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印光法师白语解 > 第18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十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十八

《一行居集》,刻印的字迹太细,少印刷了几千部。这是徐蔚如等人不够仔细体贴周全的地方。这本书的校对颇为精细,没看见错误的地方。这本书实在是净土宗的一大护法卫士。然而也有让人遭受损害的地方,现在不得不为你说说,其余的人就从略不说了。

二林居士最信扶乩,所录乩语,实皆与教吻合。若肯依之而行,自能得大利益。然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倘执着乩语皆悉与教吻合,皆悉可依从。必有从乩违教之失。乩中多系灵鬼,绝少真仙。纵是真仙,岂能超于诸佛诸祖之上。切不可以二林居士尚信乩,吾人何敢不信。则错之多多矣。

彭二林居士最相信扶乩,所录的乩语,实际都与教法相吻合。如果肯依着去做,自然能够得到大利益。然而彼一时,此一时。倘若执着乩语都与教法相吻合,都可以依从的话。必定有听从乩语而违背教法的过失。乩坛中大多是灵鬼所作,很少有真仙降临。纵然是真仙,哪能超过诸佛、诸祖之上呢?千万不可以说彭二林居士尚且相信扶乩,我们怎敢不相信。那么就错得太多了。

内有禅宗秘密了义经跋,谓为的系佛说。此二林之差别智未开,而启后人滥漫杜撰之端也。

这本里面有《禅宗秘密了义经跋》,他认为这的确是佛所说。这是因为彭二林的差别智没有开,而开启后人混滥散漫杜撰编造的开端。

此经法雨先亦有一本,(光)曾看一过,其语实无过咎。但是摘取楞严华严圆觉金刚等经,及六祖坛经,并净宗合会禅净二宗之语句以凑成之。通家看之固有益,不通家以此准一切乩语则误。(光)因烧之以灭祸胎。

这部经,法雨寺先前也有一本,我曾经看过一遍,其中的言语,实际上没有过失错误。只是摘取《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金刚经》等经,以及《六祖坛经》,加上净土宗,合会禅宗、净土宗二宗的语句,来凑成的一部经。大通家看了固然有利益,不通的人以此来认准确定一切的乩语,那么就有错误。我因此将这本书烧了,以灭祸胎。

二林为之校正重刻,此二林之智只知其有益,而不知其流弊之无穷。将有以邪说作正教,皆此一跋倡导之也。若(印光)刻此书,断不刻此一跋。流通佛法,大非细故,岂可不慎之于始哉。

彭二林为这本书,校正重刻,这说明彭二林的智慧,只知道这部书有利益的地方,而不知道其中的流弊无穷。将来有以邪说当作正教,都是因为一个跋文的倡导所致。如果是我来刻这本书,断然不会刻这一个跋文。流通佛法,绝非小事,怎可不在一开始就谨慎对待呢?

尔我世外人,何须贺节贺岁。阳历过年,何亦送片相贺,岂非无事生事。即尧历过年,亦不须贺。此世谛人情之俗套,如有因缘,随便提句亦可。特为贺岁数千里转致一片,则不如息心省事为妙矣。

你我是尘世之外的人,何必须要贺节贺岁。过阳历年,为何也要送贺年片相贺,岂不是无事找事。就是过阴历年,也不须要贺年。这是世俗人情来往的俗套,如果有因缘,随便提一句也可以。特别的为了贺年,几千里外寄来一张明信片,就不如静心省事为好啊!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接手书,知由病中蒙三宝力,化险为夷。方知生死了手,非一门深入,不克济事。

接到你的信,知道在病中承蒙三宝的力量,化险为夷。方才知道了脱生死,非一门深入,不能成办大事。

因研阅净宗各书。方知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

因此研究阅读净土宗的各种书籍。阿弥陀佛为我发四十八大愿,通过兆载永劫的修行,希望成就佛道。我违背弥陀的大行大愿,所以长劫沦落在六道之中,永远做众生。完全明白弥陀为我真心中的佛,我乃弥陀真心中的众生。真心既是一,而凡夫和圣人有天殊的差别,是由于我一向迷背真心所致啊。

