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几人又加快了速度,而“身受重伤”的裴洪,似乎也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不仅速度骤减,更是连吐了好几口鲜血,而后一头栽到了下面的院子中。
身后四人见此纷纷大喜,如同箭矢一般冲了过去。
“这就是武林高手吗?”
李卓三人在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将这一幕看的清清楚楚。
此处距离那个院子,大概相距百米,这是李卓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江湖高手,忍不住心生向往……
突然,裴洪落下的那处院子中,燃起了熊熊大火。
“火!快救火,好大的火!”
住在周围的百姓纷纷从家中跑出,脸色大为骇然。
“那四个人是谁?为何在我家屋顶上?”
杀手显然也没料到会突然发生这一幕,当场愣在了原地。
“哈哈哈,裴某就算是死,你们也休想得到那些东西,裴某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的。”
院子当中突兀的响起一声大笑,紧接着是怒吼!
“这个裴洪,演戏还真有一套。”
躲在树下的李卓体见此一幕,嘴角勾勒出一抹弧度。
若是不知真相之人,很容易就会被骗过去。
“大哥?怎么办?裴洪引火自焚,我们拿不到东西了,要不要硬闯进去?”
其中一名杀手开口询问。
领头那人一摆手,目光扫了下下方越来越多的百姓。
“不可冒险,此地在京城,无论如何裴洪引火而死,也是被我兄弟四人追杀至此。
那些证据他若是带在身上,也会随着这场火化为飞灰,快些离开,否则那些卫兵围来,我等就插翅难逃了。”
“大哥所言有理,快走!”
四人毫不留情的跳下屋顶,迅速消失在了夜色当中。
“我们也走吧。”
见此一幕,李卓知道计划已经成功,没必要继续留在此地。
此处虽然较为偏僻,但居住的人家可不少,房屋密集。
一旦火势蔓延开来,极有可能酿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周围的百姓,很快自发地组织起来一起救火,城中的巡查卫兵也马上来到了这。
大火虽然来的凶猛,但被发现的也十分及时,在众人齐心合力下,很快就被彻底扑灭。
只有周围的两三户受到了一些波及,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也迅速吸引了众多京城百姓的目光。
尤其是这火,竟然是有人故意放的,还把自己给烧死了,并且那屋顶上的四人也有许多人看见。
在京城这个守备森严之地,许都百姓都没见过这样的场景。
第二天就成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各种流言蜚语也是满天飞。
目前最让人信服的一种说法是,被烧死的那人是江洋大盗,和其余四人都是一伙的。
因为分赃不均闹出了内讧,故而被其余人追杀,也有说是仇杀什么的。
“少爷,情况大概就是如此,事情闹的似乎不小,会不会有危险?”
李卓此时正在一家酒楼中吃饭,李福刚刚去街上转了一圈,专门探听这一消息。
毕竟是京城,发生这样的情况,临天府无论如何也是要查清楚的。
“阿福,你也太过杞人忧天了。”
对此,李卓戏中毫不在意。
这一切都是太子秘密安排,如果连这点事情他都摆不平,那干脆主动退位算了。
“走,去找裴洪。”
昨夜大火被扑灭后,卫兵就在屋内发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周围还有一些残存的信件什么的。
这一消息经过一夜发酵,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李卓估摸着,那几个杀手肯定也了解到了。
按照约定,裴洪在做完这一切后,就秘密进入平王安排的另一处宅子中,李卓现在过去便是与他会合。
“裴洪参见公子!”
见到李卓进来,裴洪满脸感激的走来单膝跪下。
所有的事情他也听说了,知晓这一切都是李卓的安排。
“快坐,不是与你说过,今后见面无需如此客气。”
“裴洪,我们的计划很顺利,那些杀手应该很快就会离开京城。
这样吧,你三天后动身,去河东找梁大人,正好我让人帮你打造的那把刀也快好了。
不过从今往后,你要换一个名字了。”
裴洪这样的人才,李卓势在必得。
“一切都凭公子做主。”
对于裴洪来说,李卓对他有再造之恩。
对其态度李卓还是很满意的。
“事到如今,我也不瞒你了,我真正的身份,是户部侍郎李通的第六子,唤作李卓,你听说过吗?”
裴洪摇摇头。
他以前一直生活在南方,这次入京后大半时间都在床上养伤,哪里有功夫去做其他事。
不过这也解释了他心中的疑问。
户部侍郎虽然按照品阶,比不上梁石玉的布政使,但毕竟是京官,人头熟,设计这么一场以火脱身之计,倒也不是很难。
“从今往后,你就叫雷洪吧,如何?”
“雷洪?好。”
裴洪轻轻念了两句,点头答应下来。
“这三日你就待在这,不要乱跑,以防那些杀手还没离开看到你。
还有,你此番回南方的路上,可否帮我做件事?”
“公子请说。”
“你找到梁大人后,去一趟龙京,应天府平宁县小河村,帮我打听一下关于张氏夫妇的情况。
他们二人而今大概六十来岁,曾经有个女儿唤作张兰,十二岁那年离家出走。
记住,不要惊扰他们,只需旁敲侧击一下便可。”
裴洪虽然不太明白李卓此行为,但也没多问,一口答应下来。
“好,公子放心,小人见过梁大人后即刻去办。”
他们二人是张兰的养父养母,也可以说是李卓的外公外婆。
关于母亲的事情,李卓知之甚少,而且当初是自己外公,亲自将母亲交给二人所抚养。
估计可以打听出当年的一些情况。
昨夜那场大火虽然引人注目,但在京城最高的话题,依旧是昨晚曲风灿举办的状元楼文台比斗。
准确而言,是鱼小郎君的那首《林王阁序》。
仅仅是过了一夜的时间,已经彻底在整个京城传开,并飞速的向外扩散。
街上,酒楼,但凡是有书生的地方,就有人在讨论这篇文章。
许多文人甚至在逐字逐句的研读,就像是在研究圣人留下的书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