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妙法莲华经 > 第72章 第72集《妙法莲华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2章 第72集《妙法莲华经》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四十八面。我们看壬二的“喻明久远”。

佛陀为了要让声闻弟子能够建立信心,能够坚定智慧的理解,讲出了一个过去的往事。既然是往事,那表示不是佛陀捏造的,而是一个因缘所生法,确实发生的。所以他必须要怎么样?交代当时的人、事、地、物。当然这个地方特别强调的是它的时间,是一个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这么长的劫数,是很长的时间。那么这么长的劫数,我们怎么去想象它到底有多长呢?佛陀讲出一个譬喻。

他说,“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非常大,一尊佛教化的地方。把这么大的一个世界的“地种”,这个地种就是大地当中最微细的颗粒。为什么叫种呢?因为它能生万物,一切草木从大地生起。为什么叫地种呢?就是它是大地的最小的颗粒。那么把这个颗粒磨成粉末,就是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把它磨成粉末。然后呢,然后每经过东方的一千个国土,下一点粉末,然后在每一千个国土再下一个粉末,“如是展转,尽地种墨”,就把这些粉末全部下完。

那么佛陀就说:“于汝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他就问弟子们。弟子们说,否也,世尊!这是没办法算的。这么大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把它磨成粉末已经够多了,然后把这个粉末在每一千个国土再下一点,把它全部下完,那么再把这些下过的国土再加起来,这个数目就很多了。

“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就前面的粉末所下的国土,“若点不点”,这个“点”就是刚刚每一千国土下点的位置,或者“不点”,不点就是不是下点的位置,就是中间的九百九十九个国土,中间的这个过程。把这些全部的国土再“抹为灰尘”,然后一个灰尘算一个劫数,“彼佛灭度以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只劫”。这样大概就可以想象到底这件事情发生了多久。

这一段是说明所见之事。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谁知道的呢?谁能够把这件事讲出来呢?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这件事情大概只有佛讲得出来。阿罗汉的知见力,八万大劫,够长了……这个知见力其实就是六根的功能,具足来说应该是见闻嗅尝觉知。《楞严经》讲六根,它加一个“门头”,六根门头。其实就是我们一念心它没有形相,但是它表现在外功能的时候,就好像是《楞严经》讲一个譬喻说,心就像一道光明,在房间里面开了六个窗户,这道光明如果是射到眼睛,叫做见。就是这个光明从眼睛出来叫做见,你可以看得到东西。这道光明如果从耳朵射出来,叫做闻……如此略说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就是你内心的功能。佛陀的内心表现出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能够知道这么久远的事情。

蕅益大师就说明了,佛陀怎么能够知道这么久远的事情啊?蕅益大师说:由无明故,不能远见。佛既无明断尽,心性洞朗,故竖极三际之始终,横极法界之边际,炳然知见,何足致疑?我们凡夫因为无明,我们一种攀缘心,我们在人事的过程当中,抓住过去的一些人,抓住过去的事情,就把心中弄得心有千千结,所以我们的功能就比较狭隘,我们不能够知道过去的事情。佛陀心中的结完全断干净了,对心性洞朗,他能够观看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乃至于横遍十方。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哪一个地方下几滴雨,佛陀清清楚楚,何足致疑?

那么这一段主要是干什么呢?建立信心。就是说,佛陀有能力讲这段往事,是因为佛陀有久远的知见,来讲这件事情。

辛二、重颂 分二:壬一、颂所见事;壬二、颂喻久远

我们看下一段。前面是长行,这以下重颂。重颂分两段。

壬一、颂所见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

前面是长行,佛陀把这个观念用偈颂重新说一次。说,“我念过去世”,佛陀以他广大不可思议的知见力说,我用我的知见力回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在什么时候呢?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的时间,有一尊佛出世,这尊佛是大通智胜佛。先把这个所见的事缘讲出来。

壬二、颂喻久远

第二个,佛陀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明。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抹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先讲譬喻。佛陀为了说明这个时间的久远,他讲出一个譬喻说,有一个人用广大的力量,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磨成墨,“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然后,把这么多的墨每一千个国土下一点,每一千个国土下一点,把这个墨全部下完。然后再把这么多的国土加起来,再把它磨成粉末。这些粉末,一个尘点当作一劫,这段往事还超过这么多劫的时间。这是用譬喻的方式说明,能够方便我们想象这个时间到底多长。

