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的话语如同一把把重锤,在军队中清晰传开,士兵们听闻,齐声应和,那声浪仿若滚滚惊雷,直冲云霄。

第一营的士兵们闻令而动,步伐整齐划一,仿若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朝着城门快速迈进。

城门前,原本的东齐守军早已吓得脸色惨白如纸,双腿发软,见狼牙军前来,纷纷丢盔弃甲,主动让出位置,眼神中满是恐惧与敬畏。

狼牙军士兵们熟练地接过城门控制权,站岗放哨,身姿挺拔如松,目光锐利似鹰,不放过任何一处可疑角落,仿佛一尊尊忠诚的守护神,牢牢守护着城门。

第二营的士兵们分成多个小队,如灵动的游鱼般有序涌入济城。

他们沿着城内纵横交错的街道巡逻,步伐坚定有力,脚步声在寂静的街道上回响。

街道两旁,百姓们或躲在门缝后,战战兢兢地探出头来,好奇又紧张地张望着这些陌生的士兵;

或小心翼翼地站在街边,眼中满是忐忑。

有的百姓眼神中透着深深的恐惧,害怕战火会再度蔓延,让他们陷入水深火热;

有的则怀揣着一丝微弱的期待,渴望能迎来安稳的新生活。

士兵们一边巡逻,一边耐心地向百姓们宣讲大秦的惠民政策,声音温和却有力:“乡亲们莫怕,我们狼牙军是来守护大家的,往后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第三营的士兵们来到东齐官员们面前,态度礼貌而不失威严,彬彬有礼地请他们跟随前往指定安置地点。

东齐官员们虽心中忐忑不安,犹如惊弓之鸟,但在狼牙军士兵们礼貌而坚定的引导下,也只能无奈地跟随,脚步拖沓,神色落寞。

与此同时,赈灾安抚百姓的工作热火朝天地展开。

百胜亲自来到城中宽敞的广场,现场指挥士兵们搭建粥棚。

士兵们手脚麻利,动作娴熟,不一会儿,一座座简易却坚固的粥棚便如雨后春笋般搭建起来。

随后,一袋袋粮食被搬运到粥棚前,热气腾腾的米粥开始熬煮,袅袅炊烟升腾而起,给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带来一丝温暖的气息。

“大家排好队,莫要拥挤,人人都能喝上热粥!”

士兵们一边忙碌,一边大声呼喊,声音中满是关切。

百姓们纷纷排起长队,队伍如蜿蜒的长龙,一眼望不到尽头。他们面容憔悴,身形消瘦,写满了生活的疲惫与饥饿,但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恰似黑暗中摇曳的烛光。

百胜踱步来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面前,微微俯身,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轻声问道:“老人家,热粥慢些喝,不急,管够!”

老者缓缓抬起头,浑浊的双眼看着百胜,眼中瞬间涌起无尽的感激,声音颤抖地说道:“多谢将军挂念,有了这热粥,咱老百姓就能活下去了。东齐这些年,连年灾祸,又逢战乱,日子实在苦不堪言呐,就盼着大秦能给大伙带来好日子。”

百胜轻轻握住老者干枯如柴的手,拍了拍,安慰道:“老人家放心,大秦定不会辜负百姓期望,往后定让大家过上太平富足的日子。”

在粥棚旁,士兵们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米粥递给百姓。

每递出一碗,他们都会微笑着叮嘱:“小心烫嘴,慢些喝。”

百姓们接过粥,有的迫不及待地大口吞咽,滚烫的米粥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腹中的寒意;

有的则眼眶泛红,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向士兵们道谢,那声声感谢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新生活的憧憬。

除了发放米粥,百胜还精心安排官员深入民间,挨家挨户走访,细致了解百姓的疾苦。

他们手持纸笔,认真记录下百姓们的需求,事无巨细。

对于那些在战火中房屋受损的百姓,及时发放建筑材料,组织人力帮助修缮房屋;

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给予温暖的安慰和适当的物资补助,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大秦的关怀与温情。

在百胜的悉心指挥下,济城仿若重获新生,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街道上,百姓们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孩子们如欢快的小鸟,在街边嬉笑玩耍,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城市上空,驱散了往日的阴霾与恐惧。随行的商队也帮助那些店铺陆续开张,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货架,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生活的乐章。

而狼牙军士兵们,依旧坚守在各自岗位上,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如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与祥和。

百胜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丝欣慰。

他深知,这仅仅是个开端,未来还有诸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们,但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将意义非凡。

......

