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两代人的爱情 > 第4章 山娃青年170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章山娃青年170集

山娃妈这段时间病情还算平稳,看着襁褓里那粉嘟嘟、像个小肉团子似的二孙女小丽丽,浑浊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慈爱与喜悦的光。她心心念念着要让儿媳坐个好月子,在她心底,那碗从小喝到大、传承了几代人的白面茶汤,无疑是坐月子滋补身子的不二之选。

在厨房忙活时,她满脑子都是当年自己坐月子的情景,那时候物资匮乏,能有玉米面做的茶汤就算不错了,白面茶汤简直是奢望。如今日子好了,可不能亏待了儿媳。

山娃妈站在有些昏暗、烟火气缭绕的厨房,灶台上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她满是皱纹的脸。她缓缓提起水壶,将热水小心翼翼地倒入锅中,接着拿起装面粉的袋子,用勺子舀出几大勺面粉,边倒边轻轻晃动锅子,让面粉均匀地融入水中。手中那根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木勺,在锅里有节奏地搅拌着,锅里的面糊随着搅拌慢慢变得浓稠,像是她对这个家深沉的爱,越来越厚重。待面糊熬得恰到好处,如糨糊般细腻柔滑时,她又从橱柜里翻出一小包红糖,打开,用羹匙舀了两勺,放入锅中,瞬间,香甜的气息弥漫开来。

“来!荣荣啊!”婆婆秀兰喊着,就端着那碗还冒着热气的白面茶汤,迈着略显蹒跚的步子走进坐月子的南屋,脸上堆满了笑容,声音温柔得能掐出水来,又关心的说:

“把这碗白面茶汤喝了,放了不少红糖呢,喝了我二孙女儿好有奶吃。看看你多幸福啊!想当年我想喝都没有,只有玉米面的,和白面茶汤相比差远了。”

她边说边把碗往刘荣荣跟前递,眼神里满是期待。。。。。。

刘荣荣刚好不容易哄睡了、哭闹不休的孩子,整个人疲惫不堪,心情本就烦躁。抬眼瞧见婆婆递过来的那碗茶汤,心里的火“噌”地一下就冒了起来。她看着那黏糊糊的东西,想着这几日每到饭点就出现的茶汤,胃里一阵翻腾,冷着脸,没好气地悻悻的说:

“要喝你自己喝吧,说过多少遍了,我不想喝这玩意,糊嗓子,难以下咽。天天就知道打茶汤,茶汤,什么狗屁茶汤啊!快快端下去吧!”

她的声音因为疲惫和恼怒有些沙哑,眼神里透着深深的厌烦。

婆婆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就像被寒风突袭的花朵,迅速枯萎。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好心竟被如此践踏,一股怒气从心底直冲脑门,眼眶也不自觉地红了起来,

一脸不高兴地表情,横着双眉说:

“哟!瞧瞧你!好心不当驴肝肺的玩意,过去我想喝都喝不到,现在你多好啊,放着白面茶汤你不喝,你还想吃啥呀?美得你不知道姓啥了!”

她的嘴唇微微颤抖,一边念叨、一边气鼓鼓地把茶汤端回厨房,一仰头,赌气似的自己“咕咚咕咚”的喝了下去,冷哼一声说:

“哼!你不喝,我替你喝,省得浪费白搭了。”那一口下去,甜在嘴里,苦在心头,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

刘荣荣也不甘示弱,隔着屋子,扯着嗓子,怒气冲冲地喊道:

“快你自己喝吧!你就是自己想喝了,找借口说给我做的,你有那好心对待我吗?”

其实,话一出口,她心里也闪过一丝后悔,可又拉不下脸来道歉,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逞强。婆媳之间,历来就是天敌,况且婆婆有病缠身,儿媳坐月子心情烦躁,更是增添了不少争吵的机会,互不相让,互不理解。

这时,山娃下班推门而入,裹挟着一身的寒气。刚一进屋,就见婆媳俩剑拔弩张,气氛冷得比外面的天还冻人。他眉头一蹙,满脸的不耐烦,疲惫的双眸中透着深深的无奈,看了看厨房站立的母亲,又进屋瞅瞅在火炕上哄孩子的妻子,黑着脸说:

“吵什么吵?婆媳俩成天吵吵闹闹的,多大点事啊?烦不烦人啊?唉——”

他一边跺跺脚,甩掉鞋上的尘土,一边对着妻子和母亲说着,又一边长叹了一口气。这日子怎么就过得这么揪心呢?他先走向妻子,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放柔了声音劝慰说:

“荣荣!妈妈也是好心啊!你还坐月子呢,别气坏了身子啊!”

然后又转身走向母亲,拉着她的手,低声劝道:

“妈!荣荣刚生完孩子,正在坐月子,心情可能不太好。不喝就不喝吧,以后别再给她打茶汤喝了,不是您生小孩儿那个年代了,就知道喝茶汤。现在补充营养的食品可多了,您别跟她一般见识啊!”