这以下合法。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那么这件事情,是谁能够知道过去这段往事呢?只有佛陀可以。佛陀可以知道彼佛,就是大通智胜佛灭度以来,经历过这么无量劫的时间。因为佛陀有无障碍的智慧,时间无障碍,空间无障碍,所以能够知道这尊佛当初是怎么灭度的,当初有什么样的声闻弟子,还有菩萨弟子,他当初是怎么教化的等等。而且佛陀知道这件事情,就好像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那么,为什么佛陀能够看过去这么长远的时间就好像今天发生一样呢?佛陀就强调一件事:“诸比丘当知”,佛陀的智慧跟凡夫的智慧可不一样,佛陀的智慧叫做“净微妙”。“净”是佛陀亲证清净的本体,“微妙”是这个本体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就是从空出假所发现的这种作用。这个“净”就是我们下面说的无漏,佛陀的心是无漏的,没有攀缘心的烦恼,所以他的作用能够“无所碍”。“无所碍”指的是他的空间,他能够遍满广大的空间,什么地方下多少雨,什么地方有多少的石头,佛陀清清楚楚。而且“通达无量劫”,能够时间无障碍。所以,佛陀的心,因为他离一切相,所以他才能够即一切法。

有关这一点,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说明。我们看附表第十九。附表第十九先把佛陀的知见久远作一个说明,蕅益大师用一句话来做一个总持,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离此“当念心性”之外,, 别无去来实法可得。由“无明”故,妄计迁灭。于迁灭中,有忆有忘。就彼“所忆”,有远有近。然“所忆”若远若近之事,并是现前一念所变相分,非于心外别有他物也。

且如吾人追忆十年、二十年事,亦复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来竖彻三世,三世不出现前一念。

我们来说明佛陀的知见跟凡夫的知见的差别。

佛陀的知见就是,他能够知道当下一念心性之外别无去来实法可得,就是这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影像。从佛陀的角度,时间没有流动。我们可以这样讲,佛陀的生命当中没有这种生灭流动相,佛陀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过去、未来的概念是我们凡夫自己造成的,所以佛陀说,我们凡夫在不生灭中妄见生灭。就是我们自己看到生灭,我们一个人做梦自己看到生灭,其实一切法是没有生灭的。

本来一念心性看一切法是当下具足,我们凡夫是怎么弄的,把它弄成有生灭呢?

这以下看第二段。我们凡夫有一个问题,一种有所得心。有所得就是取相分别。我们曾经吃过一个美好的东西,你受用,那表示你有福报,它过了就过了。但是我们不行,我们要把这个相状怎么样?把它取下来。曾经吃过一个很好的面条,就把这个滋味的相状取下来,放在心中不断地回忆。好了,因为我们在心中取了很多相状,就开始变成一种对比了,产生生灭的迁流。

在生灭迁流当中,有的东西你印象深刻,你特别在乎的,你就把它取下来。把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取下来,就有所谓的忆持。有些东西跟你没有缘的,你就选择忘失。因为你心中有一种选择性的忆念跟选择性的忘失,就造成了远近的差别。你能够记住的就产生一个近的时空,你忘记的就创造一种远的时空,那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投入了这个假相,把这个时空变成生灭迁流了。

其实,从真实义来说,从诸法实相来说,我们所忆的远近的事情,都是一念心性所变的相分,别无他法可得。《楞严经》说,这个世间上本来就是一个水,一大片的海水,因为我们执着某一个水泡,所以就失去了广大的海水。你执着这个水泡,你就被这个水泡给限住了。就是说,你执着某一件事情,你的心就住在上面,你就被它给抓住了,你就被它给限制住了。然后呢,然后你就失去广大的知见,就这样来的。因为佛陀的心中无所住,所以他看什么事情看得清清楚楚的。

这以下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今天回忆过去十年、二十年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你特别执着,而且不断地回忆,那你也会觉得说恍如今日,就像今天的事一样。所以说,其实心性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心性本来竖穷三世,三世不出现前一念。镜子在看事情,看山河大地,它没有远近的概念,它全部当下显现。

所以你看禅宗讲一句话说得好。禅宗,它的好就好在哪里呢?它喜欢用生活的事情作譬喻,它不跟你谈玄说妙。禅宗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它为什么能够享受这么广大的花花草草?春夏秋冬,花草随着夕阳各种变化,青山能够了了分明。因为它不动。青山因为如如不动,所以它能够享受春夏秋冬四季花草的变化。如果青山执着哪一个花草,那它就不能够叫青山了,它就变成陷入在某一个影像上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佛陀今天要讲一件往事,这个往事事关声闻弟子过去的善根。但这个往事发生得太久了,所以佛陀必须要取信于声闻弟子,说,为什么你们不知道?你们只有八万大劫,你们有法执,你们执着涅盘,所以你把心性搞小了。我什么都不执着,所以对我来说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所以佛陀在讲过去长远往事之前,要先证明他的确有这个能力,来取信声闻弟子,所以就讲到知见久远。

