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全胜,焕新文途
李元婴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小心翼翼地从袖中掏出一本薄薄的册子,双手呈上。
李世民接过册子,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翻阅起来。
御书房里静得落针可闻,李元婴大气都不敢喘,感觉每一秒都像一年那么漫长。
终于,李世民放下了册子,摘下老花镜,看着李元婴,缓缓说道:“朕万万没想到,在你的笔下,朕居然是这样的……”
李元婴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完了,芭比q了,这回怕是要凉凉了。
谁知李世民话锋一转,哈哈大笑起来:“这小子,还挺会写!朕看这新文学,确实比那些老掉牙的文章有意思多了!”
李元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暗自庆幸:还好,父皇是个开明的人,没有被那些老顽固洗脑。
新文学的胜利让传统文人如鲠在喉,他们岂能善罢甘休?
私底下,一股暗流开始涌动。
他们深知,正面硬刚已经行不通,于是便开始散布谣言,说新文学作品中藏污纳垢,宣扬不伦不类、伤风败俗的思想,蛊惑人心。
更有甚者,捏造证据,说新文学是前朝余孽的复辟阴谋,意图扰乱大唐江山社稷!
这谣言就像病毒一样,迅速在长安城蔓延开来。
原本对新文学充满好奇的百姓们,开始心生疑虑,甚至恐惧。
书商们也变得谨慎起来,不敢再轻易出版新文学作品。
新文学的销量一落千丈,眼看着就要被扼杀在摇篮里。
林婉儿气得直跺脚:“这些人真是太卑鄙了!竟然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
苏瑶则冷静地分析道:“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必须找到证据,戳穿他们的谎言!”
李元婴摸着下巴,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想玩阴的?那我就陪他们玩玩!”
他派人暗中调查,很快就掌握了传统文人散布谣言的证据。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好戏才刚刚开始呢……”李元婴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喃喃自语道。
这时,一个侍卫匆匆来报:“殿下,宫里来人了……”李元婴嘴角一勾,露出一丝“就这?”的表情。
他早就料到这群老顽固会来阴的,这不,打脸套餐已经准备好了!
他先请来了李文学评论家——长安城有名的“老白”,这可是个出了名的铁嘴钢牙,公正严明,谁的面子都不给。
李元婴拿出几本新文学作品,比如《元婴诗集》、《大唐风云传》等等,请老白当众解读。
老白不愧是老白,那叫一个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直接把新文学的精髓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大家听,什么积极向上、健康阳光,听得在场众人一愣一愣的。
那些之前还跟着瞎起哄,说新文学“伤风败俗”的人,现在一个个都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蔫了。
谣言这东西,最怕的就是真相。
现在真相大白,传统文人的阴谋自然不攻自破,一个个灰溜溜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张传统文人脸色铁青,甩袖而去,嘴里还嘟囔着:“竖子不足与谋!”王出版商一看风向不对,立刻见风使舵,赶紧向李元婴道歉,表示以后一定大力支持新文学发展。
至于那些之前被谣言蛊惑的刘读者们,现在也纷纷表示要“重新做人”,赶紧去买新文学作品拜读。
孙文学青年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高呼:“新文学万岁!殿下万岁!”
李元婴看着这一切,心中暗爽:跟我斗,你们还嫩点!
当然,这场战斗中,最让李元婴感到温暖的,还是林婉儿和苏瑶的支持。
她们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温柔的安慰,坚定的支持,让李元婴充满了力量。
“元婴,你真棒!”林婉儿眼波流转,满眼都是崇拜。
“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行的!”苏瑶也投来赞赏的目光。
李元婴将两位佳人拥入怀中,感受着她们的温柔和体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放心吧,这才只是开始……”李元婴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意味深长地说道。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颤巍巍地走到李元婴面前,递上一本破旧的书卷……
李元婴接过老者递来的书卷,掸了掸上面的灰尘,发现竟是一本残破的《诗经》。
老者浑浊的双眼望着李元婴,用嘶哑的声音说道:“老朽也曾读过几句诗书,这新文学……唉……”他欲言又止,摇了摇头,蹒跚而去。
李元婴看着老者的背影,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即便新文学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对新文学抱有旧观念的人。
就像这位老者,或许他并非反对新文学,只是对旧事物的消逝感到惋惜。
新文学的风潮席卷长安,大街小巷都在讨论《元婴诗集》和《大唐风云传》。
之前还对新文学嗤之以鼻的刘读者,现在也成了忠实粉丝,逢人便安利:“这《大唐风云传》写得真叫一个绝!那情节,那人物,简直了!” 书商王老板更是赚得盆满钵满,之前囤积的新文学作品,现在全都成了抢手货,他一边数着铜钱,一边感叹:“殿下真是神了!这眼光,这文采,简直就是财神爷下凡!”
