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印光法师白语解 > 第36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六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众。你应当去看《普贤行愿品》,自然会知道。我在《文钞》中,多处都有说到,为什么不好好领会呢。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净尽者,居寂光。

关于极乐世界的四种净土:带业往生的,居住在凡圣同居土。已断见思惑的,居住在方便有余土。已经破除无明的,居住在实报庄严土。无明已经彻底断除干净的,居住在常寂光土。

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寂光,约所证之理性说。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属实报,满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文钞中亦详述之。

还有,实报庄严土是针对所招感的果报来说的。常寂光土是针对所证的理性来说的。二者本来属于一土。讲解的人为了使人们容易理解,所以将分证者归属于实报庄严土,满证者归属于常寂光土。其实这二土中都既有分证又有满证。《文钞》中也详细地讲述了这件事。

同居虽具三土,而未断惑者,止受用同居之境耳。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此乃以常途教理,与极乐往生所证者,相比较,细阅自知。

同居净土,虽然有三种。而没有断除惑业的人,只能受用凡圣同居的境界罢了。即使属于带业往生的人,也不能用凡夫来称呼,因为他们都证得念、行、位三种不退。这是把常途教理,和往生极乐者所证的境界果位,来互相比较。你仔细阅读,自然会知道了。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

事持,指的是相信有西方极乐和阿弥陀佛,而没达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境界,只是决志发愿求往生,如同子女忆念慈母,没有一刻忘记。这是没有通达理性,只能在"事"上来修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

理持,指的是相信西方极乐和阿弥陀佛,是我心本来具备,是我心所能造作。”心具,就是自心本性,原本就具备这个理;心造,就是依据自心本具的理而修持,那么这个理,才能够彰显出来,所以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就是“是心是佛”,心造就是“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就是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就是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悟到理性之后,仍然不废弃事修,才是真修行。否则便堕落于“执理废事”的狂妄知见中了。

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

所以下面说:“即以自心所具所造的六字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这种阐解的方法,千古未曾有啊!实在是下契众机,上契佛理,理事圆融。如果不是法身大士,谁能做出这样的阐述?

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

因为,即使还没能悟明理性,然而事的修持,又怎能超出理性之外呢。只不过修行之人,自心没能圆悟。一旦圆悟了,那么事修就是理性。怎么会所悟的理性,不在事修当中的呢?理性不离事修,事修不离理性,事理无二。如同人的身心,二者总是要同时运作。绝对没有心与身彼此分开的。通达的人想要不融合事与理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是狂妄知见,执理废事,那就不能融合了。

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犹如全水成波,全波即水,水是静相,波是动相。动静虽异,湿性原同。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犹如虚空了无诸相,而云屯则暗,日照则明。尘由风起则昏浊,尘因雨洒则澄清。虚空是不变,不妨随种种缘,成明暗清浊。虽则明暗清浊不同,而虚空本体了无改变。

全真成妄,全妄即真。如同水面全部成了波浪,而波浪全部是由水所成,水是静相,波是动相。动静虽然有差异,水湿的本性原是相同。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犹如虚空,了无诸相,而云层聚集,虚空就变暗,太阳照耀,虚空则变明。尘土由风吹起,虚空则昏浊,尘土被雨淋洒,虚空则澄清。虚空是不变的,也不妨碍随顺种种的因缘,形成明、暗、清、浊的相。虽然有明、暗、清、浊的不同,而虚空的本体,却一点没改变。

了此,则可随悟净之缘,以造即心本具之佛界。弃迷染之缘,以灭即心幻现之六界,与三界也(此约十法界说,故以六道为六界,三乘为三界也,勿错会)。

明了这个道理,就可以随着觉悟清净的因缘,来造作即心本具的佛界。舍弃迷惑污染的因缘,来除灭即心幻现的六凡界,与声闻、缘觉,菩萨三圣界(这是约十法界说的,所以以六道为六界,三乘为三界,不要理解错了)。

此心周遍常恒,如虚空然。吾人由迷染故,起诸执着。譬如虚空,以物障之,则便不周遍,不常恒矣。然不周遍,不常恒者,乃执着妄现。岂虚空果随彼所障之物遂不周遍,不常恒乎。是以凡夫之心,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体原有改变也。

