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想离婚分江山?我过继朱棣给朱标 > 第105章 敲国王竹杠,被追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5章 敲国王竹杠,被追杀。

朱元璋自朝鲜王宫侍卫冲突事件后,怒火稍息,便在朝鲜国王李芳远安排下,在平壤城游玩起来。

这日,他身着便服,带着朱棣与几个侍卫,漫步在热闹集市。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走着走着,朱元璋的目光被街边茶摊旁一位女子吸引。

此女身着朝鲜传统服饰,淡粉长裙,高腰阔袖,

长发如墨,柔顺地垂在身后,眉眼如画,肌肤胜雪,正笑语盈盈地给客人斟茶。

朱元璋不禁看直了眼,喃喃道:

“没想到这朝鲜之地,竟有如此美貌女子。”朱棣见父亲这般模样,心中暗急,忙低声提醒:“父皇,我们在外,需注意身份。”朱元璋这才回过神,却还是忍不住频频回望。

之后几日,朱元璋游玩时愈发留意起朝鲜女子。

她们或温婉秀丽,或活泼俏皮,举手投足间皆有别样风情。

这让朱元璋心中的歪心思愈发浓烈,他寻思着,若能带回些美貌女子充实后宫,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一日,朱元璋叫来李芳远,屏退众人后,笑着说道:“李爱卿,朕在这朝鲜几日,见你这的女子都生得极为俊俏。”李芳远心中一惊,不知朱元璋此话何意,只能赔笑道:“陛下谬赞,我朝鲜女子怎及得上大明女子端庄秀丽。”

朱元璋摆摆手,道:“朕并非谦虚,实是觉得她们别有韵味。朕后宫正缺些新鲜面孔,你可挑选些才貌双全的女子,送与朕带回大明。”李芳远一听,顿时吓得跪地,额头冷汗直冒:“陛下,这……此事万万不可。朝鲜女子粗陋,实在不配侍奉陛下。况且朝鲜百姓对女儿珍视,若强行征选,恐激起民愤啊。”

朱元璋脸色一沉,不悦道:“朕不过提个小小要求,你竟如此推脱,莫不是不把朕放在眼里?”李芳远连连磕头,急道:“陛下息怒,罪臣绝无此意。只是此事关乎重大,还望陛下三思。”

朱元璋拂袖而去,留下李芳远瘫坐在地。

李芳远深知此事若处理不好,不仅会得罪朱元璋,还会让朝鲜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赶忙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对策。

领议政金宗瑞皱着眉头说:“陛下,大明皇帝之命不可违抗,但强行征选女子,必定民怨沸腾。”左议政朴訔也忧心忡忡道:“是啊,可若不答应,又怕触怒天朝上国,给朝鲜带来灾祸。”

众人正愁眉不展时,右议政郑道传站出来道:“陛下,我们或许可委婉告知大明皇帝,朝鲜女子自幼习惯本国风俗,恐难以适应大明宫廷生活。同时,我们挑选些朝鲜的奇珍异宝、特产名物,作为礼物献给皇帝,转移他的注意力。”

李芳远觉得此计可行,便精心挑选了一批珍贵的高丽瓷器、人参、上等丝绸等,又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向朱元璋表明朝鲜女子实在难担侍奉之责,望他谅解,同时表达对大明的忠心与敬意,送上厚礼,祈求他收回成命。

朱元璋收到礼物与信后,心中恼怒。他觉得李芳远不识好歹,竟敢违抗自己的命令。但他也不想因这点小事与朝鲜彻底翻脸,毕竟朝鲜乃大明藩属国,关系闹僵对双方都不利。

朱棣见父亲为此事心烦,便劝道:

“父皇,朝鲜国王既已表明态度,我们不如就此作罢。若强行索要女子,恐有损父皇英明,也不利于大明与朝鲜的关系。”朱元璋沉思良久,觉得朱棣所言有理。

恰在此时,朝鲜又传来消息,李芳远为表诚意,

正组织人手编写朝鲜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典籍,准备呈献给大明,以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朱元璋心中一动,觉得这倒是个不错的举措。他意识到,比起几个女子,从文化上让朝鲜更加亲近大明,才是更长远之计。