长安城的书肆里,新文学作品堆积如山,几乎占据了所有书架。
各种新式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什么《大唐日报》、《长安文摘》、《娱乐周刊》,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
就连一些原本只卖传统书籍的老字号书店,也开始偷偷摸摸地摆上几本新文学作品,试探市场反应。
结果自然是供不应求,那些老学究们一边嘴上说着“伤风败俗”,一边偷偷摸摸地买回去,躲在书房里“批判性”地阅读,真香!
孙文学青年更是化身新文学的“自来水”,走到哪儿宣传到哪儿,那热情劲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李元婴的亲戚。
他甚至组织了一个“新文学爱好者协会”,定期举办读书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
李元婴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新文学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这一天,李元婴正在书房里创作新的作品,突然,一个宫女急匆匆地跑了进来:“殿下,陛下召您进宫,说是有要事相商!” 李元婴放下手中的笔,心中隐隐感到一丝不安,这大半夜的,父皇突然召见,会是什么事呢?
他跟着宫女来到御书房,只见李世民正襟危坐,脸色凝重。
“元婴,你过来看看这个……” 李世民指着桌子上的一封信,语气沉重。
李元婴接过信,打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信上只有一句话:“新文学,该结束了……”
新文学的浪潮席卷大唐,势不可挡。
曾经叫嚣着“礼崩乐坏”的张传统文人,现在也偷偷摸摸地开始写起了“元婴体”诗歌,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做“张新潮”。
王出版商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数钱数到手抽筋,逢人就夸李元婴是“大唐文曲星下凡”。
就连之前那些顽固不化的老学究们,也开始“真香”起来,私底下偷偷拜读新文学作品,还美其名曰“批判性阅读”。
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讨论新文学的百姓。
茶馆酒肆里,说书先生不再讲那些老掉牙的故事,而是绘声绘色地讲述《大唐风云传》的精彩情节,听得众人如痴如醉。
更有甚者,模仿李元婴的诗歌风格,创作出各种“同人作品”,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也算是为新文学的繁荣添砖加瓦。
李元婴看着这一切,心中暗爽:“就这?这才哪到哪啊!爷的才华,岂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够想象的!” 他深知,新文学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玻璃制造!
“玻璃这玩意儿,可是个好东西啊!”李元婴摸着下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有了玻璃,不仅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还能促进商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能用来制造……嘿嘿嘿……” 他想到了一些“高科技”的应用,不禁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然而,玻璃制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更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任重而道远啊!”李元婴感叹一声,心中充满了斗志。
就在这时,林婉儿和苏瑶走了进来,看到李元婴对着空气傻笑,不禁感到有些好奇。
“元婴,你在想什么呢?这么开心?”林婉儿柔声问道。
“我在想,怎么才能让你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李元婴一把将两位佳人搂入怀中,深情地说道。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啊!”苏瑶依偎在李元婴的怀里,柔声说道。
“不,这还不够!”李元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要让你们成为这大唐最幸福的女人!”
“元婴……”两位佳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地抱住了李元婴。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匆匆来报:“殿下,工部尚书求见,说是有关于玻璃制造的……” 侍卫话还没说完,李元婴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道:“快!快请他进来!”
李元婴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眼中充满了期待。
他隐隐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殿下……”工部尚书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关于玻璃制造,臣……臣有要事禀报……” 他脸色有些难看,吞吞吐吐地说道,“那个……烧制的琉璃,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