心体周遍法界,恒常不变,就好像虚空一样。我们由于迷惑染污的缘故,生起诸多的执着。譬如虚空,以物来隔障, (看上去) 就不周遍,不常恒了。然而,这个不周遍不常恒的,是我们因为执着而产生的幻相。难道虚空真的会因为障蔽之物,就从此变得不周遍,不常恒了吗? 所以凡夫的心体,与如来所证不生不灭的心体,是没有一点差异的。之所以 (显得) 有差异,是因为凡夫迷惑污染了心体,并不是心体本身有什么改变。

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弥陀净土,总在我们一念心性之中。那么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本具。既然是我心本具,就应当常念。既然能够常念,就能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所以说: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我心具之佛,怎么会不应我具佛之心呢?

下所说由不了真无自相,随迷染而当体成妄。妄无自性,当迷染而其体原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两语。乃互相发明,互为赞助。由汝心无正智,遂疑矛盾。

下面所说的,是由于不明了"真心本没有相,随着迷染而当体成了妄相;妄心原本没有自性,虽然处在迷染之中,而本体还是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两句话。是互相阐发显明,互为赞助。由于你的心中没有正智,于是怀疑有矛盾。

念佛毕,起我人,则是自生障碍。凡行菩萨道者,须发四宏誓愿,能以四宏要心,纵有我人之境,心地内究不起我人之执着也。起我人者,皆由心住于相。不知菩萨心无所住,而行六度万行上求下化之微旨也。

念佛完毕,又生起人我分别相,这是自己障碍自己。凡是行菩萨道的人,必须发四宏誓愿,能够以四宏愿来约束内心,那么纵然有人我的境相,心中始终不起人我的执着。生起我相人相,都是由于心住着于相,而不知道菩萨心无所住,而行六度万行,上求下化的微妙意旨。

如上所说,能自领会固好。如仍不领会,但息心念佛,到业消智朗时,自可了了悉知,不必专以问人为事也。

如上所说,能够自己领会当然好。如果仍不能领会,只要专心念佛,到业消智朗的时候,自然可以全部清楚了,不必只顾着询问他人。复马契西居士书十

令爱法名,宜作福贞。贞者,正也,女德之本。若能一心念佛,俾烦恼惑业,消灭净尽。功德智慧,彻底全彰。亦如女德之贞而无所外染,正而卓然自立也。

你女儿的法名应当叫福贞。贞,就是正的意思,这是女子品德的根本。如果能够一心念佛,使得烦恼惑业,消灭净尽。功德智慧,彻底全体彰显。就如同女子的品德,贞洁而没有外在的污染,正直而卓然自立。

故易曰,贞者,事之干也。干为树之正身。故修行人得其菩提正身,则道业自可成就,福慧自可满足。

所以《易经》说:“贞者,事之干也。”树干是树的正身。修行人得到了菩提正身,那么道业自然可以成就,福慧自然可以圆满。

虽小人未能即如是。然须以如是望之,以如是呼之。期彼顾名思义,而终得如是,则后之为人贤妻,为人贤母,助成夫德,胎教子女,荣孰大焉。令内既皈依,须当勤为修持,勿令有名无实,则幸甚。

虽然小孩子不能够立刻做到这一点。然而必须用这样的目标来期望她,用这样的言辞来称呼她。期望她听到名字就想到义理,从而最终达到名字中所说的境界。那么以后做人贤妻,为人贤母,辅助成就丈夫的德业,谨言慎行,胎教子女,是何等荣耀啊。你的妻子既然皈依,应当精勤修持,不要有名无实,那就非常欣慰了。

经目略为一阅,不宜看者勾之。即宜看者,亦祈少看。但以念佛治习消业为事。业消看书,一览知妙。此由约而得之妙法也。今人根性陋劣,一博则泛漫无依,心绪纷张,难以相应矣。

(你信中所列) 经书的目录大略看了。不适合你读的,用笔勾出了。即使是适合看的,也希望你少看。只管念佛,来对治习气,消除业障。业障消除了,再看经书,一看就知道其中的妙旨。这是由约而得的妙法。现今人的根性陋劣,一旦博览就会广泛散漫无所依凭,心思纷乱,很难与经义相应了。注:

由约而得:采用简单易行(即念佛消业)的办法而得以明了经书的含义(因业消智朗,经中所说即于己心一一见之,此时再读经,自然不费思量之累)与马契西居士书十一

两次飓 ( ju ) 风,各处被灾,普陀亦然。殆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召。不知贵宅房屋如何。

两次飓风,各个地方都受到灾害,普陀山也一样。这大概是众生同分恶业所感召而成的。不知你家的房屋怎么样?

