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城的北郊,广袤的新农场在九月的晨光中熠熠生辉。
袁华带着上百个白马少年们,穿过农场的大门,清新的泥土气息与作物的芬芳扑面而来。不远处,农业大匠师李岩正站在一台造型独特的拖拉机旁,他身材敦实,皮肤被阳光晒成古铜色,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热情地向袁华招手。
袁华快步迎上去,目光立刻被那台履带式拖拉机吸引。“李老头,你们真把这东西搞出来了?牛皮啊!”袁华一边绕着蒸汽履带拖拉机打量,一边赞叹道。
这东西挺大,高度有一米七,人要爬上去,烧煤,背着一个蒸汽涡轮机,一个人操作,一人添煤。
李岩拍了拍拖拉机的车身,自豪地说:“可不是嘛,这拖拉机可是咱新农法的一大功臣。就说耕地吧,以前用牲口拉犁,再配上几个壮劳力,一天下来,撑死了能耕个五亩地。要是纯靠人力,那效率更低,一天也就一亩多地。但咱这拖拉机,轻轻松松,速度能达到它们的十倍!”
袁华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十倍?这差距也太大了,那一天能耕多少亩地啊?”,袁华其实以前没种过地,他真的不知道拖拉机的效率。
李岩竖起一根手指,晃了晃说:“一台拖拉机,一天就能耕耘五十亩土地。要是赶上耕种期,十五天下来,一台机器就能耕种750亩。而且,这东西配合特制的犁,翻土比牛要深的多,庄稼能长的更好。”
袁华咋舌道:“这么厉害!那要是多几台,这耕种效率简直难以想象。”
李岩笑着点头,“没错,咱算笔账。要是有十台这样的拖拉机,十五天就能耕种7500亩土地。按照每亩产出120斤粮食来算,这些土地产出的粮食,足够养活900人呢!而且,平时还能挂上大车,搬运重物,这玩意的力气等于十头牛。外接齿轮组,还能够给水塔抽水。”
袁华不禁感叹:“这效率,比起以前可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操作起来难不难,普通农户能学会吗?”
李岩摆摆手,自信地说:“不难,操作很简单。稍微学习一两天就能上手。而且咱后续还会安排专门的培训,教大家怎么使用和维修。”
两人沿着田埂漫步,袁华注意到田间矗立着高大的水塔,铁管从水塔向四周延伸,密布在农田里。“李师傅,这铁管和水塔又是怎么回事?”袁华好奇地问。
李岩指了指水塔,解释道:“这是我们的灌溉系统。通过水泵把水抽到水塔里,利用水塔的高度产生水压,再通过这些铁管把水送到田间。为了精准控制灌溉,我们还结合了水钟来控制阀门。”
“水钟?这可真是个新奇的玩意儿,怎么用它控制灌溉呢?”袁华一脸疑惑。
李岩耐心地说:“水钟是利用水的滴漏原理来计时的。我们根据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设定好水钟的时间。到了设定的时间,水钟就会触发机关,打开或关闭阀门,实现定期定量灌溉。这样既能保证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又不会浪费水资源。像在农作物幼苗期,需水量少,就设定间隔时间长一些;到了生长旺盛期,需水量大,就缩短间隔时间。”
袁华不禁称赞:“你们怎么想的?居然能用水,做计时阀门,这方法好。”
正说着,一只狗突然从旁边的田地里窜出来,嘴里叼着一只老鼠。袁华惊讶地叫起来:“握草,狗拿耗子!。”
李岩笑着说:“在咱这农场,这可不是稀罕事儿。我们饲养猫狗,就是为了防止老鼠和飞鸟破坏庄稼。猫抓老鼠大家都知道,狗其实也擅长抓老鼠,而且对驱赶飞鸟也很有一套。它们可是咱农田的忠诚卫士。”
接着,李岩带着袁华来到一片区域,这里弥漫着一股发酵的味道,但并不刺鼻,反而带着泥土的气息。“这就是咱的大型沤肥基地。”李岩介绍道,“我们把农场里的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收集起来,在这里进行沤肥处理。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经过处理后,就能变成肥沃的有机肥料,滋养土地。”
袁华走进基地,看到工人们有条不紊地翻搅着原料。“这沤肥有啥讲究吗?”
