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司马大将军刚刚以身殉国,战死沙场,子元有心为父报仇,心中急切了些也是正常的,陛下还是不要太过怪罪他了。”曹叡刚要继续发火,却听底下一个声音突然说道。
定睛一看,原来是中领军杨暨,这个人也算是他的亲信,不过在曹叡看来,他的胆子有些小了,做起事情来极为谨小慎微,轻易不敢冒险。
也就是此人看事情比较通透,曹叡才忍了下来,继续留他在身边。
只听杨暨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不是先攻谁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攻的问题。”
“长安之前有消息传来,说是汉军已经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先是以天雷击碎大将军的营门,助汉军击败了他,后来又在攻破长安的时候,又再以天雷攻破了长安城的安门,这才导致长安城失陷,司马大将军被俘。”
“陛下若是想攻击汉军的话,最好还是想想该如何解决天雷的问题。”
曹叡的眼睛瞬间一凝。
的确,杨暨说的对,汉军攻城的手段他也听说了,不过他开始听说的时候并不以为然。
他是曹魏皇帝,又是见过汉献帝的人,自然知道一个人轻易是不会得到上天帮助和庇佑的。
汉献帝一个傀儡,当初的生活过得如何,他是看在眼里的,如果汉献帝一个皇帝,能够得到上天庇佑的话,那自己老爹肯定是不敢篡位谋逆的。
而自己能当上这个皇帝,也是因为自己老爹曹丕篡位谋逆,灭了大汉才成功上位的,自己只是接了老爹的位置而已,一样没有什么上天庇佑。
但是,汉军却能以天雷攻破司马懿的营门和长安城的城门,这种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诸葛亮肯定是制造出了什么新式武器,才可以取得如此成就,肯定不是上天庇佑。
其实对于上天帮助汉军这种说法,底下的文武百官们也是秉承着怀疑态度,没有几个诚信相信的,但是传回来的消息却是言之凿凿,逼得曹叡不得不提高了戒备,打算全力以赴应对汉军的攻势。
不过问题又绕了回来,自己该如何应对汉军的这种手段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司马师在底下也是沉默不语。
汉军的手段他也听说了,而且他也不认为是上天的帮助,但是他现在也拿不出办法来解决。
曹叡出声问道:“杨中军,既然你以为此事重要,那你是否有了解决思路?”
杨暨也是沉默了一下,这才回答道:“陛下,臣以为,眼下只能一点点试探,想办法试探出汉军的手段。”
“不行。”底下立刻又有人站出来反对,正是曹叡的真正亲信之一的侍中孙资。
他是太原郡中都人,自幼父母双亡,被兄嫂抚养长大,以举孝廉担任县令,曹操曾经征辟他入朝为官,却因为他为兄报仇逃亡而没有成功。
后来由曹魏大将贾逵举荐为官,历任功曹、县令,参丞相军事,就连尚书令荀彧都赞叹过:北方承乱丧已久,谓其贤智零落,今日乃复见孙计吏乎!
曹丕篡汉之后,他和刘放一起担任秘书左、右丞,不久之后秘书省改为中书省,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各加给事中,正式成为朝廷大员之一。
黄初七年,曹丕病死,曹叡继位,刘放、孙资都加散骑常侍,进爵刘放西乡侯,孙资乐阳亭侯,二人共掌朝政。
他入仕之后,判断几乎就没有错过。
太和元年,吴国境内彭绮举兵叛乱,宣言替曹魏讨伐吴国,有人提议趁机伐吴,孙资再次劝阻,认为彭绮造反,不会对吴国造成很大的危害。一年后,彭绮果然败亡。
黄初七年,诸葛亮出师攻南郑,朝臣多主派兵征讨。孙资以太祖(曹操)征张鲁攻占城池不久失守为教训,劝谏曹叡据险固守,使蜀汉军徒耗兵力,曹叡纳之。后蜀汉军无功而退。
太和二年,乌丸校尉田豫讨伐轲比能,击破之后退回马邑,轲比能率三万骑兵包围田豫。曹叡问计于孙资,孙资说:“上谷太守阎志是阎柔的弟弟,向来被轲比能归信。发诏书命令阎志说服轲比能,不必劳师动众自然可以解决。”曹叡从之,轲比能果然退兵放回田豫。
太和六年,吴主孙权派周贺率舟百余护使臣渡海抵辽东,诱招辽东太守公孙渊背魏联吴。曹叡得知后欲讨伐,朝臣以为公孙渊受封重爵,与吴隔海,不会舍近求远,奉主吴国。孙资分析后,力主加兵辽东,歼灭吴军,使公孙渊畏惧不敢叛逆。曹叡遂派田豫、王雄分两路率军赴辽东,田豫击斩周贺于成山。同年十二月,公孙渊果斩吴使头颅献送魏都洛阳。
他掌权近二十年,尤其是曹叡在位期间,处理日常政务、出师用兵等大小事,都由他二人亲管,朝廷决议大事,也经常让他俩决断是非,择定而行,所以他的意见曹叡向来很重视。
现在孙资站了出来,曹叡自然要问一问他的想法,于是出声问道:“孙侍中,你为何会以为不行呢?”