居科长年正壮盛,气象淳厚,堪为入道之器。光之为人,绝无执着。前念相信,不妨相交。后念不信,不妨即绝。来去任人,我固无心于交与绝也。

居科长 (居秉 bing 磐) 正当壮盛之年,气度敦厚质朴,可以成为进入佛道的法器。我为人绝对不会执着。前念彼此相信,不妨相交为友。后念不相信,不妨断绝来往。是来是去,随任他人,我本不在交友与绝交这些事上用心的。

然他人教人,多在玄妙处着力。光之教人,多在尽分上指挥。设不能尽分,纵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而已。况尚无穷源彻底之事乎。

然而其他人教导人,大多在玄妙之处用功着力。我教导人,大多在克尽本分上来指导发挥。假设不能竭尽本分,纵然将禅宗和教下的义理,一一都穷源彻底弄个明白,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而已。况且还没有穷源彻底这回事呢。

居君既已到过山上,何必七月又来。往返跋涉,路途资费,动需若干,祈勿复来。即有疑问,尚有显微居士。即欲问光,邮递最便。何必重来,作无益以害有益也。

居秉磐既然已经到过普陀山,何必七月份又来。来往跋涉,路途资费,都需要不少。所以请他别来了。即使有疑问,还有顾显微居士可以请教。就是想问我,用邮递最方便。何必再来普陀山,作无益的来往跋涉,而影响有益的修行呢。

今为居君取名契心,以彼名秉磐,字漱庵。以其心果能如磐石之贞固不动,又加以漱荡其外垢,则心之本体自可显现矣。

现为居秉磐取法名为契心,因为他名秉磐,字漱庵。如果他的心果真能够如磐石一样贞固不动,再加上用净水漱洗涤荡心外的污垢,那么心的本体,自然可以显现了。

心字,指常住真心而言,非随缘所起之习心也。习心,乃情染耳,非本体也。

(这里所说的) 心,是指常住真心,不是随外缘所生起的习心。习心,是情识染污,不是心的本体。与马契西居士书十二(戒磕头布上打印)

下院当家来,以所寄壬年信,及物件交光。知所寄白布,托壬年以打印者。此事罪过之极,以菩萨名号作拜垫用,已属亵渎至极。况尚有就地作坐垫用者。

下院的当家师来,将你寄给壬 ( rén ) 年的信,以及物品交给我。从而知道你所寄的白布,都委托壬年在上面盖了印鉴。这件事罪过到了极点:将菩萨名号当作拜垫用,就已经是亵渎到极点。更何况还有放在地上当坐垫用的。

余光绪二十年在普陀一见,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见,以为诧异。告于舍利殿殿主,彼云此宁波家风也。

我光绪二十年 (1894 年) 在普陀山见过(这样的做法),二十一年 (1895 年) 在阿育王寺又见到,很诧异,就告诉了舍利殿的殿主,他说这是宁波一带的家风。

自惭无力挽此恶风。使光若作一方主人,当必到处声明此事之过。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损也。

我惭愧自己没有能力挽救这种坏风气。假使我作为一个地方的主事人,必定会到处声明这种做法的罪过。使得(对佛法)有信心的人,只得到利益,而不因为亵渎佛名受到损害。

且托者既属至戚,何不开陈罪福,以祈用白布作垫。一则仍不污衣,二则唯益无损,其于彼方为有益。何可循例缄默,仍代为彼转求。

而且,委托的人既然是很近的亲戚, (他) 为什么不 (对你) 说清这件事的罪福利害,让你用纯白布做拜垫。一来不会弄脏衣服,二来只有利益没有损害。 (向你说明这些) 对于他 (本人) 也是有利益的。怎么可以依照旧例沉默不语,仍然代你来转求加盖印鉴。

