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主!”李信眸光闪烁,心中略有所思,考虑着到底是继承单于之位,还是合符釜山为各族共主。
亦如贾诩所言,共主之尊号,最远可追溯至上古轩辕黄帝时期。
上古百族会盟,能得共主之尊为者,无不是人族之大贤者。
甚至在尧舜禹的古老传说中,共主都是召开部落联盟会议。
大家推举有才德的人才能继承,这是一种古老联盟推举与禅让制。
中原大汉有皇权大一统,有着君权天授的理念,有着传承自始皇帝的正统性...
那李信也可以弄一个,合符釜山,百族会盟,上古联盟共主的法统。
而这也是诸夏境内,当前最合适的法统,和理论依据,毕竟夏军夏军,当初起这个字号,就是为了承接夏统做准备的。
你刘汉的正统与法理,有来自始皇帝的皇权大一统,为依据。
我李夏的正统与法理,来自轩辕黄帝的联盟大一统为依据。
天然的便具有法理性,具有神圣性,比之大汉的君权神授,比之始皇的皇权大一统,也不遑多让,甚至还要来的久远...
什么是大一统,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标准,每个时代的标准,都不一样,有人认为书同文,车同轨,皇权制上大一统。
也有人认为,夏商周,所共同尊行的礼,乃至服饰文化习俗信仰等方面的认可,算做一种,尊礼尊仪信仰大一统。
也有人以地域划分,即中原地区为正统,黄淮地区为中原正统,占据此地为中原正朔。
乃至后面衣冠南渡,出现了南北朝,又弄了个传承正统,弄了个华夷之辨,夷夏之别。
甚至来到隋文帝时期,又出现了个长江黄河,南北两岸,疆域大一统。
这些在李信看来,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也不需要弄的那么复杂。
轩辕黄帝本身,就可以引申为一种法统,本身就是一种正朔的根源与体现。
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李信可以将黄帝捧的比始皇还高,毕竟在底层百姓眼中,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
因为他们眼里只有皇帝,他们被洗的干瘪的脑壳中,只能装下皇帝。
皇帝是他们是他们的主宰,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父。
是他们一生效忠之主,在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中,黄帝可能还真比不上始皇帝。
但这只是朝廷宣传洗脑的结果,是百姓眼中的衡量标准,也是他们脑袋里的固有观念。
而在李信这里,若将来自己继承了黄帝的法统,称了共主尊号,那轩辕黄帝是必须在始皇帝之上的。
到时无论是诸夏境内,无论是官方的宣传,书籍的教育,还是民间的舆论,都会将黄帝之尊,置于皇帝之上。
在李信这里谁敢说黄帝一句坏话,就直接砍头株连九族。
在诸夏境内,谁敢说始皇盖过黄帝,便直接抄家灭族,连带祖坟里的三族都给挫骨扬灰。
在李信这里,黄帝必然是要在始皇之上的,黄帝也必须高过皇帝。
这无关其他,无关个人好恶,而是人性利益的抉择。
且李夏的崛起之地,称霸之地,也是当年轩辕氏故地。
今又与北方百族,于阴山会盟,继承上古黄帝正统,称号共主,几乎毫无障碍。
“共主!共主!”李信神色幽幽,心中对此尊号,很是向往。
毕竟,那是上古时期,中原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具有法理意义上的万族之主。
李信想要弄个共主的尊号,想要承接黄帝的法统,但心中亦有着重重顾虑。
因为三皇五帝时期的联盟共主制度,是通过禅让来保证权利交接的,与当下阶段的世袭制有天差地别。
五帝时期,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
尧便对舜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核,直道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摄政。
舜的政绩得到各方肯定,于是帝尧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舜来做自己的继承人。
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百族领导人,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继承人。
直道大禹治水,得到黄河两岸,各族群的认同...
于是帝舜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大禹做自己的继承人...
禹在舜死后继位为百族共主,也以同样方式先后指定了皋陶伯益作候补继承人,但没有正式举行过正式的禅让仪式...
直道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联盟制,建立了中原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夏禹传子的王朝世袭制,代替了以前联盟共主禅让制。
自此之后,历代相沿,联盟大一统在中原消亡,禅让制更是名存实亡...
取而代之的,是世袭罔替的,家天下的,封建大一统。
如今贾诩要重新拿起上古共主那一套,虽然看着很有名望,也很有利益。
李信也很看好,很心动,但又有些犹豫不决,因为老子辛辛苦苦,流血牺牲,战死数十万将士,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为了高高在上,为了子孙后代,不在操劳忧心...