孙资大声说道:“杨中军此法,对于军中士卒的性命太过忽视,若是行之,极有可能会给军中士气造成影响。”
“明知送死的事情,天下人基本上是没人会去做的,愿意去做的都是忠于陛下的忠直之臣,不能因为这种事情损失。”
“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试探出汉军的底细?”杨暨立刻逼问道。
他要是有好办法,早就说出来了。
孙资却没有生气,而是淡淡对着曹叡抱拳行礼,然后说道:“陛下,臣建议,以一万金从汉军士卒手中收买消息。”
曹叡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这个办法好啊,只需要派人传出消息即可,到时候自然会有汉军之中的贪财之辈带着答案投过来。
而且自己还可以多拿出一些钱财,从汉军手中买到这种武器,就像之前魏国从汉军俘虏中买到诸葛连弩的制作方法一样,虽然魏军嫌这种武器制作起来太过麻烦就没大规模装备给部队。
杨暨这时候却是出声反驳道:“这种武器诸葛孔明之前并未用过,所以必然是刚刚制造出来的,知道的人一定极少,想要分辨这些人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要如何验证他们口中的消息是真的假?”
孙资立刻说道:“无妨的,古人有千金买马骨,今日有陛下万金买消息,即便是错了,也可以动摇汉军的战意。”
“况且这些敢于出卖汉军消息的人必然会被诸葛孔明所记恨,肯定是需要我大魏保护的,在我们手里的人,想要处置他们,还不是陛下一句话的事儿么?”
曹叡的眼睛彻底亮了起来。
的确,孙资不愧是大魏的肱骨重臣,思虑起来事情的确要比杨暨全面得多。
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利器在诸葛孔明的手里,那肯定是要尽量保密的,除了直接使用的人,不会让其他人知道,就像当初的诸葛连弩一样。
当初他们大魏可以弄到诸葛连弩的制作方法,靠的是在街亭之战时俘虏了一名汉军,恰巧那人就是制作过诸葛连弩的工匠,当时能够上战场,主要是为了给前线修补武器的。
但是即便是身为俘虏,他也张口要了整整一万贯钱财来作为传授手艺的代价,而当时的曹丕毫不犹豫就给了,因为他知道,一个诸葛连弩不值钱,但是诸葛连弩的制作方法很值钱,一万贯的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即便再翻一倍,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给那名汉军的。
现在诸葛孔明又弄出来一件战争利器,对于各个城池威胁极大,如果能知道这东西到底是什么,那万金的价格的确不算什么。
曹叡立刻命令道:“那好,那就这么定了。”
“孙侍中,你尽快安排传出消息去,看看汉军那边会不会有人投奔过来。”
“喏!”孙资当即答道。
杨暨见曹叡已经决定了下来,便不再反对,而是出言补充道:“陛下,此事最好定下一个时日,否则几十万大军在此,每日消耗的粮草可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哎呀,我怎么把这件事儿给忘了!”曹叡一拍大腿说道:“那就规定到七日之后吧,先来者先得。”
孙资这才不情不愿地答道:“喏!”
一直站在一旁的司马师这时候突然问道:“那陛下是打算先攻打潼关了?臣愿为先锋!”
曹叡温言劝道:“子上啊,爱卿还是先等等吧。”
“只要我能知道汉军到底用的是什么武器,我就立刻对其发动攻击。”
司马师这才有些不情不愿地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