安士全书书底印字,汝尚肯说其过失。此过失大于彼百千万倍,固宜为一切信心人详言之。

《安士全书》书底印字,你尚且肯指出其中的过失。而这个过失大过书底印字百千万倍,自然应该向一切有信心的人详细说明。

育王之印,现已破碎不成字相(此约光绪二十一年所见说)。实则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之印。普陀印有几颗,法雨寺金印玉印,皆是敕建南海法雨禅寺观音宝印。

阿育王寺的印,现在已经破碎不成字相了(这是针对光绪二十一年,我所见到的来说)。实际上那是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之印。普陀山有几颗印,法雨寺的金印、玉印,都是敕 ( chi ) 建南海法雨禅寺的观音宝印。

世有子孙将其祖父之名,用作拜垫,人必以为忤逆。况佛菩萨大圣人之名号哉。宜于亲信人前,劝其勿用。以一传十,至百至千至万,岂不能即灭此恶风耶。凡事皆由一人倡之,众人和之,遂成俗例。反邪归正,何独不然。

世间如果有子孙将他祖父的名字,用来作拜垫用,人们必定认为他忤逆不孝。何况是佛菩萨大圣人的名号呢!应该劝亲戚朋友们不要这样做。这样以一传十,到百千万人,难道还不能灭除这种坏风气吗。凡事都是先由一个人倡导,然后众人相附和,于是成为习俗惯例。反邪归正,也应当如此啊!致陕西陈柏生督军书

光一介庸僧,毫无淑状。虽出家四十一年,离秦三十六年。而道业依然未成,无颜见故乡人,不敢再赋归欤。去岁蒙阁下青盼,令定慧和尚促光回秦,弘扬法化。

印光是一个平庸的僧人,丝毫没有美善的品相。虽然出家四十一年,离开陕西三十六年。然而道业依然没有成就,无颜面回家见故乡人,也不敢再说归乡的话。去年承蒙阁下青眼期盼,让定慧和尚催促我回陕西,弘扬佛法。

光虽感不去心,而实无才德胜此重任。故以最初立愿,倘道业不成,即老死他乡,终不回秦为辞。阁下藻鉴高悬,遂原情而恕之。不肖如光,尚蒙如是嘉许。足见阁下尊德好道,为法为民之心。

我虽然感动不已,然而实在没有才德胜任这个重担。所以就用最初立下的誓愿“如果道业不成,就是老死他乡,终究不回陕西”来作为推辞。阁下明镜高悬,原谅宽恕了我。像我这样不成材的人,尚且承蒙您如是夸奖赞许。这足以看出阁下尊德好道,为法为民的心。

今春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光文钞出版。特寄五部,以答厚爱。秦地之民,素称良善。世风日变,法律废弛,游手游食之败类,遂得肆意横行。勾通当地坏人,劫掠乡村,惨不忍闻。

今年春天,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印光法师文钞》出版。现在特地寄给您五部,以答谢您的厚爱。陕西的人民,向来被称为良善之民。由于社会风气一天天变坏,法律荒废衰弛,所以游手好闲的败类就肆意横行起来。他们勾通当地的坏人,抢劫乡村,惨不忍闻。

近数年中,有自秦来,言及秦地现状,无不哽噎涕零。盖土匪一至,遇稍有余裕者,则炮烙烧燎,无所不施,以期其尽献贮积而后已。其苦不堪,势必尽献。而一受此刑,即当时不死,亦难久生。

近几年中,有从陕西来的人,说到陕西的现状,没有不哽噎流泪的。因为土匪一到,遇到稍微富裕的人,就用炮烙烧烫等种种刑罚,没有什么刑罚不施用的,直到受刑的人将自己的积蓄全部献出才肯罢手。受刑的人不能忍受刑苦,必定要献出全部的财物。然而一旦受了这种酷刑,即使当时不死,也很难活多久。