于是,朱元璋不再提索要朝鲜女子之事,转而对李芳远组织编写典籍一事表示赞赏,并命人告知李芳远,

希望他加快进度,完成后尽快送来。李芳远得知朱元璋不再追究,心中大喜,赶忙督促手下加紧编撰。

一段时间后,李芳远带着编撰好的典籍以及更多的朝鲜特产来到大明。

朱元璋在朝堂上接见了他,李芳远跪地行礼,献上典籍与礼物,言辞恭敬地说:

“陛下,这是我朝鲜精心编撰的典籍,望能让陛下更了解朝鲜。这些特产也是我朝鲜的一点心意,还望陛下笑纳。”

朱元璋接过典籍,随意翻看几页,见内容详实,对朝鲜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介绍得十分详细,心中满意,脸上露出笑容,说道:

“李爱卿有心了。此次你送来的典籍,对增进两国了解大有裨益。朕看你治理朝鲜有方,又对大明忠心耿耿,实乃藩属国君主之楷模。”

李芳远连忙谢恩:“陛下过奖,朝鲜能有今日之安定,全赖陛下庇佑。罪臣定当继续勤勉治国,不负陛下期望。”

此后,朱元璋与李芳远相谈甚欢,双方就两国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朱元璋还赏赐了李芳远许多珍贵物品,李芳远满心欢喜地返回朝鲜。

经此一事,朝鲜与大明的关系不仅没有恶化,反而更加紧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文化交流也愈发活跃。而朱元璋也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

不再因一时私欲而做出冲动之事,更加专注于大明的国计民生,致力于将大明治理得繁荣昌盛。

朱元璋带着敲竹杠得来的财物和满意的心情踏上了回大明的归途。

然而,行至半途,突然遭遇了北元残部的截杀。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北元残军如狼似虎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朱元璋的护卫队立刻严阵以待,与北元残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刀光剑影之中,鲜血染红了大地。

朱元璋在护卫的拼死保护下,暂时未受到伤害,但形势却十分危急。

“陛下,北元残部人数众多,且来势汹汹,我们得尽快想办法突围啊!”一名将领焦急地喊道。

朱元璋面色凝重,心中暗暗懊悔自己的大意,同时也对北元残部的嚣张感到愤怒。

他握紧了拳头,大声喊道:“众将士听令,今日我们务必杀出一条血路,绝不能让这些北元残部得逞!”

在朱元璋的鼓舞下,护卫队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但北元残部似乎早有准备,他们的攻势一波接着一波,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战斗持续了很久,双方都伤亡惨重。

朱元璋的护卫队虽然英勇,但毕竟人数有限,渐渐有些抵挡不住。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原来是一支明军援军及时赶到。

援军的加入让局势瞬间扭转,北元残部见势不妙,开始纷纷撤退。朱元璋松了一口气,但心中却陷入了沉思。

回到营地后,朱元璋召集将领们商议此事。他面色严肃地说:“今日北元残部竟敢公然截杀朕,实在是欺人太甚。这也让朕意识到,江陵离边境太远,一旦边境有事,朕很难及时做出反应。朕觉得,我们需要迁都,找一个更靠近边境、更便于掌控局势的地方。”

将领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其中一位将领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江陵虽好,但对于防御北元来说,确实位置不佳。只是,迁都一事事关重大,还需慎重考虑啊。”

朱元璋微微点头,说道:“朕自然明白,此事需从长计议。但我们不能再拖延下去,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接下来的几天,朱元璋一边继续赶路,一边与将领们商讨迁都的事宜。他们考虑了多个地方,如西安、开封、顺天府等,但每个地方都有其利弊。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达的经济基础。但西安距离江南地区较远,漕运不便,一旦迁都,物资供应可能会成为问题。

