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紧要关头,太史慈展现了自己超凡卓绝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
城楼下,那位山越部族的首领,在听了太史慈的答复之后,气得破口而出了一连串骂词。
随即,随着山越部落特有的号角声起,战斗就此拉开帷幕。
不过,太史慈并未因为自身的将军身份而退至安全地带,
相反,他持着双戟,英勇地向前冲锋。
很快,多位小部族的领导者便倒在了他的双戟之下。
与此同时,
太史慈精熟的投掷与射箭技艺,使得众多山越领导心存畏惧。
假使他们贸然登上城头,可能会瞬间成为他的活靶。
时光如水。
在持续了一整日的激烈攻城战斗后,山越依然未能占任何上风,
反而因此失去了大量战士。
夜幕不知不觉降临。
当大部分山越领导正沉浸于梦乡之时,
锣鼓声忽然间震耳欲聋!
四周回荡着厮杀的吼叫!
只见太史慈跃马挺戈,仿若着红铠的傲然战神,一马当先,杀进了山越阵营之中。
他身后不仅伴随着滚滚浓烟烈焰,还跟着一群同样具有坚定意志的江东将士!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山越首领们顿时目瞪口呆!
原本守卫城里只有不到三千兵马,
今日白天攻城战已损兵不少。
然而现在,
太史慈竟敢带领仅有的部队冲击山越主力大军!
因太史慈的目的相当明确,
几个未加防备的山越领导立刻惨死在太史慈及他身后江东战士的利刃下。
山越部队随之溃散如同潮水般四散奔逃。
建昌的安全局势也随此得到缓解。
不过,太史慈的身影犹如厉鬼般,
深深镌刻在每一位山越士兵的心理面!
特别画面至此结束,
太史慈满身溅血,自火焰中突刺而来,
使所有目睹者皆愣住了许久,
尤其是孙策更是猛地拍打大腿赞叹:
“果然不愧是子义啊!”
“有了他跟公瑾,我江东何患?”
身旁的孙权,心中却不经浮现出另一思虑。
尽管太史慈武艺高强。
但赤壁一役,未曾见其身影,
估计是在赤壁前不幸去世?
紧接着的排名表中播放的每一帧画面,就如同锋利的刀刃一次次捅进了孙策的心脏——
建安三年,太史慈在建昌重创山越部落,使之沦为无数士兵心中的恐惧存在。
建安四年,刘磐卷土重来进攻建昌时,受到太史慈埋伏反击,大败退兵。
建安五年,孙策逝世,其弟孙权承继了江东基业,对于太史慈仍旧表示高度“重视”。(请注意这一用词的双引号,这里埋下了一个小小悬念将在后续揭晓)
自此之后,太史慈开始承担处理扬州南线的各种事宜。
建安八年,当孙权率兵进攻江夏之际,太史慈也进行了援助。
然而因建昌周围再次出现山越 ** 的情况,太史慈只能派遣少量兵力支援孙权。
再者加上黄祖旗下猛将甘宁的勇猛对抗,最终,孙权此次对江夏发动的军事行动,非但未能取胜,反而失去将领凌操。
直至建安十年,太史慈率军远征,其领地延伸到了荆州南部边界线附近。
那时,刘磐早就不复存在,荆州南部各个县府的守官担心太史慈会借此次胜利彻底掌控整个荆南。
因此,许多人纷纷向太史慈寄送信函,表达对其的深深敬意。
同那年,曹操暗中派遣使者前往建昌,这里由太史慈镇守,呈递给他一封曹操亲笔信件。
信中充满对太史慈的赞颂,并恳切邀请太史慈加入曹操的阵营。
然而,太史慈并未回应曹操的招揽,将使者打发回去了。
建安十一年初,正值壮年的太史慈忽然病倒,身体健康本处于顶峰状态的他,此时正筹备远征荆州南部四个郡的战略。
这项原本计划中的军事行动因太史慈突如其来的疾病而不得不推迟。
太史慈最初希望病情能够好转,没想到却日渐恶化。
到了年尾,太史慈吐血去世。
临终之际,太史慈留下了豪迈悲壮的遗言:“身为大丈夫生在这动荡之世,本当挥剑征战,建立非凡之功绩,登上 ** 的殿堂。遗憾的是,我的宏愿尚未实现,为何就要赴黄泉!”