一个月就在这吵吵嚷嚷、磕磕绊绊中匆匆而过。转眼间过了满月,到了腊月,兴隆山城的雪一场接着一场地下,像是老天爷也在为这个家的琐碎家务事哀愁添几分凄清。

在婆媳的争吵与生活的重压之下,山娃妈的病情愈发严重。她时而眼神儿直勾勾的望着虚空,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反应;时而又情绪激动,有时自言自语,叨叨姑姑;有时又大喊大叫,骂骂咧咧,整个人陷入一种癫狂的状态。山娃看着母亲痛苦的模样,心疼不已,心急如焚,决定带母亲前往北京安定精神病医院寻求治疗。

在一路的列车上,山娃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眼神中满是担忧与焦急。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但他却无心欣赏。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母亲的病情,心中默默祈祷着能在医院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让母亲能恢复往日的平静与安宁。

抵达北京安定医院后,山娃被医院里嘈杂的人声和忙碌的身影包围。他搀扶着母亲,在各个科室之间穿梭,询问、挂号、排队,每一个步骤都让他感到疲惫不堪,但他没有丝毫怨言。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神病患者,他们的脸上都带着相似的病症痛苦与无助的迷茫,山娃看着这些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精神疾病给人们带来的折磨。

等待就诊的过程中,山娃望着母亲,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疼爱,那些温暖的回忆如今却成了他心中的刺痛。他自责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没有处理好婆媳之间的关系,才让母亲的病情加重。

母亲坐在一旁,眼神呆滞,偶尔会喃喃自语,山娃凑近去听,却只能听到一些模糊不清的话语,那是母亲混乱思维的体现,让他的眼眶忍不住湿润起来。

终于轮到他们就诊,山娃急忙扶着母亲走进诊室。医生是一位经验很丰富的精神科专家,他耐心地询问着母亲的症状、病史,山娃在一旁详细地回答说:

“我的妈妈还是在我出生时就得了产后抑郁症,没有及时治疗。在1983年我亲自带她去了遵化大刘庄精神病院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因为抗拒吃药,还过了电针呢。出院后好过一段时间,因为父亲长期与母亲常年两地分居,感情不好,再加上婆媳之间经常闹矛盾,生气打架。所以,最近复发越来越严重。”

山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向专家大夫回忆着妈妈的过去。医生听完后,看着病历,斟酌许久后,又对母亲进行了一系列专业的检查,最后给出了治疗方案。他建议使用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开了新药“氟奋乃静葵酸酯注射液”,告知每周肌肉注射一针,无需口服,能免去病人抗拒吃药的麻烦。山娃在医院看着护士给母亲打上一针,又买了一盒十针的药量,配上抗药针副作用的安坦片,每日两次每次吃两片。

听了医生专家的话,山娃心中既充满了希望,又有些担忧。希望的是母亲的病情终于有了治疗的方向,担忧的是用不用住院治疗?又怕住院治疗费用高昂,自己能否承担得起?

他小心翼翼地询问医生用不用住院治疗问题,医生专家告诉他,暂时不用,回去只要按照医嘱打针吃药,就应该有所好转。住院治疗虽然好,但也有弊病,一来费用高,二来医院的环境不如在家有亲情感。在家亲人可以配合心理治疗,还特别叮嘱山娃要注意母亲的情绪变化,尽量为她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山娃心中稍感安慰,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给母亲治病,寻找机会,创造好的生活环境。

离开医院时,山娃手中紧紧握着医生开的各种检查报告单和买的药。他扶着母亲,脚步坚定地走出医院大门。尽管未来的路还很艰难,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放弃,为了母亲,为了这个家,他必须坚强地走下去。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解决问题,让母亲早日康复,让家庭重新恢复往日的温馨。

1986年年末,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落下帷幕,山娃长舒一口气,手中那份“全国工业普查优秀工作者”的荣誉证书,烫金的字迹在日光下熠熠生辉,这一刻,他眼眶泛红,泪水夺眶而出。

多少个日夜,他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资料,一家家工厂奔走核查,反复校验数据。此刻努力与艰辛都化作证书上的荣耀,他知道,所有辛苦都值了。

统计局领导决定,工业普查过后,山娃仍然继续接任劳资统计和家计调查工作。

寒假翩然而至,宛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阳,驱散了些许严寒。承德一中的赵小生满怀期待地回到家,刚踏入大哥山娃的家门,瞧见正坐在炕头的母亲,眼眶瞬间湿润,他一个箭步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声音略带颤抖说:

“妈!您身体咋样啦?天冷,您可得多穿点儿。”

母亲微笑着,眼中满是慈爱,轻轻拍着他的手回应。赵小生又转向山娃,脸上洋溢着自豪的说:

“大哥!学校里我成绩可好了,一直名列前茅,同学们还选我当班长呢!明年暑假就毕业,我想好了,要参加高考,以后像您一样当个国家干部。”

山娃眼中满是惊喜与欣慰,重重拍了拍二弟的肩膀,爽朗笑道:

“好小子!当了班长责任更重,可得以身作则,学习上不能松劲儿,朝着班级前三、年级前五冲刺!”

赵小生连连点头,可随即神色一黯,犹豫片刻后对着大哥开口说:

“大哥!我想考文科,可爸非让我报理科,我趁着寒假想去东北找爸,当面跟他唠唠,我是真心喜欢文科。”

山娃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轻声说道:“去见见也好,把事儿说清楚,大哥支持你。要不,带上妈一起,她一直惦记着爸,还有小可和三宝,让一家人团聚团聚,对妈的病有好处,医生不也说心情、环境对康复都重要嘛。”

赵小生觉得大哥所言极是,点头应下。山娃从柜子深处掏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取出 80 元钱,塞到二弟手里:

“路上照顾好妈,这钱留着你当做路费和零花用。”

山娃送走了母亲和二弟赵小生,立即给父亲赵明拍去了加急电报:

“父!母与二弟即日去找您,三天后接站。山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