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梗带着哭腔说道,也许是真到了伤心处了,被打击到了。
从小到大,家里的大人把他保护的很好,
直到最近两年才让他逐步认识到自己家里的状况,原来已经这么糟了。
这搞得他心里压力巨大,更加是没有心思读书了。
想早早的毕业,混个文凭,然后自己赚钱。
贾张氏并没有理会棒梗的哭声,而是闭目假寐,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奶,对家里的事情你就没有一点建议吗?你就不能为家里做点事情吗?”
“这个月,我们全家都不一定能够活到月底。”
“米缸里现在一粒米也没有了!”
贾张氏还是不为所动,一副你说什么我都听不见的架势,
就跟后院的聋老太太一样,选择性失聪。
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就是听不见,听不见!
看到奶奶故意装听不见,棒梗眼中厉色一闪,
“奶妈,明天我们送你回农村吧,地里多少还能刨点食,不至于饿死。”
“少了你的一份吃食,我们在城里,也能挺过去了,我们明天就送你走吧?!”
床上的贾张氏还是没有什么反应,只是两行浊泪从她脸上滑了下来。
棒梗一直低着头,自然没有看到贾张氏的样子。
可站在棒梗身后不远处的秦淮茹,可把这一切都一样不落的看在了眼中。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时候的贾张氏,肯定会暴起臭骂棒梗和秦淮茹不孝。
早就开始放大招,请老贾和小贾上来惩治这两个不孝子和不孝儿媳了。
可今天贾张氏的表现,太反常了。
秦淮茹现在也吃不准贾张氏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看到自己的奶奶迟迟没有回应,棒梗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然后抬头看向床上的贾张氏。
只见贾张氏,嘴唇紧闭,眼睛也是闭着,只是眼泪不住的往下淌。
看到贾张氏这副样子,棒梗心里不由的一紧,可张了张嘴,什么都没说,只是回头看向站在不远处的母亲。
哀莫大于心死,正是贾张氏此时真实的心里写照。
自己自私自利了一辈子,到老了被自私自利的儿孙抛弃。
这算是一种报应吧!
这时候房间再次陷入了安静,只听到三人的呼吸声,在这个房间里回响。
“妈,棒梗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我们现在真是过不下去了,才出此下策,你要怪,就怪我吧,我没本事养活这一大家子了!”
说着说着,秦淮茹“呜呜……”的哭了起来。
哭了一会,见床上的贾张氏,还是没有什么反应,
只是肚子的上下起伏,像是睡过去了一般。
秦淮茹收起了哭声,冷声道,
“妈,你不出声,我就当是你同意了!”
“棒梗,你先回屋睡去吧,明天正好周末,我们再联系车辆送你奶奶回去。”
说着,拉着棒梗就要把他送回屋去。
“等一下!”
在棒梗快要走出房门的时候,床上的贾张氏突然出声了,
“让我回去可以,每月的养老钱,给我涨到十块!”
“不行!”
贾棒梗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
棒梗是知道自己老妈一个月多少钱的,27块5!
一个月给了奶奶十块,自己四个人下半个月不还是得喝西北风吗?!
可此时的秦淮茹是有心答应的,有了孙立强的帮衬,这十块钱对她并没有什么妨碍?
但看到棒梗出声了,她也保持了沉默。
如果能够谈下来一些,不是更好吗?
这老太婆这么多年的私房钱,起码都有好几千了!
到她老死,都不一定能够花的完!
“不行!必须十块!不然我不同意,我死都要死在京城!到死我也要缠着你们!”
此时贾张氏从床上坐了起来,说出来的声音,犹如冬月里的寒风,冷入骨髓。
一双死鱼眼,死死的盯着眼前自己最亲的两个陌生人!
秦淮茹和棒梗被贾张氏这样的眼神吓得一哆嗦,心里不由的漏了怯,眼神躲闪,刻意不去看贾张氏的眼睛。
“行!十块就十块!”
还是秦淮茹首先受不了贾张氏的眼神,败下阵来!
可能是贾张氏十几年的的磋磨,让贾张氏有了天然的心理优势。
这样的贾张氏,让秦淮茹害怕了,只想远远逃离这样的氛围。
“妈!一个月给奶奶十块了!我们以后怎么生活?!喝西北风吗?!”
棒梗现在还不知道有孙立强这个人,所以非常反对自己母亲同意奶奶这样无理的要求。
秦淮茹给了棒梗一个安心的眼神,让他稍安勿躁。
现在秦淮茹迫切想做的就是摆脱眼前的这个老太婆。
就算是多付出些代价,也在所不惜!
看到老妈的眼神,还想再争辩几句的棒梗,立马闭嘴不说话了,
只是静静的看着奶奶和母亲两人。
“你们滚吧,我要睡觉了!”
贾张氏见自己的目的达到了,看都不看眼前的两人,冷漠的出声将两人轰了出去。
棒梗张了张嘴,还想要说些什么。被一旁的秦淮茹用眼神制止了,拉出了房间。
这里的气氛太压抑,她恨不得立即逃离这里。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秦淮茹和棒梗早早的就起来,弄好了早饭。
旁边屋子里的贾张氏早就穿戴整齐,坐在床边,木木的看着前方。
“奶奶,先吃早饭吧,吃完我们就好出发了!”
棒梗将一碗能照出人影的白米粥,和一个不知道掺和了什么的黑面馒头送到了贾张氏的面前。
贾张氏木然的接过了棒梗手里的东西,一口一口的机械的吃着。
十分钟后,秦淮茹和棒梗搀扶着贾张氏出了门。
两个小时后,三人一路颠颠撞撞,摇摇晃晃来到了昌平县的张家沟村。
这是贾张氏张翠花的娘家。
在这里还有她的一个弟弟活着,不过自从贾张氏嫁到城里之后,已经很久没有回来看过了。
最近的一次是贾张氏的哥哥去世的时候回来了一趟。
这七八年了,贾张氏从来没有回过一次娘家。
当初区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时候,贾张氏贪图村里的几亩农田,舍不得丢掉农村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