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朕忙着一统,没心思做舔狗 > 第127章 行政也需要改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刚回到宫中,就遇到公孙赞在此等候。

“参见陛下。”

“进去说。”

公孙赞跟着走进去,李彦到后面去更衣。

“找朕何事?”

“从常州抄出来的钱,第一批一共700万两,已经着手往秦州调运,走水路大概一个月可以抵达。不过有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这一次调运这批钱的是户部联络的民间商人,是去年帮助朝廷运输过粮食的。虽说有户部,以及一些士兵做监督,但臣认为以后这种调运,可能需要专门的人来办。”

“嗯,你说的有道理。”李彦伸出双手,宫女们帮他更衣。

公孙赞考虑问题是非常严谨的,否则这种人也没办法做财务。

“户部增设一个衙门,以后专门管赋税、钱粮运输,军粮筹集。”李彦脑子里梳理着一些事,“对了,就叫转运司。”

“转运司?”公孙赞没想到皇帝当场就给户部增设了一个新衙门。

“朕翻阅过,先帝时代的数次北伐,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后勤问题。后勤的运输自然是依靠兵部,但军粮筹集、国库收入的运输,靠兵部显然不现实。一直是户部在做,但户部权责不明,经常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

“陛下说的是。”公孙赞又是一惊。

陛下啊!您真是每一句话都说到臣心坎儿上啊!

“既然权责不明,咱们就得比权责明确。”更衣完后,李彦走到地图前,“另外,此次苏常叛乱虽然已经被控制住,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公孙赞眨巴眨巴眼睛看着皇帝,问题?什么问题?

陛下,咱算账,做调度,都那很不错,您突然让咱搞叛乱总结,不是咱不会,而是没事先做准备。

“地方刺史、太守,权力太大了。”李彦说道,“行政权、财政权,还有一部分兵权,地方舆情主导又是他们亲自操办。”

“陛下圣明!”

“所以朕打算,在各州郡设立转运司,由州转运使和郡转运使领,配一些转运司的官员。之前各州郡户曹里面专门负责筹集和运输的管理,都调集到转运司里来。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追溯责任,也可以不必再与其他事相冲突。”

李彦说的可以追溯责任,在朝廷对全国的管理里面是至关重要的一条。

试想想,一个庞大的组织,权责不明,会发生什么?

或者追责机制失效,又会发生什么?

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溯到真正的责任人,真正掌握权力的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会肆意妄为。

因为做出的决策,根本不需要为此承担后果!

大夏的官僚体制和唐初到唐中期很像,三省六部。

甚至取士也很像,地方郡望推荐,考试录取的极少。

像杨宁那种,不仅读书是学霸,做人也非常会看脸色,才能用尽全力爬到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

如果不是李彦要清洗魏铭,杨宁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到督察院一把手。

唐初和唐中期的体制是什么样的呢?

已经从秦汉的扁平化往垂直化演变。

京师有三省六部,地方有与六部对应的六曹。

地方六曹由刺史或县令管理,各司其职。

李彦在这里想分出一个转运使放置在地方,其实是将地方六曹的户曹中专门管理筹集、调运的,剥离出来了,并提高了地位。

以前地方在安排筹集和调运物资的时候,安排户曹的官吏,可这些户曹官吏手中不仅仅有筹集物资和调运的任务,还有管理田地、统计人丁、平衡地方物价等诸多任务。

但筹集和调运物资,大多数时候是临时的,就很容易与日常工作冲突。

基层是不会主观意识到哪些是紧急重要且马上要做的事情的。

所以,细分管理就有了必要性。

细分化管理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权责清晰,只要上面愿意查,很容易查出来。

作为户部尚书,在浩瀚繁琐的事务中事无巨细地安排,公孙赞太清楚权责分明的重要性了。

这是从吏治的角度来分析的。

公孙赞知道,皇帝陛下刚才说的刺史权力过大,才是切割出转运使的第一目的。

转运使的责任既然是筹集物资,调运赋税,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就是对赋税负责的。

顾名思义,转运使掌管一州之财政。

公孙赞说道:“此策自然能够避免地方刺史、太守独大,但会不会造成官员冗余?”

李彦看了一眼公孙赞,公孙赞果然是财务大臣,马上就想到了官员开支问题。

转运使是大唐中期,唐玄宗时期开始的,到了北宋完善。

宋开始,为了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将地方权力切割成了四块,转运使的财政权就是其一。

事实上,也的确出现了冗官。

但李彦认为,大宋出现冗官,地方权力切割并非主因。

因为大明几乎沿用了大宋对地方权力的切割之法,大明并未造成冗官。

“尽量收敛住即可,还不会因为一个转运使,就造成冗官。朕知道国库紧张,你不想扩充官员编制,但我们与魏国的战争才刚刚开始。魏军正在重新部署,魏国朝堂现在正在争议是否还要南下,我军后勤压力更大。”

“而且,战争时期,朝廷需要提高对天下资源的调度效率。转运使就是朝廷伸到地方上的手,需要合理地调度地方财力为朝廷所用。仅仅靠盐引法,远远不够!”

例如接下来扩充军备,需要大量铁!

目前夏军的披甲率是40%,李彦打算直接提到100%。

这就需要庞大的铁矿资源。

例如火药的继续投入,需要大量的硝石。

这些都需要调度。

“是,陛下考虑的总是周全,臣自愧不如。”

“苏常的新税政草拟了吗?”

公孙赞取出奏疏呈递上去,道:“已经草拟完,不过在草拟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

“这件事不知谁走漏了风声,传出去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官员强烈反对。”

“他们当然要反对,因为他们有很多田。”

李彦笑起来了,他觉得这件事越来越有意思。

现在是多事之秋,苏常叛乱,魏国今年是否有南下的打算,暂且不明。

现在又要推出了这么个新政。

再就是秦、宋、徐三州都被打废了一半,需要大量的物资增援。

总之,有堆积成山岳一样的事情在等着李彦来处理。

“反对的意见非常大,人非常多。”

“不必担心,要习惯,因为接下来一系列的新政,他们不但会反对,还会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