太史慈离世后,孙权对其早逝深感痛惜,收养了他的儿子太史享到宫中抚养。
同时,太史慈手下的精兵由凌统、吕蒙、全琮及贺齐等名将来带领。
这支部队在未来几场战役中多次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支撑东吴扩张领土和守卫家园的重要支柱。
回望太史慈的一生,虽短暂却辉煌,充满了传奇。
可惜,他过早离开了人世,
没有参与到诸如赤壁之战、合淝之战以及夷陵之战等着名战役中。
《三国演义》中描述太史慈是在合淝之战中被张辽击毙的,但这个故事并非真实历史。实际上,在赤壁之战爆发之前,太史慈已经逝世。
如果他能再延长几年寿命,或许可以大幅改写东吴乃至整个三国时代的历史进程。
“大丈夫当挥三尺利剑,成就千古不朽的功勋”,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太史慈对自己生命消逝的无限感慨,也道出了他对未能实现理想壮志的无奈。
不论如何,太史慈展现出来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遗憾的是,英雄的生命往往短暂,世事亦变化莫测。
战绩评估为四星级;
部队训练水平评定为三星级半;
社会影响评分同样为三星级半;
综合评定:十一星。
在统帅排行榜榜首获得如下奖赏:《玄甲铁骑训练手册》,以及配备一千副优良战马与装备(包括优质坐骑、兵器及盔甲)的玄甲铁骑套装。
随后,一束银白色的光芒闪耀在太史慈面前。
紧接着,一个散发着幽幽银光的小册子出现在他手上,正是那份《玄甲铁骑训练手册》。
除此之外,
太史慈私人卫队的军械库里也新增了一千套全新的玄甲铁骑装甲套装,
几乎荒废的养马场内又添置了上千匹来自北方的优质战马。
但现在的太史慈显然无心关注这份来自统帅榜单的丰厚奖赏,
因为排名上的描述令他产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想法:
这是否意味着自己之死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孙策同样意识到事情的蹊跷之处。
太史慈逝世的具体日期令人费解,而且孙策本人从此次清单中也知晓了自己的最终结局时间。
自认为体魄健壮的孙策并不认为自己的离去会是一场正常死亡。
毕竟,自己比太史慈年轻几岁,
怎么会在建安五年的春天突然陨落?
这里面定然牵涉到了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
最大的怀疑对象自然是江东地区的豪强家族。
若非统帅榜单的公布揭示了一部分实情,
依据孙策那决不服输的性格,
他会继续选择与江东贵族集团进行坚决斗争。
随着时间的流逝,
江东各大世家终究会因为承受不住巨大损失,
萌生撤换孙策江东之主的念头。
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孙策“意外离世”。
至于继承孙策基业的人物选择,
不是他的长子孙绍,一个仅有几岁的孩童,
便是孙策的几位弟弟之一。
弟弟中,四弟孙匡自幼身体虚弱,且位居第四,
显然不在候选人之中。
三弟孙翊虽然被江东将士誉为“小孙策”,
但他虽才华不及孙策,性情却更加暴躁。
让他登基,无异于引火烧身。
基于此情形,
能够稳住江东局势的人,非孙权莫属。
想到此处,孙策不由心中感慨:“原来仲谋是以这种方式上位的啊。”
随之投向孙权的眼神满含复杂之情。
关于太史慈的死亡,如孙策所料,确实与孙权有所关联。
这位心机深沉、号称“孙十万”的弟弟,并不是一位宽容大量之人。
据排行榜所示,
建安八年(203年)的江夏之战令孙权损失惨重,
当时太史慈因抵御山越叛乱而无法调动更多兵力支援,
这无疑会使孙权对他心存芥蒂。
当孙策还在时,太史慈可忠诚为臣;
但若孙策离世,以太史慈在江东诸将中的崇高地位,
即使名义上向孙权示好,后者亦不会真正对其释怀!
无论怎么讲,
孙权日后执掌江东,必须构建起自己信赖的力量体系。
太史慈的身份注定了他难以成为孙权的核心圈中的一员。
因此,当他逝世后,孙权毫不留情地收编其麾下私人军队,
分配给凌统、陈武、贺齐等亲信将领。
不仅如此,
除开个人猜忌外,太史慈之死还可能与曹操送来的一封信有关。
虽然在孙策看来太史慈拒绝曹操作法再正常不过,
然而这番行为在孙权眼中或许别有一番滋味。
面对公开招揽江东人才的局面,
太史慈表面驱逐使者,但私下里的互动究竟怎样,旁人无从知晓。
鉴于此前已存偏见,孙权对太史慈本就缺乏信任,
加之曹操此次行动,使其心中的疑虑更是进一步加深。
此外,太史慈欲图平定荆南四郡之举,
究其目的是出于个人抱负的扩张,还是为了孙权的领地,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孙权心中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