李信不想当天授的皇帝,不想当皇权至上的皇帝,因为这与他心中的规划背道而驰。
他想建立的是诸夏,而不是一家一姓的李夏,更不是只会固步自封的封建王朝,也不是圈地自守的天朝上国。
李信想建立,类似上古联盟,又带着点夏商周礼仪,那种的诸夏联盟。
他想打下大大的疆土,想分封八百诸侯王,想让兄弟们也晋升王侯,有着王侯的血统。
李信不想狡兔死走狗烹,想让跟随自己奋战,流血牺牲的兄弟们,当上王侯,有自己的国。
在这种思想下,这种分封天下,大封王国,广封诸侯的规划下,天然的与中原皇权大一统相冲突,与皇帝制度背道相驰。
这才是李信为什么反感皇帝,乃至不愿称中原皇帝的原因。
因为中原历史上,以皇帝之尊,分封诸王,统御诸国,根本行不通,也很容易出乱子。
西汉的七国叛乱,死马晋的八王之乱,乃至猪明的诸王靖难,鞑清的三番叛乱等等。
都说明了,在皇权大一统之下,行分封制根本行不通,内乱必然发生。
李信不想自己建立的诸夏,混成独姓李夏,更不想百年内叛乱频发,因为那样最后苦的还是底层百姓,皇权大一统自然被排斥在外。
而李信的想要行诸王制,想要广封诸侯,建立诸夏诸夏联盟。
那么轩辕黄帝的,联盟大一统,和共主尊号,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道理确实如此,李信又想像夏商周那样,建立家天下的传承,想要世袭罔替,传承千秋万代。
毕竟在这个生殖崇拜的时代,自己浴血奋战,劳心劳力,打下的江山,将来还是要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的。
若继承了共主的尊号,岂不是要效仿先人,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禅让给别人?
“大王!”正当他踌躇不定之时,鲜卑大人拓跋戎突然出列,小心翼翼道:“外臣有一策,不知可言否!”
“嗯,你有何言,可尽管道来...”
“大王,吾族古籍亦载有,共主‘可瀚’之尊...”
“可汗?”李信脸色莫名。
“不错,就是可瀚!”
拓跋戎面色诚诚,朗声道:“大王威震天下,仁德宇内,四海归心,八方臣服!”
“您既可称中原共主,亦可为草原可瀚,如此岂不两全其美...”
“而且草原可瀚,是内禅继承制,首领权利交接,能完美的避开,共主禅让制的弊端...”
拓跋戎声音有力,言语有据,想要争取将李信捧上可寒之位。
可寒可瀚,亦或者可罕可汗,这个称呼最早被用于尊称鲜卑部落的首领,或者是部族盟主,也作可寒。
在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苍、天子之意,比较久远和古老。
而可汗一词,作为君主的称号,最早始于柔然首领崘统一漠北自称,谓之犹言皇帝。
而草原上的可瀚继承,与中原的五帝禅让,和世子世袭制,也有很大不同...
那就是,可瀚最早是一种内禅制,内禅就是将首领之位,让给同宗同姓族人。
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
亦如中原在实行禅让制之前,即在三皇时代便是如此,部落领袖皆在风姓一族中产生。
而李信又没有宗族兄弟,也没有所谓的世家族亲,最终这继承者,还是要落在自家血统,自家娃子手里。
是以既然李信不想当皇帝,那就当中原的联盟共主,同时也当他们都鲜卑可寒。
因为草原上的可瀚,最早也是各族会盟,选举出来的首领,与中原的共主并不冲突。
如此,亦可称之中原之主,草原之主,大漠荒原之主,或林胡之主。
总之,李信这名南北盟主,不能只当中原的共主,也应该有个草原上的尊号,草原可瀚的尊号。
因为这关乎着大漠以及草原百族,在以后的待遇问题。
若李信只当中原共主,那草原鲜卑不就是成了后娘养的了吗?
到时李信顶着中原共主的名号,治理草原各部,到时他们鲜卑待遇如何?
“共主!可汗!”李信神色莫名,而后环顾大厅众人,沉声道:“既然如此,那吾便当这中原万民共主...”
“当这草原、大漠、林胡、北荒的可汗之尊如何...”
“这...臣等...拜见共主...”
“臣等...拜见...共主...”
“臣等...拜见...大汗...”
“哗啦啦!”这一次众人再也没有异议,哗啦一下跪倒一大片。
贾诩臧霸等汉人文武口称共主,步度根拓跋戎等鲜卑人口称可瀚。
虽然称号上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但这个称号大家都参与了进来讨论与争取。
现在的李信,不止是中原万民的共主,亦是草原和大漠的可瀚,可谓是皆大欢喜
这其实也是李信一种御下的手段,每逢变动或者新收服一批人,他都会例行与众人商议大事。
让他们参与进来,各抒己见,在争论中,相互磨合。
如此大家都参与到事件中来,慢慢的便会加深内心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而且众人相互争论,各说各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
也能通过各方,相互间派系的争论,洞悉各派系的利益与诉求...
而李信这名人主,只需要老老实实的坐在上首,当个裁判,便能增强自身的权柄与威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