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1月下旬,衡洲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早些。

寒潮还没全面下沉,但官场上这股“冷风”,已经冻得不少人瑟瑟发抖。

干部轮岗第一批试点名单已经贴在市委组织部公告栏上,张榜的不只是名字,还有背后代表的信号:平衡打破、壁垒开始松动、惯性开始逆转。

这一次,名单中没有市里一把手,但副职层级换了11人,区县轮岗16人,镇街轮岗29人,其中三人来自副乡长晋升副科——全市震动。

最刺眼的是两条备注:

“部分岗位属结构性替补调整,含组织评估建议项”;

“岗位轮换试行期三个月,三季度考评作为后续晋升参考依据。”

这不是温和的鼓励,这是一记精准的制度通牒:你的岗位,不再由某个书记决定,而是组织系统要干预了。

组织部内,人心动荡。

一名副部长在会议室里冷笑:“看着像制度,实则上面有人顶着才敢搞。”

另一名办公室主任则低声劝解:“算了吧,这批人名单上来,省委也点过了,后面还有督查组要来,你真想站队?”

“站什么队?我就看看他能撑多久。”

但等到周一例会上,何江林的一句话彻底掐灭了这些“看热闹”的心思。

“干部轮岗第二批将从组织系统内部开始。”

这就是打进自己窝里了。

衡洲市委组织部内部,很多人从未想过,改制之刀会先落在“刀把子”自己头上。

副部长吴海光面色铁青。他才五十出头,本是上一任组织部长孙启林一手提拔,如今一夜之间,岗位风险被打了“预警”标签。

更可气的是,三名原组织系统中层骨干,被直接调去新设的“干部调配专班”,对口单位直接隶属何江林亲自签署的“内部任务小组”。

这代表着什么?

——代表原有组织系统已经分流,权力从条线向“专班化”重构,旧派彻底失控。

吴海光怒气压不住,找上王瑞山书记:“王书记,这么搞人心乱,组织系统乱了,市委的工作还能推进?”

王瑞山皱眉沉思,良久才缓缓开口:

“我也没想到他动手这么快。”

“但他背后是李一凡,是赵书记也点了头的,我们不能再明着抗。”

吴海光一震:“连赵书记都……”

王瑞山点了点头:“你只看到衡洲,其实整盘棋,早已经下到全省去了。”

与此同时,潇湘省委八楼,政研室内。

赵建国坐在靠窗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一份干部调整方案汇总材料。

文件上是四个字标题:

“制度复制计划”

副省长陈松年正在汇报:“目前衡洲已经完成第一轮干部结构性调整,第二轮重点开始针对组织系统本体。我们建议在岳西、江陵等两个市同步铺开‘组织优化结构’专项试点。”

赵建国轻轻点头,嘴角却带着一丝讥讽意味:

“他们动得慢,是怕。”

“可谁都知道,干部问题,是体制病根。”

“李一凡替我拔了第一针,不能让他孤军作战。”

陈松年应声:“我们是否要召开一次专项部署会?”

“不用。”

赵建国合上材料:“这事先别声张,等年底换届评估一出来,我们再大张旗鼓地说:‘这是省委集体决策、组织集体智慧’。”

“现在——就让何江林继续扛着。”

这就是赵建国的风格,不在明处替你喊口号,却在暗处为你点灯打伞。

衡洲市委常委扩大会上,何江林拿出了一份“组织系统岗位重建草案”。

不再讨论动不动人,而是将市、区、镇三级组织系统职位重新划定层级与绩效指标绑定。

其中最关键一项:

“副科级干部需每年接受一次组织对口调研与问责评估,连续两年无调岗者,将被视为潜在‘岗位固化风险’,提请组织部专项评议。”

会场炸了。

这是赤裸裸地将“躺平干部”打包进系统黑名单的节奏。

一名宣传口常委低声嘀咕:“这不就是定向杀?”

何江林没有解释,也没有回头,只说了一句:

“干部不是等死的,是干事的。”

几天后,省委组织部下派的“制度复制调研组”悄然抵达衡洲。

三人小组,无声而严厉,逐级走访组织、宣传、人事、纪检、政法五大系统,核心调查“制度执行配合度”。

这个动作一出,谁还敢说何江林是“孤身前行”?

大家心里明白,这是省委明确释放信号——衡洲,不是试点,是样板。

何江林站在样板的最前线,不是拿试管的小白鼠,而是拿斧头劈山的人。

市委大院里的氛围变了。

原本“观望”的人,开始站队。

原本“反对”的人,开始沉默。

原本“压着不动”的中层干部,纷纷找到组织部调配组,主动提交岗位意向表。

一个小道消息在私底下疯传:

“赵书记年底要开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到时候点名通报改革推进最快的市。”

有人说:“衡洲极可能被点名表扬。”

有人说:“何江林要升。”

但最真实的变化,藏在组织部值班室的那个小黑板上:

【岗位调动申请:本周新增48人】

上周还是个位数。

这才是制度真正扎下去的标志——不是靠人推,而是让系统自己运转。

星城市。

赵斌拿着衡洲的内部简报,递给李一凡:“书记,衡洲第二批动得比第一批还狠。”

李一凡看完,只淡淡一句:

“那就证明,他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