东齐顺利纳入大秦版图后,如何快速消化这片新领土,恢复并重塑其社会秩序,成为摆在大秦统治者面前的一道紧迫难题。

此时,罗楠正远在青城,她虽身处异地,却心系大秦的整体局势。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罗楠坐在临时搭建的指挥部内,面前摆放着一台崭新的电报机。

她的专属电报员,神情专注,手指在电报机的按键上快速跳动,一份份饱含着前瞻性与可行性建议的电报,通过电波,跨越千山万水,飞向大秦皇宫秦萧的所在之处。

电报中,罗楠条理清晰地阐述着:“陛下,东齐之地广袤,民情复杂,为今之计,需从行政划分入手,构建全新治理格局。依大秦成熟规划,可将东齐划分为鲁省、浙省、苏省、皖省四个郡级行政区。如此划分,并非随意为之。鲁省,素有深厚文化底蕴,传统儒学根基深厚,将其独立设省,便于以文化为纽带,凝聚民众向心力,传承教化;浙省,临海而居,商贸气息浓郁,渔业、海运等产业颇具规模,单独管理,能充分发挥其商业优势,推动经济繁荣;苏省,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农业发达,设省治理可更好统筹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皖省,山川纵横,资源丰富,独立行政区利于合理开发资源,带动地方发展。各省份依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必能迅速融入大秦体系。”

紧接着,罗楠又在电报中提及移民事宜:“再者,移民一事刻不容缓。从大秦内地挑选部分民众,迁至东齐新设省份。移民过程中,可按家庭为单位,组织有序迁徙。为鼓励民众前往,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如迁徙途中提供免费车马、食宿,抵达后分配肥沃土地,减免数年赋税等。同时,派遣经验丰富的官吏随行,协助移民安置,确保他们能在新土地上安居乐业。如此,既能充实东齐人口,缓解内地人口压力,又能将大秦先进的农耕技术、生产方式引入东齐,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复苏。而且,不同地区民众相互融合,文化交流碰撞,更能加速东齐与大秦的文化认同,巩固统治根基。”

谈及对东齐皇室与官员的处置,罗楠在电报里斟酌着语句:“东齐主要皇室成员,虽已失去政权,但在当地仍有一定影响力。贸然处置,恐生变故。可将他们迁至燕京豢养起来,安置在特定居所,给予优渥生活待遇,派专人监管,限制其行动自由。如此,既能彰显陛下仁慈,又能防止他们暗中煽动叛乱。而对于其他皇室旁支,可贬为庶民,分发土地,令其自食其力。让他们融入民间,感受百姓生活,渐渐消磨其复国念想。至于东齐官员,当以能者上、庸者下为原则。组织专门考核,内容涵盖政务处理、民生治理、经济谋划等方面。考核合格者,留任原职或调任他处,继续为大秦百姓效力;不合格者,予以罢黜。同时,选派大秦优秀官员前往东齐任职,与留任官员相互学习、监督,将大秦先进的行政理念、管理模式引入东齐官场,提升整体行政效能,确保地方治理顺畅。”

秦萧收到罗楠发来的电报后,仔细研读,不禁拍案叫绝:“罗相所言,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就依她之策,速速推行。”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改革在东齐大地拉开帷幕。

移民队伍浩浩荡荡向东齐进发,一路上,车马喧嚣,人声鼎沸。

官吏们手持名册,忙碌地组织着行程,为移民们解决各种难题。

当移民队伍踏入东齐境内,东齐百姓的反应各不相同。

起初,一些百姓心存疑虑,站在路边远远观望,眼神中带着警惕。

他们担忧外来移民会抢占自己的土地,打破原有的生活秩序。

然而,随着移民安置工作的推进,百姓们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移民们在官吏的引导下,开始在分配的土地上搭建房屋、开垦农田。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具和种植技术,引得当地百姓纷纷围观。

一位东齐老农看着移民们使用的新式犁具,好奇地凑上前询问。

移民们热情地为他讲解,还亲自示范操作。

老农眼中满是惊讶与赞叹:“这玩意儿可真厉害,翻地又快又深,俺们以前咋就没见过呢!”

在移民们的影响下,不少东齐百姓开始主动学习新技术,与移民们交流种植经验,原本的隔阂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