庚二、正明宿世因缘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辛一、长行 分二:壬一、明结缘之由;壬二、明结缘之事

壬一、明结缘之由 分二:癸一、远由;癸二、近由

癸一、远由 分二:子一、明大通智胜成佛;子二、明十方梵王请法

信心建立以后,佛陀开始讲过去的故事了,正明。我们看庚二的“正明宿世因缘”,这段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有三段因缘。先讲第一段因缘,讲到大通智胜佛的成佛跟说法,这第一段因缘。第一段因缘当中有长行跟重颂,先看长行。长行当中,先看第一段的明结缘之由。这个因缘有两段,一个远由,一个近由。

远由,它这个不是指远近的距离,这个远由就是间接的因缘。声闻弟子栽培善根的因缘,有间接的跟直接的。直接的因缘叫做近由。什么叫远由呢?就是佛陀的出世,这个是间接。对我们栽培善根来说,佛陀出世是间接,佛陀的说法对我们来说是近由。

你看草木,草木为什么能生长?空中的乌云固然重要,但是它毕竟是间接的,必须把乌云转成雨水我们才能吸收。所以,佛陀出世,的确,我们皈依佛陀能够栽培善根,礼拜、赞叹、供养,成就善根,成就广大的福德,但是佛陀对我们真正直接性的帮助是因为法,佛陀说法才能够使令我们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所以佛陀的说法对我们的成长是直接的,佛陀的出世是间接的,所以就分出了远近。智者大师把大通智胜佛的成佛判作是远由,他的说法是近由,是这样来的。

子一、大通智胜成佛 分五:丑一、佛寿长远;丑二、成道前事;丑三、正明成道;丑四、眷属供养;丑五、请转法轮

丑一、佛寿长远

我们看子一的“大通智胜成佛”。成佛有五段,先看第一段的“佛寿长远”。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那么大通智胜佛这一期教化的时间寿命有多久呢?是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也是相当长。

蕅益大师说,从这个寿命来看,这个国土应该是净土而不是秽土,这个寿命也是一个指标。那么净土就没有男女的相状了,它有很多的不同。从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合理地推论,应该是一个清净的国土。这第一个。

丑二、成道前事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每一尊佛要成道之前,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动作就是安住道场,没有一尊佛是在走路的时候成佛,也没有一尊佛是在睡觉时成佛,没有这回事情。成佛一定要有一个前方便,就是他要有一个安住的场所,大通智胜佛也不例外。这尊佛成佛之前,他到了菩提的道场,安住在那里,就是结跏趺坐。然后“破魔军已”,这个魔军包括内在的魔和外在的魔,内在的是烦恼魔,外在的是天魔,他把内外的魔破坏了。

一般来说,破魔军下一刻就要成佛了,所以说“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垂得就是即将成就无上菩提,但是这个时候“佛法不现在前”。我们知道,成佛安住道场以后有两个道:一个叫无间道,断惑;解脱道,证真。无间道所强调的是禅定三昧,他在禅定三昧当中破妄,但是他的解脱道,这个中道的智慧没有现前。没有现前总共经过多久呢?“如是一劫,乃至十劫”,他的内心身心不动,但是他的中道智慧一直没有现前。就是,破魔军以后,一般破魔军下一刻马上要成佛,但是大通智胜佛经过十劫的时间都还没有成佛。

没有成佛没关系,这个时候诸天就来了,来供养。我们看下一段,诸天供养。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前面一段讲到安坐道场,这一段讲到诸天供养。虽然没有成佛,但是将成佛的时候已经招感诸天的现前。这个时候来到道场的,第一个是忉利天,忉利诸天。释提桓因带着忉利诸天的天众在菩提树下用稻草铺垫师子座。有多高呢?高一由旬。所以古德说,从师子座的高度来看,这个佛陀的身相应该特别高大,这个座就是一由旬。大通智胜佛就坐在这个座位上,即将成佛。这第一个,忉利天铺设这个师子座。