多有富人之室,通皆掘地三尺。凡灶炕墙壁,悉皆毁坏,以求埋金。其淫掠之迹,为千古所未闻。以官府不能制,百姓无控诉。直同长处地狱,了无出期矣。此大帮土匪也。

很多有钱人的房屋,全都被挖地三尺。灶炕墙壁,全都被毁坏,以便于找到被埋藏的财物。这些奸淫虏掠的行迹,是千古所没有听闻的。因为官府不能够制止,百姓没有地方控告申诉。简直就是长住在地狱中,没有出离的日子啊!这是大帮土匪的所作所为。

至于小帮,其人众虽少,其酷烈亦然。其来多在夜间。凡闻有此消息,天将暮,先送女人于村外,或田禾中,树林间,坟墓间。即风雨霜雪,亦不敢归。小儿啼哭,则以物杜口,每有闭气致死者。男子多宿于房上。土匪一过,如火燎原,了无生物。此种苦况,说不能尽。尚不知其何所底止。

至于小帮的土匪,人数虽然少一些,但他们施刑的残酷暴烈程度也是一样的。他们来的时候,大多在夜里。凡是听闻土匪要来的消息,天色将黑,村民先将女人送到村子外面,躲在田地庄稼中,或者树林中,坟墓中。就是刮风下雨,降霜下雪,也不敢回家。小孩子啼哭,就用东西堵住嘴,经常有被堵住口鼻无法呼吸而死的。男人大多住在房屋上面。土匪一旦经过,如同大火延烧原野,没有任何活着的东西。这种痛苦的情况,说也说不完。尚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阁下虽在秦地,实所未闻,以出则兵拥,居则兵卫。既未亲身察访,百姓亦难控诉,则无由而知。以是之故,凡稍有家资,可逃出外方者,悉皆弃祖籍,而逃命于他乡矣。

阁下虽然也在陕西,实际并没有听说这些事。因为您出门有卫兵簇拥,在家有士兵保卫。既然没有亲自去察访,所以百姓也很难向您控诉,从而就无法得知实际的情况了。因此,凡是稍微有些家财,可以逃到外地去的人,全都丢弃家乡祖籍,而逃命在他乡了。

上海逃者,不计其数,况各处乎。止一土匪,已属不堪。再加以靖国一军,数年交战,其兵所到处,蹂躏淫掠,何可名言。呜呼。秦人何辜,罹此鞠凶。

逃到上海的,就已经不计其数了,更何况其他各地呢?仅仅土匪这一件事,已经让百姓不堪忍受。再加上靖国军,多年交战,士兵所到之处,蹂躏淫掠,哪里可以描述得尽。伤心悲痛啊!陕西人有什么罪,遭遇这样大的灾祸。

阁下宿根深厚,才略宏远,以故士卒推为督帅。惜于往昔劫中,少结人缘。致多数人民,不肯爱戴。由是一般不为国与民虑者,私投南军,为靖国军,以与阁下对敌。

阁下宿根深厚,才干谋略宏远,所以被士兵推举为督帅。可惜在过去劫当中,结到的人缘不多。从而导致大多数的人民,不肯爱戴您。因此一些不为国家与人民考虑的人,就私自投靠南军,成为靖国军,与您为敌。

虽鏖 (áo ) 战数年,未分胜负,而两军对敌,炮声如雷,子弹如雨,所杀伤者,皆吾秦之同胞。其两军之兵,所经之地,人民遭其淫掠,亦吾秦之同胞。哀哉同胞,呼天不应,入地无门,身为鱼肉,其谁痛惜。

虽然激战数年,不分胜负。但两军对阵,炮声如雷,子弹如雨,所杀伤的人,都是我们陕西的同胞。并且双方军队的士兵,沿途奸淫虏掠的,也是我们陕西的同胞。可怜我们的同胞,呼天不应,入地无门,身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有谁心疼爱惜?

光窃谓阁下虽则位尊威重,人莫敢侮。实与百姓之畏土匪,不相上下。凡欲行刺者,不知几何。况靖国军之揭旗声鼓,以为对敌者乎。

我认为阁下,虽然地位尊高,权势威重,他人不敢来欺侮。而实际上(所面临的忧苦),与百姓畏惧土匪不相上下。想要行刺您的人,不知有多少。何况还有靖国军高举旗子,擂动战鼓,将您当作敌人呢?

