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个李将军大可不必挂心,虽然杨阁部不想放过他,可杨阁部并没有杀他之意,就算最差的结局,卢象升估计也是罢官归乡了。”

“咱家也知道李将军和卢部堂关系密切,可李将军你何曾不想想,建奴入塞历时数月,毁二关,攻三府五十五县,掠我子民数十万,卢部堂为天下勤王督师,难道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诸军杂号纷乱,号令不行,这并不是完全借口,李将军莫不想想熊廷弼和袁崇焕等人的故事。”

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因广宁惨败,退守山海关,辽西土土地尽失,而被传首九边。

袁崇焕那就更惨了,崇祯刚刚登基才两年,建奴就绕过关宁防线,发动第一次入塞,蹂躏京畿,史称己巳之变,崇祯新账老账一起算,当即就把时任蓟辽督师的袁崇焕凌迟了。

李俊业和霍敬两人立场不同,思考点自然也不尽相同,霍敬的一番话,竟然说的无以言对。

按照霍敬的意思,卢象升的结局比起前二位,已经算是好的了。

“那陛下的意思呢?”

李俊业清楚,当今圣上的意思,才是一切的关键。

“喝酒!李将军。”

提到陛下两字,霍敬当即缄口,已经将他手上的酒碗,举在李俊业面前,有齐眉高了。

李俊业无奈,只好继续端起酒碗。

“那高起潜,就这样顺利去南京了吗?”李俊业不甘心,还是多问了一句。

霍敬先是叹了一口气,然后无奈地说道:“我们这些宦官,素来为朝中自诩清流的朝臣所不容,这些贼子们,固然不愿意就这样放掉高公公。”

“不过陛下言,此乃家事,不许朝臣关心,便将这事给压了下来。”

“哦!”李俊业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朝议汹汹,不过估计这高公公,下辈子都要在祖陵看守了,再无起复之日。”霍敬兔死狐悲的心情,再次油然而生,喝了一口酒后,自顾自地念叨起来。

大明的太监几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大明不仅有庞大的太监数量,这些人数众多的太监还被用于国家管理之中。

到了中晚期,宦官更是皇帝用来平衡文官集团的利器,所以和文官集团的一直是水火不容的状态。

在霍敬的面前,李俊业不好说高起潜什么,只好用好言安慰了霍敬两句。

临走之时,霍敬又开口说道:“还有一事,差点忘了告诉李将军了,你的麾下,即将要完成任务,兵部将会去文让他们回乡。\"

对于与自己浴血奋战的兄弟,李俊业虽人在京师,但心里从未将他们放下,这是他离开了十余日后,听到的唯一一个关于自己兄弟的消息,李俊业颇有些激动,“我的那些兄弟们,现在都好吗?”

霍敬道:“这个李将军尽管宽心,皇爷向来是有功必赏,对于这些功臣们,皇爷自然不会亏待他们,根据东厂的情况来看,你的这些兄弟们,现在吃的好,睡的好,都在等你回去。”

“谢谢!公公了!”这可能是李俊业这几日里听到最好的消息了,李俊业对霍敬诚挚的拱手施了一礼。

霍敬淡然地笑了笑,旋即离门而去。

霍敬匆匆来,旋即又匆匆去,他其实既像是一个传话的使者,也像是一个套话的间谍。

李俊业送完霍敬之后,便回到了自己房间躺下,今日的消息,他实在是很难过,可又无可奈何。

不过李俊业可以肯定的一点,卢象升和高起潜入朝之后,他这个被崇祯临时抬出来的挡箭牌,已经失去了意义。

现在朝臣的注意力都在卢象升和高起潜上,对于小小的李俊业连问都懒得问上。

从某方面上来说,将李俊业抬出来,未必不是崇祯故意投石问路,帝王之术,深而叵测。

星子为棋,地为盘。

过了几天,霍敬又来了,不过这一次,他什么东西也没带,只带给了李俊业一个消息。

“卢象升已经被罢官回乡了。”

李俊业听到这个消息先是怔忪了一下,旋即又安静了下来问道:“卢部堂果然被罢官了吗?”

显然他是想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霍敬叹了一口气,道:“卢象升总督天下兵马,建奴此番入关,大明堪称惨败,别说朝议了,就是民间也是群情汹汹,好在杨阁部心慈手软,并未下死手,东林虽是党同伐异,不依不饶,两派纠缠不下。”

霍敬抬头看了眼李俊业,嘴巴轻轻一抿:“最后皇爷发话了,念其忠心体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让他罢官归乡。”

“这也算是皇恩浩荡!”霍敬边说,边双手朝侧拱了拱。

他看了一眼李俊业,伤感的样子,继续说道:

“李将军,咱家知道你心中不好受,可你也要理解一下皇爷的难处,帝王之术,唯在平衡。”

“朝中可不仅只有东林一派,功有过,错有罚,这本来就合情合理之事,无论此事卢部堂在其中受了多少委屈,但他毕竟是勤王督师,战不利,其自有罪。

“况杨阁部,深得帝心,自他入阁之来,以高屋建瓴之势,迅速剿平贼寇,无论是皇爷,或是朝堂,还是民间,都对他赞赏有佳。世人皆知杨阁部和卢部堂素来政见不一,两人多有争论,既然杨阁部有才,皇爷自然也会帮他扫清障碍,让他能够更好的施展拳脚。”

霍敬的话,已经说的很清楚,卢象升确实有一定责任,打个比方,领导信任你,交给你去干一件事,结果事情干杂了,虽然你已经很努力了虽然客观不利因素实在太多,那么在领导这里,他会看到你的这些客观因素吗?

他只看到结果,他只会认定你办事不力。

杨嗣昌入阁之后,四平六隅十面大网的方针确实有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擒杀了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将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几骑,张献忠也受抚投降,原本如火如荼的农民军,瞬间进入了低潮。

他的成功,无疑让他赚取了巨大的声望,这是卢象升和他不可比拟的,最关键一点杨嗣昌深得崇祯信任,他的主张多数能够得到崇祯的支持。

如果说两人之中,只能选一人的话,崇祯已经做出了选择。