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虽然,知之匪艰,行之维艰。

能有这样的信心,可以成为“真信”。从这种信心基础上,发决定往生的誓愿,行决定念佛的行持。才可以深入净宗法界,一生成就道业,顿超生死,往生西方佛土,亲见阿弥陀佛,如母子相会而不分离,永远享受天伦之乐。虽然懂得道理并不难,按道理真实修行就很难了。

世有一班掠虚汉,闻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或由阅教参宗,悟及此理。遂谓我与佛同,而了无所用其若修若证。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缘之中。误谓六尘即觉,贪瞋痴即戒定慧,何须制心摄身,无绳自缚。

世界上有一帮喜欢窃取虚名的人,听闻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或者由阅读教典参悟禅宗,悟到这种道理。就说:“我和佛相同,完全不需要再修行和证道。”于是就在一切境缘中放纵自己的心意。错误地认为:“六尘即觉,贪瞋痴即戒定慧,哪里用得着制心摄身,作茧自缚呢?”

此种见解,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陵空作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

这种见解最为下劣。叫作执理废事,拨无因果。如同画饼充饥,陵空造空中楼阁,自误误人,能不罪大恶极吗?以求证道的善因而招感三途的恶果。三世诸佛将他们称为可怜悯的人啊。

汝当仗此心佛因果不二之理,切实修持信愿行法。则往生可期,成佛有望矣。幸甚慰甚。

你应当仗此心佛因果不二的道理,切实修持信愿行三法。那么往生可期,成佛有望啊!则何等庆幸!何等宽慰!

一行居集禅宗秘密了义经序,已与蔚如言之。彼回书云,彼绝未见此经,故刻时忽略过去。当将此序抽去,免滋疑误。又令刻字须粗,以期多刷。彼亦言已与刻工嘱令粗些。

《一行居集》中的《禅宗秘密了义经序》,已经对徐蔚如说过了。他回信说:他绝对没有见过这部经,所以刻书的时候忽略过去。应当将这个序文抽去,免得滋生怀疑误会。又令他将刻印的字体,必须刻得粗大,以期望(雕版经磨耐用而能)多印刷一些。他也说,已经对刻字的工人嘱咐要刻粗一些。

又言于二月初当即北上。(光)亦不问仍复从政与否。然北京现创刻经处,非蔚如照应不可。

又说在二月初,要到北京。我也不问他,是不是仍要从政做官。然而北京现在创办刻经处,非得徐蔚如照应不可。

戒烟方散布四远,有依之戒者,皆得药尽病除,真神方也。

“戒烟方”散布远近四方,有依着这个药方而戒烟的,都是药到病除,真是神奇的方子。

如来说法,原为被机。故有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五时施化之事。又以仗自力了脱则难,仗佛力了脱则易。兼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故特开净土法门,俾上中下三根,等蒙利益,同登不退。

如来说法,原本为了适应众生根机。所以才有为了开显真实教法而施设权宜教法,开示权宜教法而显示真实教法,佛陀一生分为五个时段施设教化的事迹。又因为众生修行仗自力了脱生死非常困难,仗佛力了脱生死则很容易。再加上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所以特别开示净土法门,让一切上中下三根的众生,平等地蒙受佛法的利益,一同登临不退转的果位。

世有好高务胜者,不观时机,每以多分不能契悟者,令人修习。其意虽亦甚善,然约教而遗机,则其用力也多,而得益者少矣。

世上有一些好高骛远,追求胜妙境界的人,不观察现在的时节因缘及众生的根机,每每将大部分内容无法令人契入而证悟的法门,让人去修习。教法者的意图虽然也是善意,然而只着眼于教法并忽视受众的根器,则将事倍功半,费力多而得益少。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来书颇合善导专修之说,又契吾人庸劣之机,喜甚。

来信中所说,颇合善导大师专修之说,又契合我们平庸低劣的根机,很是欢喜。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

众生的习气各有所偏重。愚者偏于平庸低劣,智者偏于趾高气扬。假如愚者安守愚钝,不杂乱地用心,专精修持净业,这一生一定能往生,所谓他的愚钝反而成就了他,是别人比不上的。如果智者不以他的智慧自以为是,仍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这就是大智慧了。

倘恃己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沉沦恶道,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

