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抗战:开局一个旅 > 第174章 工业区视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间过了一个月,转眼间,时间来到了十一月。

15日下午,长治城外。

夕阳的余晖洒在刚刚修筑好的跑道上,带着些许土黄色的尘埃。

远处八路军战士仍然在紧张施工,挥舞着铁锹,将最后一块地面夯实。

简易的机库已经搭建起来,木质与钢架混合的结构虽然简陋,却足以遮风挡雨。

营房和指挥塔台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城外,曾继文、周宭和王擢三人站在一处高地,远远地眺望着这座即将成为八路军首个野战机场的基地。

“没想到啊,我们八路军也能有自己的机场。”王擢半开玩笑地说道,语气里却带着些激动。

“是啊,过去我们看着敌人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却无计可施。”

周宭感慨道,“如今,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空军了。”

曾继文微微一笑,“这条跑道,未来将成为我们制空权的第一步。”

正说话间,一辆吉普车扬起尘土,驶向三人。

车刚停下,车门便被用力推开,一个身穿皮夹克的中年男子快步走了下来。

他摘下帽子,露出棕色的头发和深邃的蓝眼睛。

“科罗廖夫同志!”曾继文快步迎上去,与来人紧紧握手。

科罗廖夫,北边负责协调援助的高级军官,同时也是航空领域的专家。

他的到来,意味着北方支援的飞机已经开始行动。

“曾~,机场建设得很不错。”

科罗廖夫用一口还算流利的中文说道。

“按照我们的计划,两百架飞机已经在途中,包括一百架歼击机、七十架轰炸机、三十架运输机。

很快,你们的空军就能开始运作了。”

周宭和王擢对视一眼,脸上都浮现出激动之色。

“我们的飞行员已经在后方训练了一批,地勤也在抓紧培养。”

周宭向科罗廖夫介绍情况。

“不过,这么多飞机,我们的指挥系统、机场管理还要完善,怕是要请你们的专家多指点了。”

科罗廖夫点头道:“这次,我们派了十五名教官同行,他们将帮助你们建立完整的机场管理体系。”

远处,几名士兵正指挥着工人搭建掩体和机库。

机库外,几辆卡车正卸下油桶和零部件。

曾继文满意地点点头,转身对周宭和王擢说道。

“看来,这里很快就要忙起来了。”

这时,远方传来低沉的轰鸣声。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数架战机在夕阳下划过天际,像一群翱翔的雄鹰。

“他们到了!”科罗廖夫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随着飞机的降落,机场顿时忙碌起来。

地勤人员迅速上前,引导飞机进入机库,机师们陆续跳下战机,彼此交流着飞行情况。

一名身穿飞行服的年轻军官大步走来,向曾继文等人敬礼:“曾书记,援华航空队队长费多罗夫向您报到!”

曾继文郑重还礼:“费多罗夫同志,欢迎来到华国。”

在忙完机场的事情之后,曾继文一行人便开始准备开始视察起根据地各个工业区的情况。

根据之前的规划,目前前线,主要有三个主要的工业区。

分别是长治、运城和晋城。

长治,晋东南的工业重镇,此刻正处于紧张的生产之中。

抵达工厂时,厂区内机声轰鸣,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割与冶炼的味道。

这里曾是个小型兵工厂,如今在北方援助下,扩建为综合性军工生产基地。

不仅具备弹药制造能力,还建立了简单的机械加工生产线,能够生产步枪、迫击炮以及部分轻型火炮零件。

“师长,这是最新的7.92毫米子弹生产线。”负责工业的邓谢领着众人进入车间。

车间内,一排排机床飞速运转,工人们忙碌地进行压壳、装药、封口等工序,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一倍。

曾继文仔细查看了产线,发现一些新设备明显不是本地原有的,转头问道:“老邓,这些设备是北方支援的?”

邓谢点头:“是的,北面同志支援了一批高精度机床,其中部分通过外蒙秘密运送过来。

还有一些是我们自行拆解研究后仿制的。”

“北方的援助确实及时,现在我们自己制造子弹和部分枪械,能大大缓解战场上的补给压力。”周宭感叹道。

“除了轻武器生产,我们的弹药厂也在扩建。”邓谢继续介绍。

“目前主要生产迫击炮弹和37毫米反坦克炮弹,预计下个月可达到月产五千发。”

众人频频点头,这意味着他们的战斗力将进一步提高。

离开弹药厂,曾继文一行来到正在建设的动力机械厂,这里正在组装从北方运来的柴油发动机。

用于改造部分战车和运输工具。看到工人们围着一台发动机调试,曾继文不禁上前问道:“进度如何?”

“师长,这台是苏联援助的GAZ-AA卡车发动机,我们已经成功仿制,下一步准备批量生产。”一名技术员回答。

“好!有了自己的动力设备,我们的后勤运输能力也能大幅提升。”曾继文满意地点头。

接下来,曾继文等人便启程前往晋西南运城工业区。

运城,作为谈判后新收复的重镇,曾继文决定让其承担着军工修复和化工生产的任务。

在一座翻新的化工厂内,刺鼻的硝烟味道弥漫空气,几台搅拌机正在高速运转,将原料混合成火药。

一名总工正在这里主持生产,见到曾继文一行,迎了上来。

“曾书记,周政委,欢迎来到运城!”负责化工的庄俊良摘下手套,笑着说道。

“庄工,我们听说你们这里在搞新的炸药配方?”周宭问。

“没错,之前在袁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改进了硝化棉配方,提高了稳定性,同时减少了对硝酸的依赖。”

庄俊良带着他们走到一张实验台前,展示一批刚生产的高能炸药。

“如果能够规模化生产,战场上我们的炸药供给就更稳定了。”王擢观察了一下,点头道。

接着,他们又来到修复厂,这里主要负责维修缴获的日军坦克和卡车,已有数十辆坦克在此修复后重新投入战斗。

“我们现在不仅能修复,还能改造部分装甲车辆。”修复厂厂长刘磊介绍,

“何工建议我们为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加装更厚的装甲,并换装37毫米反坦克炮,战斗力可比原版强三成。”

“很好,最大程度利用缴获装备。”曾继文拍了拍一辆已经改造完毕的坦克。

最后,他们前往晋城工业区。

晋城工业区的核心在冶金和机床制造。

北面援助的高炉已投产,可冶炼高质量钢铁,提供给各地兵工厂使用。

“钢铁产量稳定,每月可供五百吨。”冶炼厂的负责人介绍,

“我们还在尝试使用北面提供的新型炼钢法,提高钢材硬度,以满足炮管和装甲钢板的需求。”

在机床车间,工人们在调试新运来的车床。

这些机床用于制造枪械零部件和火炮炮身,大大提升了生产精度。

曾继文看着这些工业设备,这么多年沉重的心情,稍微有些松了一口气。

战场上的胜利不仅靠士兵的英勇,还离不开强大的工业支撑。

如今,在北方援助下,他们的军工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未来必能支撑更大规模的反击。

这次视察大概进行了一个多月。

在这一个多月里,在邓谢的带领下,曾继文等人跑完了晋地大大小小的工业区。

算是对目前他们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