望,他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将西靖国军队引入埋伏圈,一举歼灭其精锐部队。江明远见势不妙,连忙派人求和。萧承钧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议和条件:西靖国需割让边境三城,并赔偿巨额军费。

消息传回国内,百姓欢呼雀跃,萧承钧的威望达到了顶峰。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警惕。他深知,高处不胜寒,越是风光无限,越要小心谨慎。

在处理完边境事务后,萧承钧又将目光投向了国内的民生。他推行“均田令”,将土地重新分配,限制世家大族兼并土地;设立“惠民医馆”,免费为百姓治病;还大力发展教育,在各地兴办书院,广纳寒门学子。

这些举措虽然造福了百姓,却再次触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表面上不敢反对,暗地里却搞起了破坏。有的故意囤积粮食,造成粮价飞涨;有的散播谣言,诋毁新政。

萧承钧早有准备。他下令开仓放粮,稳定物价;又让督查院彻查谣言源头,严惩幕后黑手。同时,他还亲自走访民间,倾听百姓的声音,将百姓的需求融入到政策之中。

一日,萧承钧乔装打扮,来到京城的一家茶楼。他坐在角落里,听着茶客们的议论。一位老者说道:“新皇的新政确实好,可就是有些世家老是使坏。要是没人捣乱,咱们的日子肯定更好!”

另一位年轻人接话道:“怕什么!有皇上在,那些坏人蹦跶不了多久!我听说皇上小时候就聪明,还救过好多百姓呢!”

听到这些话,萧承钧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百姓的信任,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秋霜初降,南诏国的枫叶红遍京城,然而萧承钧却无心赏景。御书房内,他对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密报紧锁眉头——自推行新政以来,各地不断传来世家大族抗税的消息,更有甚者,私自组建护院武装,公然与官府对抗。

\"陛下,江南织造局又抗命了。\"阿烈手持加急文书,神色凝重,\"他们拒不上缴新税,还煽动织工罢工,声称新政断了他们生路。\"萧承钧将茶杯重重一放,杯中的茶水溅出,在奏折上晕开深色的痕迹。这些世家表面以\"民生\"为借口,实则是不愿放弃百年积累的特权。

与此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在西南边陲悄然蔓延。当地官员奏报称,病患出现高热、咳血等症状,且传染性极强。萧承钧立即命人调拨药材、派遣太医奔赴疫区,但很快发现事情远非想象中简单——药材刚运到半路就遭劫,前去救治的太医也离奇失踪。

\"陛下,劫走药材的山贼所用兵器,与钱家被抄时收缴的制式相同。\"暗卫统领的汇报让萧承钧瞳孔骤缩。他握紧龙椅扶手,意识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借疫病制造恐慌,阻断新政推行,甚至可能引发民变。

朝堂之上,守旧派再次发难。张阁老拄着拐杖颤巍巍出列:\"陛下,新政推行以来,乱象频生。如今疫病横行,百姓苦不堪言,莫不是上天对变革的警示?\"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附和,要求暂停新政。

萧承钧冷眼扫视群臣,突然起身:\"来人,宣刑部尚书!\"片刻后,刑部尚书捧着一卷案卷呈上,竟是近期查获的世家私通外敌的铁证。\"诸位请看,有人为保私利,不惜与境外势力勾结,妄图颠覆朝纲!\"他将案卷重重摔在龙案上,\"疫病背后,便是这些人在作祟!\"

正当朝堂震惊之时,更坏的消息传来:西靖国趁南诏内乱,再次陈兵边境,还散布谣言称南诏气数已尽。萧承钧连夜召见军事将领,制定御敌之策。他深知,内忧不除,外患难消,必须双管齐下。

在处理边境危机的同时,萧承钧亲自前往疫区。他身着素服,深入病患中间,安抚民心。为解决药材短缺问题,他下令开放皇家药库,并号召民间医者共同抗疫。同时,督查院加大力度,终于揪出幕后黑手——竟是几位世袭公爵联合境外势力,企图借疫病颠覆朝廷。

当这些贵族被押往刑场时,京城百姓自发聚集,高呼\"陛下圣明\"。然而萧承钧并未因此放松,他深知,只要特权阶层存在,类似的阴谋便会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

边境战事上,沈云舟再次展现卓越军事才能。他采用疲敌之计,诱使西靖国军队深入,然后断其粮草、截其退路。最终,西靖国大败,江明远不得不再次遣使求和。萧承钧却没有轻易放过这次机会,他要求西靖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并允许南诏在其边境设立贸易据点。

解决完内忧外患,萧承钧开始着手改革官制。他推出\"科举改良令\",扩大寒门学子入仕途径;设立\"廉政考核制度\",将官员政绩与升迁挂钩。为防止世家反扑,他还组建了一支由皇帝直接统领的\"羽林军\",作为维护新政的坚实后盾。

然而,就在一切步入正轨时,后宫突然传来噩耗。长乐公主在一次外出游玩时,所乘马车失控坠入悬崖。萧承钧得知消息后,当场呕血昏迷。醒来后,他强撑病体调查此事,发现马车车轴被人为破坏,而线索竟指向一位与守旧派关系密切的贵妃。

\"皇妹天真善良,你们怎下得去手!\"萧承钧怒不可遏,将涉案人员全部严惩。长乐公主的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也让他更加坚定推行新政的决心——唯有彻底打破旧秩序,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为了纪念妹妹,萧承钧下令在京城修建\"长乐书院\",专门招收孤女入学。他亲自题写匾额,勉励学子们\"以知识改变命运\"。此后,南诏国的女子教育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闺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

时光流转,萧承钧的改革终于初见成效。南诏国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曾经反对新政的世家,有的主动融入变革,有的逐渐衰落。而萧承钧也从当年那个临危受命的太子,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明君。

一个雪夜,萧承钧登上皇宫城楼,望着灯火通明的京城。寒风呼啸,却吹不散他眼中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