假如依仗自己的见解,藐视净土。就会从劫至劫沉沦恶道,打算再去追随今天的愚夫,都是不可能的了。

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诚爱之慕之,而不敢依从。何也。以短绠不能汲深,小楮 (zh u) 不能包大,故也。

那些深通性宗、相宗、禅宗、教下的人,我确实非常喜爱他们,也很仰慕他们,但是不敢依从他们。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打水的短绳子不能从深井里提水,小纸片不能包大东西的缘故啊。

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腾空反坠深渊乎哉。一言以蔽之,曰自审其机而已矣。

并不是说一切人都应该效仿我的所作所为。假如有和我一样卑劣的人,又想去学习大通家的行为,打算妙悟自心,掀翻教海,恐怕他大通家做不成,反倒会被那些老实念佛,往生西方的愚夫愚妇所怜悯。那不是弄巧翻成大拙,腾空反坠深渊吗?一句话概况:看看自己的根器如何吧!

吾人但安分守愚,一任举世之人尽作通家,俾佛法大明于世,众生尽得度脱而已。快何如之。师寿处祈亦以此言告之。弘一师拟僻居深山,可谓笃信真修之士矣。欣慰无量。

我们只要安于本分,守持愚行,任由全世界的人都去作大通家,使佛法大大阐明于世间,众生全都得到度脱而已。还有比这更痛快的事吗?师寿那里,祈望也将这些话告诉她。弘一法师打算居住到偏僻的深山,可说是诚信真修的人啊!非常欣慰!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汝所说颇有道理,慰甚。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闭方便关,拒绝不急事缘,甚为有益。

你所说的颇有道理,很是欣慰。生死大事,必须应当预先备办。如果等到临终时方才修行,恐怕被业力所夺走。闭方便关,拒绝不急的事情缘务,很是有益。

罗台山之不往生堕福处,在于文字气习重耳。此习既重,则虽曰念佛,实念念在文字里做工夫。念佛工夫,只是支撑门面而已。此文人通病,非台山一人而已也。世智辨聪,佛谓为八难之一者,正为此也。

罗台山这个人没有往生,而堕落在有福报的地方,在于他的文字习气很重。这种习气既重,虽然也说在念佛,实际上念念在文字上做工夫。念佛工夫只是支撑门面而已。这是文人的通病,不是罗台山一个人这样。佛说世智辨聪为八难之一,就是这个缘故。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着,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

念佛想得到一心不乱,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要为了博得一个虚名,让世间人说我是真实修行的人。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佛号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是这样,百千万句,句句都是这样。能这样念,那么妄念就没有办法起来,心佛自可相契和。另外必须善于用心,不要导致过为执着,或者致使身心不安,或者致使着魔发狂等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照这个方法而行持,决定不会走进歧途而耽误自己。

了凡四训,不知是钞安士书中者,或单有流通之本。(光)见一流通本,积善篇中,缺十条因果事迹。若欲排印,当以安士书后所载者校之。缺则补之,讹则改之。

《了凡四训》,不知道是钞录《安士全书》当中的,或者另外单独有流通的本子。我见到一个流通本,在积善篇当中,缺了十条因果事迹。如果想要排印,应当以《安士全书》后面所记载的加以校对。缺漏的加以补足,错误的加以改正。

序文凑千余字,意虽可取,文不舒畅。(光)本欲发挥四训未畅之旨,而意为词阻,究亦无所发明。但弁 (bi àn ) 之于首,亦可作互相参证之微益耳。

序文凑了一千多个字,意思虽然可取,文字不很舒畅 (大师非不擅文辞,更无不通之文,乃专重义理,不尚文辞,常自谦文辞粗砺) 。我本来想要发挥《了凡四训》中未能畅达的义旨,但思路被文词所阻碍,到底也没有什么阐发显明。只是这放在开头的序文,也可与正文互相参考印证而有一点利益罢了。

又现在见佛之志,可谓真切。然此事颇不容易。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

又者,你现在就想见佛的志向,可说是很真切。然而这件事很不容易。应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望得到一心不乱,为决定的主宰誓愿。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在没有得到一心不乱前,千万不要萌发急于见佛的心。能得一心不乱,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想要见佛就可以马上见到。不见也没有什么妨碍。倘若急急想要见佛,心念纷飞。想要见佛的念头,固结在心头,就成为修行的大病。