李岩说:“讲究不少。首先原料的配比很关键,秸秆和粪便要按一定比例混合,秸秆多了能保证透气性,粪便则提供养分。其次,湿度和温度的控制也很重要。湿度太大,容易腐烂发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微生物发酵。我们通过不断试验,才掌握了合适的方法。而且在沤肥过程中,还要定期检测肥料的成分,确保质量。”
离开沤肥基地,他们来到一片被划分成许多小块的土地,每块地上都插着牌子,写着不同的作物名称。
李岩说:“这就是土地轮作实验田。长期在同一块土地上种单一作物,土壤肥力会下降,病虫害也会增多。所以我们尝试不同的轮作方式,寻找最适合咱山海城土地的模式。”
袁华问:“都尝试了哪些轮作方式呢?”
李岩兴致勃勃地介绍:“像小麦和大豆轮作,小麦收获后种大豆,大豆的根能增加土壤肥力。还有玉米和蔬菜轮作,玉米高大,能为喜阴蔬菜遮荫。不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不同,通过轮作能更好地利用土壤养分,保持土壤肥力。”
袁华点头称赞:“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不过确定最佳轮作模式应该很困难吧?”
李岩感慨道:“是啊,要记录每块地的作物产量、品质,检观察土壤肥力变化、病虫害情况等,每种轮作模式都要经过多年试验,才能得出准确结论。但为了农业发展,再难也得坚持。”
两人继续边走边聊,李岩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整片土地说:“袁华,你看,这么大一片农场,只需要五十人打理。只要是相对平整一些的土地,依靠这些新方法,五十人就能养活900人,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袁华环顾四周,不禁感叹:“确实,这些新的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节省了人力。”
李岩接着说:“不仅如此,接下来我们打算把拖拉机和水钟进行批量生产,向各个城市提供套件。以后,每个人口过五万的城市,都会收到第一批十台拖拉机和水钟系统。每个城市都要开辟一片实验田,学习怎么使用和维修拖拉机。这不仅能提高整个华夏的农业产量,还能让更多人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袁华兴奋地说:“这是好事”。
李岩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说:“没错,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山海城的每一寸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让更多人受益。未来,我们还要不断探索,让农业变得更高效、更可持续。”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袁华和李岩的身影被拉长。
白马少年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蒸汽拖拉机,他们爬上大家伙开始跟着师傅们学着怎么驾驶,简直玩疯了。
夜里,大家住宿在农场,围在一起时,李岩问他们一个问题,“小子们,我问你们,若是十台拖拉机能养活九百人,多少台拖拉机能养活130万华夏人。”
所有人都掏出本子计算,有几个直接用树枝在地面上算。
这个答案是台。
众人非常吃惊,居然要这么多这种大家伙?
袁华问,“这东西现在月产量多少台?”
李岩说:“三十台左右,还在慢慢增加。”
袁华问少年们,“三十台一个月,台需要多少年才能生产完?”
答案是四十年。
少年们可没有等待四十年的耐心,他们说:“五年行吗?”
袁华笑道,“那要生产多少台一年?记住提出疑问时,要先计算一下,要估算看看,我们能不能做到?”
一个少年很快,他说道:“一个月要生产至少240台!扣掉可能损坏的,可能需要生产250台!”
袁华笑了,说道:“不错,想的很好啊。科学的内核就是数字,要一步步推理。”
他再次站起来,说道:“你们还要再考虑一个变量,那就是人口的变化,按照不奴族每个城市允许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增加数,以及自然人口增加数,你们需要推算五年以后的总人口。这样才是更全面的考虑。”
有少年问,“我们怎么知道自然人口增加数?”
袁华笑了,他说道:“有两个办法,其一,去女官那里查人口数据;其二,做抽样调查。从华夏抽取,几十个个样本城市,村落,走下去一个个调查,然后你们会得到新移民和新出生人口的数据,对比老的人口数据就能大致推算出来。”
一个少年站起来说道:“我们其实可以统计各自的生活社区和村落的人口数据,我们一百人就能得到很多数据,这样至少是一个更小的推算数据集,对吗?”
袁华笑着点头,“很好!就要这么思考,要知道活学活用!你们明天就给家里写信,问这些问题,我们一个月以后来进行一次统计。”
众少年称喏!
李岩哈哈大笑,说道:“我白马少年们可以,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啊!”
可也有少年问,“那牛是不是会消失?”
袁华这一下特别高兴,他说道:“非常好,这样非常好,你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是灵魂的开阔。”
老李头说道:“不会消失。山地,梯田,河边的小块土地,只要是不方便大型机械耕耘的土地,还会需要用到耕牛。”
有学生再问,“机械可以做小,不是吗?”
这场讨论,进行了很久,人类的智慧是通过交流而来的,原理上越大的城市,越多的人口聚集,会带来智慧的更大规模交流。
可袁华望向东方,那里为什么对于新的技术,总是有些迟钝?有种东西在禁锢他们,一种思维上的枷锁,将无数人的思维牢牢的锁死。
需要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