第二个,诸大梵天。诸大梵天也来到了这个佛陀的成佛道场。他做什么事呢?空中雨下天花。这个天花的面积有一百由旬。过一段时间这个花枯萎以后,香风吹来,把这个枯萎的花吹走,再雨新一波的新花。“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大梵天王,我们说明一下。大梵天王当时并没有现前,大梵天王是佛陀成佛以后要请法的时候才下来的,这个时候他是在大梵天上面,雨下天花,不像忉利天是来到现场。

接着,四天王天。四天王天为了供养佛陀,“常击天鼓”,用他的最美妙的天鼓来作各种的音乐,供养大通智胜佛。“其余诸天”,其余的欲界诸天,作种种的伎乐,也是“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佛陀的成道跟灭度,诸天都是作各种伎乐。其实这个时候大通智胜佛还没有成佛,但是已经有这种成佛的征兆,所以招感诸天的现前。

我们知道,一个人成佛的道场,绝对不是在一个人间的闹区,一般都是在山边林下,一个寂静处,所以往往在成佛之前到达现场的都不是人道众生,都是诸天。为什么呢?两个理由:

第一个,诸天有神通力。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虽然他没有成佛,但是他因缘具足,他已经破魔军了,所以成佛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一尊佛的降世,是一种广大福德的现前。诸天有他心通,所以他知道这个人不可思议,即将有大功德出现。

第二个,诸天有善根力。我们知道诸天有很多种,每一个人生天因缘不同。如果说他因地的时候是修外道的,但他有慈悲心,他也可能生天,但是这种诸天一旦生了天以后,佛陀要成佛的时候他不会下来。有一种人是他在家做居士的时候就是三宝弟子,三宝弟子他的供养是跟三皈依有关系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么这个时候,佛陀要即将成道,他的神通力,他们就会下来。就是他心通跟善根力,这种都是过去生跟三宝结缘的诸天,在佛陀即将成佛的时候来到佛陀的身边,作种种的供养。这是第一个。

丑三、正明成道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前面说明大通智胜佛是安坐道场,招感了诸天的供养,他这个道场安坐多久呢?安坐了十劫。就是大通智胜佛降魔以后,又坐在这个座位,坐了十劫,这个时候他一念心性的光明,中道智慧才现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蕅益大师对这段经文作了一个说明。他说:“诸佛道同,为缘事异。”说诸佛所成就的道是相同的,大通智胜佛的中道智慧,跟释迦牟尼佛的中道智慧,跟弥勒佛的中道智慧,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所花的时间不同。你看,弥勒菩萨是出家的当天就成佛,弥勒菩萨早上出家,他下午就成佛,一天的时间。他成佛花多久?花一天的时间。释迦牟尼佛成佛花了六年,历经六年苦行。大通智胜佛成佛多久?花了十劫。

它这个因缘差别是怎么回事呢?蕅益大师说,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但因缘差异耳。你不能够说,大通智胜佛花了十劫,你的根机比较差;弥勒菩萨只有一天,弥勒菩萨善根比较强。不是这样子的。

诸位!我们先看他成的是什么佛。这是成的应身佛,那不是法身佛,法身佛是跟众生没有关系的。法身佛,他成就初地,他在山中打坐,他随时可以成就。法身佛,那真的是拼的个人的善根力,跟众生没有关系。但是应身佛是要说法度化众生的,所以他要发愿。所以,他因地发的愿越复杂、越困难,他要成佛的时间就拖得越长。

比方说你今天,你因地的时候觉得空气的清洁很重要,你说我的国土里面不能有空气污染,我的国土里面寿命要久远。没关系,你想发什么愿,你尽量发,但是,你发的愿越困难、越复杂,你这一段菩萨道的时间,你要满你的愿的时间就拉得越长。所以,为什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因为他的愿发得太难了,他的标准定得这么低,所有的众生只要念一句佛号,带业往生!

所以,应身佛的成佛跟他的修行就没有关系了,因为你因地所发的愿是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所以跟你有缘的众生善根成熟了,刚好跟你的因缘标准完全 match,完全配合了,你才可以成佛的。就是因缘事异,就这一点,就是跟你有缘的众生你要等待他。

所以我们要知道,法身佛是超然的,你什么时候成就初地跟别人没有关系,但是初地以后你就有资格成就应身佛了,你开始怎么样?初地之前叫做成就果报,初地以后就没有什么成就果报,初地以后的菩萨是无所得,他叫做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了,他只有一件事情了。他不断地创造国土,不断地示现应化身佛,然后从这个地方广结善缘,慢慢他从初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到四地。