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

久而久之,则多生怨家,乘着这念躁妄情想的机会,变现成佛身,期望酬报宿世的怨恨。自己的心没有正见,全体是魔的气分,一见境界便生欢喜。从此这个魔便钻入心腑,着魔发狂。就算佛陀在世,也无可奈何啊。只要能念佛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何须预先算计着见佛与否。

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世间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光也。

一心不乱之后,自知如何处理。不见佛固能工夫上进,如果见佛将会更加息灭妄心专精修持。断然没有误会的过失,只有更加精进修行的利益。世间不明理的人,稍有修持的功夫,便心怀过分的期望。好比磨镜子,尘垢如果去除净尽,镜子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如果不致力于磨,而只期待它发光,镜子上全部是尘土垢秽,如果能发光,也是妖光,不是镜子本有的光啊。

(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补书所以耳。永明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例其词曰,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此当能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矣。

我是担心你不善用心,或许导致自己失去修行的利益,也使别人退失信心,所以才补充写明这些意思。永明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现在仿照这句话说:“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明白了这些道理,就应该能致力于心与佛合的修道啊。复弘一法师书

接手书,知发大菩提心,誓证念佛三昧。刻期掩关,以祈遂此大愿。(光)阅之不胜欢喜。

接到你的信,知道你发大菩提心,誓证念佛三昧。定期闭关,以祈望完成这个大愿。我看了非常欢喜。

所谓最后训言,(光)何敢当。然可不尽我之愚诚以奉之乎。虽固知座下用此种络索不着,而朋友往还,贫富各尽其分,则智愚何独不然。但尽愚诚即已,不计人之用得着与否耳。

所说的“最后训言”,我如何敢当。然而又怎可不尽我的愚诚来进言奉献呢?虽然知道你用不着这些罗嗦,然而朋友之间的来往,无论贫者富者,都各尽自己的本分,那么智者愚者,又怎该不如此呢?只要尽我的愚诚就好,不计较别人用不用得着啊!

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

我认为你的这个发心,实在是不可思议。然而在关房中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果真能一心不乱,自然会有不可思议感通。在未得一心不乱之前,切不可用躁动妄念的心先求感通。一心不乱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进专一。

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所谓明镜当台,随缘影现好丑之境,好丑是影相的事,与镜子本体没有一点关系。心未得一心不乱而急切追求感通,就这个急切追求感通的心,便是修行道路上的第一大障碍。况且内心烦躁妄动,格外企求,也许导致生起诸多魔事,破坏了清净心。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胆为您陈述这《念佛圆通章》。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

居士无我,乐受磋磨。但有误会(光)意之失,故首称师尊,不用印光法师四字。未免于(光)于己,皆所未安。

居士没有我相,乐于接受切磋琢磨。但是有误会我的意思的过失,所以你在开头就称“师尊”,不用“印光法师”四个字。未免对于我,对于你自己,都有所不妥。

夫(印光)一粥饭僧耳。称为法师,已经过分之极。然通途泛称,亦不能不如是。至于不名,且称为师尊,实失正名交友之道。下次切勿用此故套。

我是一个只会吃饭的僧人罢了。称为“法师”,已经是很过分了。然而现在通常都是这样称呼,也不能不如此。至于不直接称名,而称为“师尊”,实在是有失正名交友之道。下次千万不要用这些俗套。

至于署名之下,古今通用,凡平交皆当如是,非于尊者前方用和南顶礼等也。今礼教陵迟,凡研究佛学者与知识信札,多皆用合十合掌谨启等,而不肯稍屈。

至于在自己的署名之下,古今通用,凡是平辈之交,都应当如此,并不是在尊者前面用“和南”“顶礼”等等。现今礼仪之教逐渐衰败,凡是研究佛学的人与善知识来往的信件,大多都是用“合十”“合掌”“谨启”等等,而不肯稍稍委屈。

夫禹拜昌言。子夏丧明怨天,曾子责之,尚投杖而拜。是同侪有一言启迪于我者,皆以屈礼谢之。今行于歧路,有所不决,拟欲问人尚须合掌。况欲资之以了生死大事,而以行路之仪奉之,是轻法也。轻法则不能实得法益。

