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午时分。

下了朝的朱元璋兴冲冲的来到了坤宁宫。

“妹子,你今天是没看见,朝堂上的那群大臣听到雄英说的办法,脸都有些黑了,马良真是给我出了一个好主意”,朱元璋说着自己就笑了起来。

马皇后闻言,笑着把事情的经过和他叙述了一遍,并说起了为什么要瞒着他。

朱元璋对这种事情毫不在意,只要最后的结果是为他好,至于过程他根本就不在意。

“对了马良,雄英说的拍卖是什么意思”,和马皇后说了几句之后,朱元璋转过头来看着马良。

“就是一件物品让大家竞相出价,价高者得”,马良给他解释了一下。

朱元璋听完之后瞬间就明白了,这就和大明的此时的开中法一样,盐商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盐引,每次朝廷发放盐引的时候,全都会疯狂的出价。

“可是虽然大明立国之后我严厉禁止官员经商,可实际上哪个大商人背后儿没有人,我只没有深究罢了”。

“如果商人背后的主子发话了,哪怕雄英他们那些玩具在新奇,也一定没人来吧”。

朱元璋已经从那些大臣手中弄到了不少的钱财,对于小家伙的拍卖会有些不看好。

“这样陛下,你就不用担心了,雄英他们的拿的玩具在大明可以说是独一份,商人都是逐利性一定会有人来的。

“他们不傻,别忘了您手下还有锦衣卫呢”。

“如果他们不来,就等着锦衣卫上门吧,我想这些大商人没几个手里是干净的,您手里肯定有他们的把柄,到时候一吓唬,我想他们没人敢不来”,马良说这话的时候很是随意。

朱元璋只是点点头没说话,看了一下门外的二虎显然,对马良这个主意有些上心了,然后继续问道。

“那此次大臣们捐献的钱财马良你认为交给谁去收,这毕竟是从人家手里弄钱,雄英他们几个孩子肯定干不了。”

“我才认识几个人呢,陛下你自己做主吧”。

马良摇摇头他只管出主意,具体怎么操作他才不操心。

见状朱元璋低头想了一会儿:“这种从人家口袋里掏钱的事,一定会遭人恨,老大肯定不能干毕竟他还需要个好名声,那就让老二来干。”

眨眼之间他就确定了人选,但他的想法却有些坑儿子。

朱元璋的操作让一旁的马皇后有些不太满意,因为秦王朱樉本来在大臣中名声就不太好,再这么干下去更是人憎鬼厌了,可这种事情还就是他最合适。

毕竟朱标是太子要保证形象,只能委屈一下老二了。

而马良看着朱元璋两口子就不知道说什么了,你们这就是纯纯的有好名声就让朱标上,有黑锅就让秦王背啊。

“马良还有一样,虽然你可以弄一些御寒物资来抵御风雪,但是百姓到时候生火取暖也是个问题啊,毕竟冬天上哪去找柴火”。

这时候的百姓取暖基本上就是靠柴火,要不然古代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上山打柴来卖钱。

哪怕是豪门大户也同样如此。

朱元璋想到,每年大多数的百姓全都是因为饥寒交迫受冻而死,所以他想听一听马良的看法。

“柴火,没有木材,难道不会烧煤,”马良有些奇怪的问。

“煤,那是什么”。

朱元璋和马皇后两人一脸的疑惑。

“就是石炭”,马良想起了古代对于煤的称呼。

听到石炭朱元璋和马皇后都皱了眉头:“石炭可是有毒的,每年因为都会有一些百姓因为用不起木炭,用石炭取暖的而送命,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敢用石炭”。

“有毒,”马良听了有些奇怪,煤这种东西哪来的毒性。

忽然他想起自己平日看的那些书上记载的,古代烧煤炭就是把煤放在一个盆子里,大伙围着碳盆取暖,晚上睡觉还把门窗关严了。

这不就是一氧化碳中毒了吗。

“陛下,宫里负责工匠的是哪个衙门,我想让他帮我打个铁制的东西,顺便让人给我搞一些石炭来”。

听完朱元璋的话马良想到办法。

本来想回现代去给他们取一个煤炉子,但又想到自己现在住的是楼房,全都是集中供暖。

而在农村基本上都改成用电或者用天然气取暖了,最起码在他们那个城市找炉子就很困难了。

说着他来到马皇后平时看书用的桌子旁,用毛笔画了几张图,虽然画的不太准确,但大概的样子已经出来了。

“打铁的工匠。”

朱元璋听到马良的要求一愣,又看了一下图纸之后,还有些迷惑,不知道马良要干什么。

但马皇后看向了一旁的王狗儿:“你去内官监让他们找手艺最好的工匠,把这东西做出来”。

“是,娘娘”,一旁伺候的王狗儿都不用看朱元璋,答应一声拿着图纸就出去了。

“用最普通的铁就行”。

马良又嘱咐了一下,走到门口的王狗儿。

“是,先生,奴婢明白。”。

王狗儿转身对着马良行了一礼之后就出去了。

“马良,你要打什么东西”。

“好东西,等一会儿,他们把东西倒好了,展示一下陛下和姑姑就明白了,而且陛下你很快就要发财了”。

马良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如果在大明把煤炭行业搞起来,朱元璋数钱就会数到手抽筋,这可比去倭国抢金矿银矿来钱还快。

因为这不需要造船出海而且他还是皇帝,大明的所有矿产可以说都是他的。

到时候具体能发多大的财,想一下现代的那些煤老板就知道。

就这样马良几人中午饭吃完之后,王狗儿拿着一个刚打好的炉子还有烟筒之类的东西,后面还跟着两个小太监抬着满满的一筐石炭,来到了坤宁宫。

“叔叔,你的炉子打好了吗,它是好玩的吗,”小家伙一脸好奇的看着两个小太监组装炉子。

“这不是玩的,是用来取暖用的,到时候咱们可以用它来烤花生,烤红薯”,马良一边指挥着小太监安装炉子一边和小家伙说。

“对了陛下,我有一段时间没关注了,红薯和土豆怎么样了。”

马良才突然想起自己带给大明的红薯和土豆,于是顺便问了一句。

“在老五的照料之下,那些东西长得很好,按照你给的种植手册,等过完年天暖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收获了”。

说着朱元璋心里就有些惋惜和马良认识的太晚,上次马良给他们拿来的那些红薯土豆和玉米种子,距离收获还有一段时间,要不然百姓也可以多一种口粮可以食用。

看来还得想办法让马良多弄一些高产的种子过来。

不一会儿的功夫,在马良指挥之下,两个小太监在坤宁宫门口把炉子组装了起来。

然后生起了炉子,时间不大的功夫,就看到炉内的煤炭旺盛的燃烧了起来,而顺着烟筒炉子里的冒出的烟飘向了远方。

此刻他们待在坤宁宫门口外面寒风刮过,但被炉火烤过的胸口却是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