开封位于中原地区,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是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但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且黄河水患频繁,安全隐患较大。

顺天府则处于北方边境地区,靠近北元,迁都于此可以更直接地掌控北方局势,加强对北元的防御。

而且顺天府地势雄伟,有燕山山脉作为天然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但顺天府在元朝末年遭受了战争的破坏,需要大规模的重建和修缮。

朱元璋决定先派人对这几个地方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评估。他派出了几支队伍,分别前往西安、开封和顺天府等地,收集当地的地理、经济、人口等方面的信息,并绘制详细的地图。

几个月后,考察队伍陆续返回。他们向朱元璋详细汇报了各地的情况。

前往西安的队伍汇报说:

“陛下,西安确实是一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足以支撑都城的物资需求。而且西安周边的军事防御设施较为完备,经过修缮和加固后,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只是,西安距离江南地区较远,漕运不便,若要迁都于此,需大力发展漕运或开辟其他物资运输通道。”

前往开封的队伍则表示:“陛下,开封的商业十分繁荣,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但正如陛下之前所担忧的,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很难进行有效的防御。而且黄河水患频繁,对都城的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前往顺天府的队伍兴奋地说:“陛下,顺天府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于北方边境地区,靠近北元,迁都于此可以更直接地掌控北方局势。燕山山脉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为都城提供了良好的防御条件。而且顺天府地区的百姓对朝廷忠心耿耿,人心归附。只是,顺天府在元朝末年遭受了战争的破坏,宫殿、城墙等都需要大规模的重建和修缮,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巨大。”

朱元璋听了各方的汇报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迁都之事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慎重考虑。

经过一番权衡利弊,朱元璋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认为,虽然西安和开封都有各自的优势,但顺天府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迁都顺天府不仅可以加强对北元的防御,还可以更好地控制北方地区,巩固明朝的统治。

而且,朱元璋也考虑到了明朝的长远发展。顺天府地处北方,是连接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迁都于此可以促进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实现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至于顺天府的重建和修缮问题,朱元璋认为这虽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朝廷下定决心,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回到南京后,朱元璋立即召集朝堂大臣商议迁都之事。他将自己的想法和考察结果向大臣们一一说明,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各抒己见,有人支持迁都顺天府,认为这是加强国防、巩固统治的明智之举;也有人反对迁都,认为顺天府地处边境,安全风险较大,且重建和修缮费用高昂,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已有了决定。他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朕意已决,迁都顺天府。顺天府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对于防御北元、控制北方地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迁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这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值得的。朕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建成一座宏伟壮丽的都城。”

大臣们见朱元璋心意已决,便不再争论。他们纷纷表示支持皇帝的决定,并愿意为迁都之事尽心尽力。

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元璋开始了大规模的迁都筹备工作。他任命了一批得力的官员负责顺天府的重建和修缮工作,从全国各地征集了大量的工匠和民工,运来了无数的建筑材料。

同时,朱元璋也开始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迁都后的需要。他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吏治,发展了经济,扩充了军队,为迁都后的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朱元璋的亲自督促和指挥下,顺天府的重建和修缮工作进展顺利。一座座宫殿、城墙、城门等建筑拔地而起,展现出了宏伟壮丽的气势。

经过多年的努力,顺天府终于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设施完备、防御坚固的都城。朱元璋正式颁布诏书,宣布迁都顺天府。

迁都顺天府后,朱元璋加强了对北方边境的防御和管理。他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大量的军事据点和防线,派遣了精锐的军队驻守,有效地抵御了北元的侵扰。

同时,朱元璋也积极开展对北元的外交和军事斗争。他通过政治手段分化瓦解北元内部的势力,同时也不断地派遣军队进行北伐,打击北元的有生力量,使其再也无力对明朝构成威胁。

在经济方面,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也大力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北方地区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在文化方面,朱元璋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在顺天府设立了国子监、翰林院等文化机构,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北方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