大禹一听到善言就磕拜。子夏失明而埋怨上天,曾子责备他,他听后尚且丢下拐杖而磕拜。只要是同辈有一句话启迪了我,都以屈身礼拜加以答谢啊!现在行走在歧路之上,有一些不能决定的问题,打算想要寻问路人,尚且须要合掌请问。何况是想要借助他人了生死大事,而以走路问人的礼节来对待,这是轻慢佛法啊!轻法就不能实际得到佛法的利益。

昔古灵赞禅师大悟后,欲报剃度师恩,多方启迪。其师异之,令其为伊宣说。彼谓当设法座,令其师迎己升座礼拜,然后可说。其师依之,遂于言下大悟。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说,说亦只得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

过去古灵神赞禅师大开悟之后,想要报答剃度师的恩德,多方的开导启发(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惊异,令他为自己宣说。神赞禅师说:应当施设法座,令他的师父迎请自己升座礼拜,然后才可以说法。他的师父依照而行,于是在他的教言之下大悟。假使古灵禅师不如此重法,他的师父不如此尊重得法之人。不要说不说法,就是说法,也只是得到文字知见而已。决定不能够在一句话之下,就明悟本心。

语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夫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

俗话说:谦卑礼下他人不够深,就不能得到他的真本领。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留存在世间的只有经书与佛像。若能将泥土、木头、金属、彩绘等做成的佛像视作真佛,就能灭业障而破烦恼,证三昧而出生死。

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其过弥天矣。

如果将他们视作泥土、木头、金属和彩绘,则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土木金彩而已。是土木金彩,不恭敬也没有过失。如果亵渎的并非是土木金彩,而是土木金彩所做成的佛像,那就是弥天大罪!

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

读诵佛经祖语,当作此时就是佛祖现前为我亲自宣说,不敢稍微萌发懈怠轻忽的念头,能这样恭恭敬敬的人,我说他一定会在此生高登九品往生西方,彻底证得一真法界。否则,不过是游戏法门,其利益只是多知多见的佛教术语,说得头头是道,可得不到一丝一毫的真实受用,只有道听途说的本事,没有真实体证。

古人于三宝分中,皆存实敬。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况实行乎。

古人在三宝门中,都心存真实的诚敬,不只是泛泛然肤浅地嘴巴说说! 现今的人在口头尚且不肯委曲自己说一句恭敬的话,何况真实地行持呢?

昔清世祖章皇帝,拜玉琳通琇禅师为师。尚欲取一法名,琇师谓帝王何须用此。彼不肯,祈取一丑字眼名之。玉琳乃书十余丑字,令其自选。乃取一痴字。其派在行字辈,故名行痴。凡与玉琳之法徒书,其署名则云法弟行痴和南。

过去,清世祖顺治皇帝,拜玉琳通琇禅师为师父。想要取一个法名,通琇禅师说:帝王何须如此。他不肯,祈望取一个丑的字眼来作为法名。玉琳国师就写了十多个丑字,让他自己选。于是就选了一个“痴”字。他的派辈分在行字辈,所以名为行痴。凡是与玉琳国师的法子徒弟写信,他的署名就为:法弟行痴和南。

开国之皇帝尚如此自屈,若以今人推之,当先加以刑,然后问法,方合其式。否则平人失其为平人,皇帝失其为皇帝矣。

开国的皇帝尚且如此自我屈尊降纡,如果以现在的人来例推,应当先加以刑具,然后问法,方才合他的样式。否则就百姓失其为百姓,皇帝失其为皇帝了。

(光)于佛学,一无所得。如盲对五色,聋对五声。了不知其如何为声,如何为色。然于主敬存诚之表面,颇愿竭我愚诚,以尽他山石之小益。既属心交,当不以琐屑弃之。

我对于佛学,一无所得。如同盲人对五色,聋子对五声。一点不知道,什么才是宫商角征羽五种声音,什么才是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然而对于主敬存诚的表面行为,很愿意竭尽我的愚诚,来尽他山之石的小小利益。既然大家是以心相交,应当不会因为我的细小琐屑而嫌弃吧。拟答某居士书(附某居士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