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次友叹口气,担心地表示:“你垫资一部分钱,帮助村民快一点恢复正常生活,这一点,我很欣赏你的,也支持你。可是,将来的赈灾款下来,你一文钱也不能截留,截留就犯了大错!”
“也就是说,要么你自己拿出钱,替村民修建房屋,不求任何报酬,等于是义举,等于是捐款。要么,你就一分不捐,等朝廷的赈灾款下来,用朝廷的钱给百姓修房屋。”
“你先垫资,之后截留公款,这是违法的,犯罪的,不允许的。”
说完,他的眼睛紧紧盯着萧凌的眼睛,看萧凌有什么反应。
萧凌陷入沉思,权衡其中的利弊。
三十三户村民的房屋被毁,每户建房子哪怕只要十两,至少要捐款三千三百两,这还只是修筑房屋的钱。再加上一百二十人吃饭穿衣,花费的钱更多,至少也要五千两起步。
如果不是林溪卷走自己的钱,逃得无影无踪,凭着那十一万两白银,自己一个人就能拯救全村所有受灾群众。
林溪可恶,害了自己不说,还害了村里的百姓!
想到林溪携款潜逃,萧凌的心就如刀割,如火煎,如油烹,如石砸,各种滋味俱全,沉甸甸的如同灌满了铅,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
然而,萧凌深知,必须面对现实,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考虑良久,萧凌缓慢却坚定地告诉伍次友:“这笔钱,我捐了,一定要先村民们先安定下来。”
五千两银子,依萧凌现在的经济实力,也就是平价医馆十天的收入,拼着这十天的钱不赚,也要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钱没了可以再赚,若是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该捐却没有捐,萧凌不能原谅自己。
想起村里那些上年龄的大伯大叔们,满头的白发,颤微微的走路,卑微地活着,萧凌的心就如猫咬似的难受。
赚钱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花钱。
如果赚到钱而不花钱,那就失去了赚钱的意义。钱只有在流通中才叫钱,不然与石头瓦块有什么区别?
萧凌决然捐款之心,震惊了伍次友,明明知道这笔钱送出去就收不回来了,萧凌仍然毫不犹豫捐出去。
在萧凌心中,百姓的地位,百姓的安全,远远比三千三百两银子更沉重,更有价值。
这就是传说中的视百姓如己出,爱民如子。古人云,凡是把百姓当作亲人的,百姓将他抬得高高。
萧凌绝不在演戏,在做作,而是情真意切,发自肺腑的替百姓们的生活着急,担忧和考虑。
这才是大魏真正的脊梁,真正的为官楷模,真正的大青天。
伍次友扑通一声跪倒地上,连续给萧凌磕了三个响头,口中称颂:“县尊大人在上,请受卑职一拜!”
他一辈子为官,见过的官员成百上千,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为百姓们过上好日子而捐款。现在,他终于见到这样一个人,不计后果,不计报酬,只为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大魏有救了,百姓有救了,烂到根子上的官场也有救了。
萧凌吓了一跳,赶忙扶起他,埋怨他道:“你这是干什么啊?你那么大年龄,都能当我爷爷了,你给我磕头,我怎么承受得起?以后千万不要这样干。”
伍次友激动得眼泪狂飙:“大人啊,我是激动啊!我当一辈子官,没有遇到你这样大义的官员,大魏有希望了啊,你就是大魏的希望。”
“客气了不是?”萧凌淡然地说,“才几千两白银,我还是拿得出的。要是受灾人数多,我也是爱莫能助啊!”
伍次友一刻不带犹豫的,向萧凌表示,他也要捐款一千两银子。捐的钱虽然不多,能帮几个是几个,以减轻萧凌的负担。
接下来,二人各自回家去取银子。
萧凌回到医馆,取出五千两银子,交给钱粮师爷钟阿福,让他与伍次友全权负责这次的灾后重建工作,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再报上来,萧凌替他们拿主意。
将这件事安排好,萧凌赶忙派人去请陈霸先。
他如今是典史,主管全县的治安,侦缉,典狱等工作,有些事情绕开他,萧凌也能办,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一竿子插到底,那样会累死。
当官,尤其是***,必须学会放权,让下面的人按***的意思去办,这就是用人之道,驭人之道,萧凌深谙这一点。
陈霸先到了,向萧凌深鞠一躬,问萧凌找他有什么事。
萧凌说:“我的村子,也就是小寨村,受到泥石流冲击,许多房屋全毁了,许多人无家可归,包括他们的钱财,也全被泥石流冲走,现在村子里很不安全。”
“你带一部分人,去村子里守着,帮助村民们挖石头,解救落难的百姓,同时监视现场,不要让别有用心的人挖到钱却私藏起来,不交给公家。”
“同时,你要密切关注青锋山上的动静,我怀疑这场泥石流是人为的。你小心有人第二次搞破坏活动,给村民们制造第二次伤害。”
陈霸先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哪会考虑到那么多的细节?但萧凌要求到的事情,他还是能记在心里,能够完成任务的。
他就带了五十几人,来到小寨村,与李二,何攀峰等人,一起帮助村民们将泥石流冲毁的房子中,还能用的木头,石头,砖块,瓦片以及农具和家具等,从泥堆里挖出来。
同时,按照萧凌的叮嘱,偷偷在山上布下捕快,只等搞破坏的人再次出现,好给他来一个天罗地网。
下午,钱粮师爷和伍次友,带着从县里粮仓放出来的粮食,以及萧凌和伍次友捐的钱款,来到小寨村,告诉村民们,大家的福份来了。
县尊萧凌为受灾村民捐款五千银两子,县丞大人捐款一千两银子,这笔钱,加上从地底挖出来的钱,全部用于灾难重建工作。
这笔账,从收入到支出,可以向全村,甚至全县的百姓公布,接受大家的监督,接受大家查账,若有一分一文的差错,他立刻辞职不干,回家抱孙子去。
大家一听萧凌和县丞捐款了,还是五千两和一千两,能办许多事情了。因为受损的房屋一共才三十三间,建新房时,泥里挖出来的一部分材料还能再用,就是再加上新材料,也花不了多少钱。
关键是,萧凌捐款了,还是五千两,大家感激坏了:萧凌是好样的,真的是一个大大的清官。
老天的开眼了啊,让我们遇到如此英明的官老爷!
许多上年龄的老人拿起衣角擦拭眼泪,激动得语无伦次,还得说是萧凌,真的把百姓们当作亲人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