所以诸位,成佛,我们再讲一次,成就法身佛跟别人没有关系,你想成就法身佛你随时可以成立,操之在你。成就应身佛,那就牵涉到因缘所生法,就你跟众生的互动。所以大通智胜佛花了十劫的时间,不表示他的善根比较弱,而是他这一期教化的因缘非常殊胜,所以要等待各种因缘的具足,因为他是应化身。应化身的殊胜就在这里。

丑四、眷属供养

好,经过十劫终于成佛。我们看下一段,丑四,眷属供养。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大通智胜佛安坐道场十劫,在他旁边的就是诸天。但是成佛以后不一样了,我们看看他成佛以后发生什么事。

第一段,眷属随至道场。“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一般佛陀最后一生要成就应化身的,没有一尊佛是单身的,没有,他一定要结婚。纳妻相是八相之一,而且一定要生儿子,这是八相成道两个重要条件,一定要纳妻、生子。

大通智胜佛在没有出家之前,他在俗家的时候有多少儿子呢?有十六个儿子。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小的儿子,当时在因地的时候,就是做他的最小儿子。那么他的长子是谁呢?叫智积菩萨,因为他内心累积了无量的善根力,叫智积菩萨。

“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大通智胜佛出家的时候生长在王家,这也是没有例外的,没有一尊佛是出生在贫民窟出家的,没有这回事情。因为他长远劫来的六度,积功累德,他最后一生一定是生长在王族之家,所以他的儿子就是王子王孙了,都有很多的珍贵的奇异的这种资具。

佛陀成佛以后他们也得到了通知了。他们知道佛陀成佛以后,“皆舍所珍,往诣佛所”,就放弃自己珍爱的资具,到达佛陀的面前,看意思准备要出家了,这十六个王子。“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当然母亲,十六王子各有各的母亲,都是亲情难以割舍,就是边哭边送。

这些王子的祖父是转轮圣王。因为寿命很久,当时的寿命很久,所以这个转轮圣王还没有退位。就是,转轮圣王下来就是大通智胜佛,然后再下来就是十六王子。

大通智胜佛成佛以后,他的父亲转轮圣王,他的儿子十六王子,还有一百多个大臣,还有他的这些百千万亿的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干什么呢?“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大通智胜佛在没有成佛之前应该是有出家相的,这前面是略而不说。他出家了以后当然是到山林树下,最后安坐道场,诸天供养,终于成佛,所以,在出家的时候是远离眷属的,但是成佛以后眷属就来到现场,包括他的儿子,准备出家。

这些眷属,俗家眷属,来到道场以后就开始赞叹。这有两段的赞叹,先看第一段的赞叹诸愿具足。我们看眷属怎么赞叹佛陀。

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岁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眷属到了以后,当然礼貌上先顶礼佛陀,绕佛三匝,然后就“一心合掌”,赞叹佛陀。他怎么赞叹?我们看。

说“大威德世尊”,您为了大悲心度化众生的缘故,经历了无量劫的时间积功累德才成佛的,所以您现在是“诸愿已具足,善哉吉无上”。您把您因地所发的愿(包括上求佛道,您希望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国土;第二个,下化众生,您希望摄受哪一类的众生。这在因地在发愿的时候都要交代清楚),您现在完全满愿了,所以真的是可喜可贺,最为无上尊贵的佛陀终于出现了!

所以我们说,应身佛是不容易的,因为应身佛他是要花很多的上求佛道、创造净土跟下化众生的因缘。总而言之,一尊应身佛的成就就是“诸愿已具足”,这是第一个。

看他赞叹果地的殊胜。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寂然安不动

其心常澹泊 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归命无上尊

大通智胜佛的眷属来到现场以后有两段赞叹,赞叹他过去行菩萨道的因地,“诸愿已具足”。这以下赞叹他成佛的果地的殊胜。他说,“世尊甚希有。”怎么个希有呢?

