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国营酒店,赵刚正在听着手下人的汇报:
“赵市长,那个叶卫东回来了,应该只是跟着市运输队的车出去旅游了一趟,开车的是邓天翔,副驾驶坐着一个年轻人,以前没见过,应该是市运输队的人。
还有,叶卫东和张俊都是坐在后车厢里,我们把车拦下来之后,他们两人都下车了……”
赵刚点了点头,严肃地说道:“10月份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了,开完这次会议,下次就是换届选举了。
马上就到九月份了,那个计划一定要在大学开学以前完成……”
手下人恭敬回答:“是,您放心,刘小民那小子还是挺机灵的。”
赵刚点了点头。
…………
邓天翔将车开到了市运输大队,却并没有着急让张俊去找黎奎进行销售,而是让张俊明天带着他去找一趟他的姑父。
张俊当晚回到家里,就跟他父亲张翔讲起了这次与叶卫东一起去了一趟南方的事。
不过,按照叶卫东的意思,他只讲了进了一些衣服、鞋子之类的东西,对于彩电的事一字未提。
张翔听张俊说叶卫东想要见见他的妹夫,并没有多想就亲自给张俊的姑父林建清打了个电话。
第二天,张俊便将叶卫东带着到林建清的办公室。
因为有张翔的电话,林建清也大致调查了一下叶卫东这个人。
这一调查,才知道叶卫东就是那个被不少媒体报道过的年轻天才,因此,对于叶卫东的到来相当热情。
林建清的办公室宽敞明亮,墙上挂着毛主席像和\"为人民服务\"的标语。
窗台上的绿植生机勃勃,与严肃的办公环境形成微妙平衡。
叶卫东坐在皮质沙发上,双手自然地搭在膝盖上,背脊挺直却不显拘谨。
\"林局长,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见我。\"叶卫东的声音不高不低,恰好能让对方听清又不显冒犯。
林建清摆摆手,眼角挤出几道笑纹:\"卫东同志太客气了。说实话,看到《科学青年》上那篇关于你的报道时,我就想见见你这位年轻的天才了。\"
他拿起热水瓶,亲自给叶卫东和张俊倒了杯茶,\"没想到你对我们工商业系统的工作也感兴趣?\"
叶卫东双手接过茶杯,指腹感受着瓷器传来的温度。
他注意到林建清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已经有些年头,表带磨损处露出铜色。
\"林局长,实不相瞒,我这次请张俊带我过来,一是因为我知道张俊不想读书了,但他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听说您对他特别关心,而我和他又是好朋友,所以就冒昧前来打扰了。
二是我这个人想法比较多,有些个人的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成熟,正想找一个您这样的专家请教一下。\"
林建清感到很惊讶:“卫东同志太客气了,要是你想请教的问题是科研方面的,那我可完完全全是个门外汉,真正的专家是你才对。”
叶卫东笑着摇了摇头:“不是,林局长,我想向您请教的是关于国内工商环境的一些问题。”
叶卫东轻轻放下茶杯,看向张俊道:“张俊,我想单独和林局长聊聊,你看可以吗?”
张俊看了一眼林建清,这才端起茶杯,走出了办公室,还顺便带上了房门。
叶卫东这才目光诚恳地望向林建清:\"林局长,我这次去南方,看到了一些让我深思的现象。
广东那边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经营模式,有的工厂已经开始在暗中实行责任制。
我注意到,这些实行了责任制的工厂明显比内地同样的工厂更有活力……\"
“有这事?”
林建清打断了叶卫东的话,“这不是违反我们公有制原则吗?”
林建清的这个反应叶卫东并不意外,摇了摇头道:“没违反,他们实行的还是公有制,不过是采取了一些更有效,更积极的手段罢了。”
“哦?那麻烦你跟我说说,他们采取了一些什么手段……”
“其实,他们就是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落到了实处,而不是搞绝对的平均主义,比如……”
叶卫东将他所想到的刺激经济发展的一些方案说了出来,当然还是说得相当保守的。
林建清眉头微皱,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
\"卫东同志,你说的这些.……有些敏感啊。我们一直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基本原则。\"
\"我完全理解您的顾虑。\"
叶卫东点点头,语气平和但坚定,\"但您看我们市里的国营纺织厂,去年亏损了三十多万,工人们出勤不出力;农村公社里,大家吃大锅饭,粮食产量年年徘徊不前。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我们管理方式需要改进。\"
办公室里的挂钟发出规律的滴答声,林建清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窗外传来远处工厂的汽笛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卫东啊,\"林建清终于开口,声音低沉,\"你说的这些情况我都知道。但是你所说的改革不是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国内也正处于关键时期...\"
叶卫东身体微微前倾:\"正因为是关键时期,才更需要突破。林局长,您主管工商业工作多年,一定比我看得更清楚。现在物资短缺,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买不到,这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样子。\"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资料:
\"这是我整理的南方几个试点地区的数据。实行承包制后,工厂利润翻了一番。工人们的收入提高了,国家的税收也增加了,这是双赢啊。\"
林建清接过资料,仔细翻阅。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纸面上,那些数字显得格外清晰。
\"这些数据...确实令人深思。\"林建清摘下眼镜擦了擦,\"但是上面还没有明确指示,我们贸然行动会不会...\"
\"林局长,\"叶卫东语气诚恳,\"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这正是一个提出建议的好时机。您作为工商业系统的资深干部,您的意见一定会受到重视。\"
办公室里的气氛渐渐热络起来。
叶卫东继续道:\"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而是让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应有的优越性。就像您手上这块表,\"他指了指林建清的手腕,\"再好的表也需要定期上发条、擦油保养,才能走得准啊。\"
这个生动的比喻让林建清不禁莞尔。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最后停在窗前,望着外面忙碌的街景。
\"卫东同志,你说服我了。\"林建清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会在适当的场合试着向上级反映这些情况。
不过,\"他严肃地补充道,\"你说的这种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叶卫东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这正是我想说的!我们可以先进行试点,成功了再推广。林局长,您的稳重正是改革最需要的品质。\"
“试点?”
林建清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就想明白了,要向上级反映,自然可以从试点的方式出发。
如果试点成功,那他也是这个提出试点方案的功臣。
万一试点出了问题,那也可以提前停止。
之后,林建清就反而像一个学生,向叶卫东请教如何试点。
叶卫东知道,现在安徽的小岗村,十八位农民正是在试点,这只是农业方面。
他就首先将农业这一块说了,但这与林建清无关,他重点要说的自然是工业和商业。
工业方面,他建议找一两家亏损严重,国家不堪重负的企业入手,就像叶卫东提到的国营纺织厂。
商业方面,他就提出来可以让张俊顺利办上临时营业执照,他保证可以帮助张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就看到成果。
另外,叶卫东愿意给林建清写一份关于试点的可行性方案,方便林局长能更有力地与上级进行沟通。
…………
两人的手握在一起,窗外不知何时飘起了细雨,滋润着这座渴望变革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