幸阁下宿福深厚,卒未有虞,然两军交攻,固已危险万状矣。倘一有不测,则高堂二亲,及兄弟妻子,将何倚靠。况敌人之心,决难推孝友之情,以保护全家,不肯一加残伤乎。

幸好您宿福深厚,终究还没有遭到不测。然而两军对攻,自然已经非常危险了。倘若您一有不测,那么您家中的父母,以及兄弟妻子儿女,还将倚靠谁呢。何况敌人是决难推延孝顺友爱的情义,来保护您全家而不肯加以伤害的。

是百姓之苦荼,其毒尚浅。阁下之苦荼,其毒更深。中央政府,轸念民生,意谓阁下虽则才德深远,但以未洽民心,故有靖国一军,为之发起。阁下若退,靖国自可取消。以故特派阎督相代。

所以说百姓的苦楚毒害相比之下还算浅的。阁下您的苦荼,毒害就更深了。中央政府,顾念悯惜民众百姓,认为,阁下您虽然才德深远,但因为没能融洽民心,所以有靖国军,发起反对您。您如果退职,靖国军自然可以取消。所以特地委派阎相文督军来替代您。

阁下已经交谢,固当回思数年以来,仇敌林立。虽未受伤,亦甚危险。纵然军威赫赫,实属梦寐不安。即欲抽身事外,亦不可得。今幸有人替代,自可释此重任,退归田里,逍遥安乐,以孝友为为政,乐我天真。屏竞争于度外,化彼贪残。

您已经交官谢任,应当回想思考多年以来,仇家敌人林立。虽然没有受伤,但也非常危险。纵然军威赫赫,实际也是日夜不安。即使想要抽身事外,也不可得。如今幸而有人替代,自然可以放下这个重任,退归田里,逍遥安乐,以孝亲友弟作为事务,享受无拘无束的快乐。在心中屏除竞争的思想,化导那些人的贪婪残暴。

虽处竞争时代,身作羲皇上人。一则不负所学,一则永为民望。其于废专制而兴共和,与同胞而作幸福之名词,彻底相应,了无乖违矣。何可听不知大体,妄冀得功者之扇惑。拒不受命,帅兵相攻。俾人民涂炭,国用空乏乎哉。

虽然处在竞争时代,自己做个隐逸贤徳之人。一则不辜负您所学的圣贤之道,一则永远为人民所仰望。这样的做法,和"废除专制,兴起共和,与同胞谋幸福"等名词,是彻底相应,一点没有乖违的。怎么可以听那些不识大体、妄想得到功名的人的扇动蛊惑,而抗拒政府的命令,领兵互相攻打。使得人民遭受涂炭,国家用度空乏呢。

纵令阁下一战即胜,仍复原职,岂能免以后之各军相攻乎。夫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今非出于不得已,特以听谗谄面谀之人言,徒欲固己爵位,不顾百姓常遭涂炭,国家丧失元气。如此作为,如坚立射侯,以期众矢交集。何可以最重之身命,与严慈兄弟妻子,日在仇敌中讨生活。

纵然阁下您一战就得胜,仍恢复原职。又怎能免除以后各部军队之间的互相攻打呢?尖兵利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圣人万不得已才使用它。现今您不是出于万不得已,只是因为听信了阿谀奉承之人的谗言。想要加固自己的官爵地位,却不顾百姓常遭蹂躏摧残,国家丧失元气。如此的行为,如同牢牢地竖起箭靶,期望众箭来射。背负着最重要的身家性命,以及父母兄弟妻子的安危,怎么可以每天在林立的仇敌中间讨生活呢。

印光虽愚,亦不以是为得计。纵始终无虞,于清夜静思中,能不愧怍于战死饥亡之兵民乎。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阁下之才略,乃智慧镃基也。其民不佩服,群起而攻之。乃宿世少结人缘,现政未洽民心,是无势可乘也。无势可乘而强为之,是失时也。