第一个,佛陀的禅定三昧希有。佛陀在成佛之前一定要显出他的无间道的禅定,破妄。“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寂然安不动。”而且他不但是外界的身不动,他内心还特别的澹泊,特别的寂静安稳,“未曾有散乱”。这个是赞叹佛陀成佛之前的这个无间道,破妄。

再赞叹佛陀的智慧,这个解脱道,证真。“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所以在禅定结束以后,接下来就是一念的相应慧,顿破最后的生相无明,安住中道的无漏之法。所以我们今天“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我们今天看到您老人家能够出家、努力地修学成佛,我们得到很大的修福修慧的利益,我们内心也充满了欢喜。

为什么众生看到佛陀会欢喜呢?这以下解释原因。

说“众生常苦恼”。众生如果长时间没有亲近佛陀,他就落入这个苦谛了,他果报体就变得痛苦了。为什么他会痛苦呢?因为“盲瞑无导师”。为什么一个人长时间没有见到佛陀就会越来越痛苦呢?因为他没有见到佛陀,他就不能蒙佛陀的教化,就整天打妄想。整天打妄想呢,就跟着自己的感觉去做事情,就集谛,就是妄想越打越重。苦、集,第三个,道。他没有亲近佛陀,就“不识苦尽道”,就不知道解决痛苦的方法,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只能够怎么办呢?修苦行、修禅定,就盲修瞎炼。所以结论,“不知求解脱”。他不知道什么叫做涅盘,就不能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所以,一个人长时间没有亲近佛陀的后果是什么?

“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一个人在生死轮回当中,没有遇到佛陀的后果就是,这个世间上如果长时间没有佛陀出世,特别是没有应身佛出世,三恶道增加了。你看现在有这么一种情况,畜生道越来越多,很多宠物越来越多,恶道增加了,人天减少了。所以,“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一个人就慢慢地从黑暗堕落于更黑暗,就是辗转地堕落。因为你没有遇到佛陀,所以就容易造业,造业以后就堕落,堕落以后你就更加地堕落,就如此地辗转下去。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听到佛陀的名称,没有听闻佛法。

“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所以佛陀,今天您老人家成就中道的智慧,具足大悲心,能够在这个人世间出世,“我等及天人”,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利益。“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我们看这个大通智胜佛的眷属,他们是很会赞叹,抓到了重点。因为我们,说实在,你要说叫你赞叹佛陀,你不见得知道怎么赞叹。你看他抓两个重点:第一个,他赞叹“诸愿已具足”。就是他为什么成就应身佛呢?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身佛呢?因为他的因地的愿圆满了。第二个,他的果地功德,就是“安隐无漏道”。他可以让自己安稳,也能够让一切众生安稳。为什么他能够让众生安稳呢?因为,如果今天佛陀没有出世,后果只有一个,叫做“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

那当然有人就问了,说我这一生没有学佛,我没有接受佛法的教育,那你怎么知道我就会变坏呢?我也可能变好啊,我也可以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就是,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长时间没有接触三宝的后果,是“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

印光大师在《文钞》给出了答案。他说,一个人,如果他什么佛法都没有学,他容易造恶。就是,我们凡夫的心,虽然是不定性,有可能造善造恶,但是印光大师说造恶的倾向比较强,他倾向于造恶。所以,古人说“人之心,性本恶”,他对了一半。本性是清净,但是他的作用倾向于造恶。就是说,一个人出生以后,如果你不用佛法教育他,你要他学好,很难,很难!你让他学坏,一天就学坏了。

所以我们的心,无量劫来到现在,有一种造恶的势力,比造善的势力还强。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没有遇到佛陀的后果,就是“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就像我们一个人有病,烦恼的病,你只能吃药。那么世间上什么时候有药呢?只有佛陀出世。

当然,广义来说不是佛陀出世,应该是有佛法住世,那就包括了佛陀的正法、像法、末法。所以,一尊佛的出世,他影响人间不是他在世的时候八十岁,释迦牟尼佛八十岁。按照经典说,释迦牟尼佛出世影响人间一万两千年,因为他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万年。所以一尊佛出世,他经过长时间的积功累德,他出世影响人世间,释迦牟尼佛教化,一万两千年的时间。

你有幸在这个时候出世,恭喜你!你的善根可以得到增长。那么一万两千年以后呢?以后就进入黑暗时代了,大家就各凭本事了,大家就闭着眼睛盲修瞎炼了。你搞你的,他搞他的,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了,没有人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了。只知道人生很痛苦,那怎么办呢?没有人知道。

所以,佛陀的出世就在人世间出现了一道光明。他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生死的根本,什么是解脱的根本,什么是成佛之道,他给你讲得清清楚楚。即便我们不能马上做到,但是我们知道一个方向而生起惭愧心。至少,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你生长在没有佛陀出世的地方,你连方向都没有,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它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所以眷属的赞叹就是,因为有佛陀的出世,开始生命产生重大的反转,因为我们可以得到佛法的教育。

这一段是说明,大通智胜佛成佛以后,第一个来到佛陀身边的人道众生就是他的眷属,他是第一个来到这个成佛的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