我虽然愚钝,却也不认为这是好的计划。纵然始终都能太平无事,在清夜静思中,能不惭愧于因战死或饿死的士兵、人民吗?孟子说:虽然有智慧,不如借助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待农时。阁下您的才华谋略,就是智慧与锄头。人民不佩服您,群起而攻之,这是因为您过去世中结的人缘少。现在的统治没有洽合民心,这是没有形势可乘。无势可乘而勉强去做,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失时。

大丈夫欲建大功,立大业。未有不上顺天理,下合民心而能者。故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相时适宜,无所适莫。曾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大丈夫想要建大功,立大业。没有不上顺天理,下合民心而能成就的。所以孔子可以当官,就出来当官;应当停止,就停止;可以长久,就长久;可以快速,就快速。看好时机,适时而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的分别。孔子曾经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修,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祈阁下以孔子为法。以督军之位,视若毒薮,不但不起战事,亦复不生憾心。非惟秦民受赐,国家无虞。实则阁下获福无疆,余庆覃及后裔矣。若坚持此见,不肯回虑。则成乾卦上九亢龙之象。以其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必有后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祈望阁下您效法孔子。将督军的官位,看作万毒深渊一般,不但不要发起战争,也要不生遗憾之心。这样一来,不只陕西人民受到您的恩赐,国家也获得太平。实际上,阁下您同样获福无疆,并且余留的福泽延及后代子子孙孙。如果坚持己见,不肯回头。就成为《周易》乾卦中"上九亢龙有悔"的卦象。孔子说:这是譬喻某种人尊贵而没有实位,地位高而没有百姓拥护,必定会有所悔恨。事后再悔恨,也来不及了。

孔子释之曰,亢之为德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再言其惟圣人乎者,令人深思而取法也。纵阁下不以圣人自居,亦岂不欲趋吉避凶为哉。

孔子解释说:上九爻辞所说的“亢”,意思是:只晓得进取,而不知及时引退。只安于生存,而不虑及可能的衰亡。只晓得获取,而不考虑到可能的丧失。只有圣人吧 —— 深知进取、引退、生存、灭亡的道理,并且行为不失中正的,只有圣人吧!两次次说到“只有圣人吧”,这是想让我们深思而效法啊。即使阁下不以圣人自居,难道连趋吉避凶也不想吗。

恳祈阁下上思绵祖宗之厚德,下思贻子孙之幸福。生知足想,顿息战事。则秦地人民,尚可苏息。各处强暴,无从借口。虽退归田里,实与秦民普施生死肉骨之莫大恩泽也。

恳祈您向上思惟,延承祖宗的厚德;向下思虑,留给子孙以幸福。怀着知足的心,马上停止战事。那么陕西的人民,还可以休养生息。各处的强暴势力,也没有借口发起战事。虽然退归田里,实在是给了陕西百姓,普施再生的莫大恩泽啊!

印光才德俱无,何敢干冒钧威。不过欲报答阁下一番厚爱,以冀秦民少受兵灾耳。由是不避诛戮,直词上陈。倘能俯鉴愚诚,则秦民幸甚,国家幸甚。

我才能德行全都没有,哪里敢冒犯您的威严。不过是想要报答阁下您一番厚爱,希望陕西百姓少受兵灾罢了。因此,不避死罪,直言上陈。您如果能够体察到我的愚诚,那么陕西百姓就非常幸运了,国家也非常幸运了。

又以阁下念切民生,必欲究祸福之所由来,善恶之所结果。一以开拓心胸,一以导化同人。故将自所存之感应篇汇编一部,佛学捷径,佛学基础,佛学起信编,佛学指南,六道轮回录,各一本,随函寄来。以期闲暇无事时阅之。则诚意正心,穷理尽性,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道,当自得于心矣。

又因为阁下您很关切民生,那么肯定想要探究祸福的由来,以及善恶结果的原因。一来开拓自己的心胸,二来化导朋友同人。所以我将自己所存的《感应篇汇编》一部,《佛学捷径》,《佛学基础》,《佛学起信编》,《佛学指南》,《六道轮回录》,各一本,随信寄给您。希望您在闲暇无事的时候阅读。那么诚意正心,穷理尽性,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大道,就会自然得于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